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子13岁时写的一首绝句,意气风发,更充满了无可阻挡的气势
俗话说得好,自古英雄出少年。虽然年少轻狂,缺乏成熟和稳重,但是因为有朝气和干劲,常常锐不可当。古代就有很多年少成名的故事,盛唐的王维少年老成,20岁就中了状元;北宋的晏殊家喻户晓,14岁就赐同进士出身。还有青年才俊王勃,眉山才子苏轼等等,都是年少有为,令人赞赏。
年轻人要想成为璀璨群星中的一颗,就要有梦想和拼搏精神,同时还要不畏艰辛和挫折,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抱负。下面分享才子13岁时写的一首绝句,意气风发,更充满了无可阻挡的气势。
咏竹
明代:张居正
绿遍潇湘外,疏林玉露寒。
凤毛丛劲节,直上尽头竿。
明代嘉靖年间,当一个婴儿在荆州江陵一位秀才家里呱呱坠地的时候,他的祖父正在睡觉。梦中的皎洁月光落在水瓮里,四周一片光明,此时一只白龟却正从水中悠悠地浮起来。
祖父认定这只白龟就是小孙子,于是给他取了一个乳名叫“白圭”,希望他将来能够光宗耀祖。这个婴儿就是张居正,他也没有辜负祖父的梦想,十岁即可通读四书五经,果然自幼就以神童之名蜚声乡里。
13岁的白圭就考取了生员,他机敏伶俐的模样,深得当时的荆州知府李士翱的怜爱。大人嘱咐小白圭要立大志,长大后尽忠报国,并替他改名为居正。这首诗就是他创作于考场上,表达了自己的凌云之志。
诗的大意是:稀疏的竹林里,露珠晶莹剔透,显出寒冷之气。其苍翠的颜色,染碧了整个潇湘地界。细嫩的竹叶就像凤毛,竹节劲直坚韧,一直延伸到竹竿的尽头。
正所闻,歌以言志。小小年纪的才子以竹自喻,显示了这位追风少年的远大抱负。作者想象丰富,用笔豪迈,首句中的一个“遍”字,表达出漫山遍野的青竹。次句的一个“寒”字,也展现出青竹不畏严寒的宝贵品质。
竹木枝干分叉处称节,因为其质地坚实,故称劲节。 “凤毛”,是指凤凰的羽毛,非常稀少珍奇。作者用其比喻新生的竹叶,既形象逼真,又传达出自己希望有朝一日,可以脱颖而出。而尾句中的“直上”二字,更彰显出一往无前、无可阻挡的气势。
当时的学政大人读到这首诗,非常惊讶,他没想到这位考生小小年纪,就写出了如此具有气势的诗作,当时就将其传送给大家欣赏。湖广巡抚顾璘也赞赏不已,并对周围的人说,此子乃将相才也。顾大人还立即解下随身佩戴的玉坠,赠给张居正。顾大人更鼓励他说,希望你树立远大理想,做伊尹和颜渊,成为辅国的英オ。
细品这首诗,作者既没有偏题,又喻竹于己,可谓一诗两境。但是读者也能体味到,这首诗中充满了一种傲娇之气。特别是后两句,虽然显示出凌云之志,但也锋芒毕露,会让人觉得他难以控制。
后来张居正果然成长为一位肱骨之臣,不仅重振了大明王朝的雄风,而且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不过随着地位的逐渐提高,他的欲望也在不断地膨胀,不仅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最后竟然连皇权也能收就收、能揽则揽。
但是他的大胆妄为,同时也为自己带来了灾祸。等到他离世之后,就不断有人对他进行弹劾,皇帝于是利用机会,不仅削去其官爵,以罪状示天下,还差点刻棺戮尸。他的家人也遭到牵连,结局都非常悲惨。
虽然对张居正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是他的一生也算比较辉煌,不愧为一代名相。而他年少时创作的这首《咏竹》诗,看似没有豪言壮语,却在字里行间透露出青云之志。
人生不求大富大贵、赫赫有名,但也不可一辈子低三下四、任人宰割。即使不能轰轰烈烈,也该一鸣惊人,如果总是前怕狼后怕虎,畏缩不前,机会就会一直擦肩而过。“直上尽头竿”,短短5个字,充满了豪情,也藐视一切困难,值得后世细细咀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