华光国瓷设计总监何岩:陶瓷是我最虔诚的信仰
鲁网·新闻山东政务淄博区县体育视频
理财房产汽车财经
生活教育环保美食旅游健康法治文化培训
鲁网10月14日讯(记者 齐征 通讯员 任歌)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华光国瓷设计总监何岩说:“我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做陶瓷;一辈子只有一个最虔诚的信仰——爱陶瓷。”
最放不下的是泥巴
16岁那年,何岩进入国营淄川陶瓷厂。一进门,就看到匠人们在用泥巴做大缸,他也抓起一把泥捏起来,谁承想这一抓一捏,就再也没离开泥巴。
被年轻的何岩叫做泥巴的东西,是粗陶泥,那时匠人师傅们用粗陶泥做出一个个尺寸不一、形状各异的大缸。这些现在看起来粗老笨重的大缸,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是硬需求,家家户户用来盛水、存粮食。大缸被火车、马车运往各地,供不应求,想买好一点的大缸,还得找厂长批条子。
“我非常幸运经历了这段粗陶发展的辉煌时期。”虽然不几年之后,陶瓷大缸就开始逐渐退出大多数人的生活,何岩仍然感念这段日子,让他初步接触了陶瓷生产的流程,并有了他陶瓷生涯的第一位老师——司书勤。
后来,老师带着他开始做园林陶瓷,用粗陶陶料,做陶瓷桌、陶瓷花架、大花瓶、花钵……这些虽是大件器具,却也极具艺术性。
经过几年的努力,一大批独具特色、造型宏大的园林陶瓷产品脱颖而出,填补了中国大型公益美术陶瓷的空白,还出口到多个国家和地区。
何岩从淄川陶瓷厂到华光国瓷,从粗陶工艺品到华光国瓷艺术品,从大件陶土制品到华光天然矿物合成骨质瓷,再到华青瓷、华玉瓷越来越精细的传世艺术作品,他所经历的变化,是中国现代陶瓷的发展演变史,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
最幸运的是以陶瓷为业
1984年的一天,何岩正踩在架子上创作大花瓶,中央美术学院的几位老师来到淄川陶瓷厂,当他们看到3米多高的陶瓷大花瓶和花瓶上的高浮雕龙装饰时,不由惊叹:“民间还有这样的艺术精品。”
此前,师傅司书勤和何岩只是本能地认为,自己做的是关于美的创作,但是,这次谈话让他们认识到,民间艺术的传承要提高、发展、突破局限,需要更多的理论指导。
1985年,一个难得的机会让何岩可以到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创作研究室,师从中国第一代女雕塑家张得蒂以及一众大师学雕塑艺术。两年的时间里,他虚心好学,谨慎谦虚,还协助张得蒂教授为清华大学创作了《吴晗》雕像,为东北林区创作了《醉拳》、《太极》,为济南创作了《春》等多尊经典城市雕塑。
“只有辛勤的耕耘才能换来丰收的喜悦,在这一点上,艺术家和农民是一样的。”中央美院的雕塑家李守仁朴实的毕业寄语,何岩一直铭记在心。
2020年12月16日,《50如一——何岩陶瓷艺术设计五十年作品展》正式开展。其中华光华青瓷柳叶艺术瓶、溶融绢缸、双龙汲水青云瓶等数百件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法国卢浮宫等著名博物馆收藏,引起观众极大关注。
何岩禁不住万分感慨,“我是如此幸运。从最原始粗大的,到最精细高端的,我幸运地在偶然的机会遇见中国顶尖的雕塑家并师从他们学习,我幸运地见证了中国陶瓷的发展历史,经历了淄博粗陶发展从过去的辉煌到当代的转型;而未来,我将继续幸运地与华光国瓷一同投入到中国日用陶瓷的崛起奋进的大潮中去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虔诚的信仰是爱陶瓷
对何岩来说,幸运,还来自虔诚的信仰。
敦煌石窟是多少艺术工作者心里的圣地,也是何岩日思夜想要去的地方。20世纪80年代,他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陈贻谟来到了敦煌莫高窟。那时的石窟管理虽然没有现在严格,但也有严格的进入时间。为了能在窟里多待些时间,他们就央求管理员把他们锁在里面。他们腋下夹着手电筒,在极其安静的石窟里,用事先准备好的陶泥临摹佛像。沉浸在艺术圣殿的他们,仿佛将身心都交予这里,忘记了时间……
从莫高窟出来,他们又去了洛阳的龙门石窟。何岩望着岩壁上大大小小的佛像,眼前仿佛出现幻象,心中无限感慨:先前的匠人们对自己所信仰的,必是深怀虔诚和执着,才能在这么高的架子上、这样简陋甚至恶劣的条件下,一锤一锤、一点一点、日复一日凿刻出如此庞大繁复的艺术奇迹!直到现在,想起这些,何岩的眼前就会清晰闪现出那些执着匠人们的背影和虔诚的眼神;说起这些,何岩的眼里还会泛起泪光。
回来之后,何岩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把自己的感悟付诸陶泥,用最原始的泥条盘筑的方法,制作了一尊1.7米高的佛头像。意大利画家、雕塑家莫迪利亚尼善于通过“夸张的拉长”,呈现有韵律的优美节奏。何岩也将佛面拉长,表达自己内心受到的强烈冲击和对信仰的无限虔诚。
如今,这尊被何岩命名为“我心中的佛”的雕塑,安放在淄博陶瓷博物馆四楼建筑园林厅门口。表面看起来佛像是花岗岩做成,其实是何岩用刷子一点点将釉料加到陶泥上的,佛面腮部明显较红润,创作者通过这样的装饰,表达虔诚的信仰坚如磐石、深入骨髓,并为信仰赋予鲜活的生命力。
“我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只有一个最虔诚的信仰,那就是陶瓷。”
最好的陶瓷传承——创造新经典作品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全国范围内的陶瓷企业经历了破产倒闭风潮,何岩所在的企业也难以幸免。《我心中的佛》幸好被陶瓷馆的工作人员发现,并妥善安放,才免于被损毁。惨痛的经历,让他重新深度思考陶瓷艺术的创新传承。
1997年,何岩来到华光国瓷,担任设计中心负责人。虽然同属陶瓷艺术,但日用陶瓷和园林陶瓷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门类,从高大厚重到小巧精致,何岩面临艺术人生又一个大的转变。
那时,华光刚刚自主研发了天然矿物骨质瓷,材质细腻、光润通透,企业投巨资建成了第一条现代化骨瓷生产线,新的骨质瓷产品的设计迫在眉睫。而在当时,全国范围内日用陶瓷的设计都刚处于起步阶段。企业领导带着何岩去商场,想找现成的产品模仿。回来后,也真的模仿出来了,但身为设计师的何岩心里觉得别扭,一直憋着一股劲。几个月后,何岩原创设计完成《长江》茶餐具,典雅而又不失时尚的造型,很快风靡大江南北。
第一套原创日用陶瓷作品的成功,极大地鼓励了何岩。之后,在华光领导层的大力支持下,何岩将华光的设计师队伍从一人发展到两人,再到十几人、几十人。如今,何岩创新工作室有五位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培养了七位山东省陶瓷艺术大师,十几位淄博市陶瓷艺术大师和市级优秀工艺美术工作者,被全国总工会命名“全国工人先锋号”。
土与火的煅烧,练就了灿烂的中华陶瓷文化。何岩多次带领团队,为国家重大活动设计制作系列用瓷,把传统文化打造成为中国主场外交的“大国重器”: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庆典用瓷“凤舞和鸣”系列;2014年,北京APEC会议首脑专用瓷“国彩天姿”系列;2018年,上合青岛峰会元首用瓷“千峰翠色”华青瓷系列;2019年,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及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用瓷华青瓷“丝路华青”系列;2019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用瓷“长城之花”骨质瓷盖杯系列;2020年外交部国宴用瓷“盛世韶华”系列……
2019年,在北京“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用瓷竞标时,何岩作为主讲人介绍华光国瓷为此次峰会设计的全套产品,赢得了组委会和评委们的高度评价,一举夺得此次国宴用瓷的订单。不久当何岩和同事把样品放到国家会议中心时,法国主厨和中方主厨郑重地向他们鞠了一躬,惊讶中,何岩几乎来不及反应。之后他得知,两位大厨的感谢,来源于华光国瓷的精湛技艺、精益求精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
“给年轻一代树标杆、养精神、立信仰,让他们在悠久厚重的中华陶瓷文化的土壤中枝叶繁茂、勤于创新,这,就是最好的传承。”
何岩个人简介:
华光国瓷设计总监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中国轻工大国工匠
齐鲁大工匠
高级工艺美术师
全国陶瓷艺术与设计创新评比委员会委员
中国陶瓷产品设计大赛评委
山东省轻工系统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淄博市劳动模范
新西兰陶艺家协会国际会员
曾赴英国、德国、日本、新西兰等国家考察
作品荣获国际国内诸多奖项,并被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多家权威机构收藏
转自腾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