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广州两大“南越”遗址 见证文物保护和城市建设“双赢”

2021-10-19

2006年、2012年,由南越国宫署遗址、南越王墓等组成的“南越国史迹”和“海上丝绸之路·广州史迹”分别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6年,南越王墓、南越国宫署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列入“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首批申遗遗产点之一。广州在南越王墓、南越国宫署遗址原址上分别建成博物馆,一方面最大限度地保存了广州的珍贵考古遗存,另一方面促成了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基本上达到了文物保护和城市建设的双赢效果,在全国范围内都具有示范意义。

在记者的采访中多位专家学者表示,包括两处大遗址在内的广州考古工作,与国家文物局,及广东省、广州市等各级政府和专家的鼎力支持密不可分。

南越国宫署遗址: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 永久保留下一处“大遗址”

南越国宫署遗址面积约40万平方米,遗址保护范围5.3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约5米~6米,迄今发掘了约16000平方米。1995年和1997年是配合城市建设的抢救性发掘阶段,从2002年至2009年是有计划按步骤的主动发掘阶段。它的整个发掘和保护、展示的过程,不但体现出城市建设为文物保护留出空间的过程,也让我们看到文化资源在今天传统赓续、城市发展、经济运行中的重要价值。

1975年,在中山四路西段进行考古试掘,发现规模宏大的古代遗址,遗址之上叠压一段南越国时期的砖石走道。

1995年,在忠佑大街城隍庙西侧一建筑工地,发现了一座南越国时期的大型石构水池,在岭南地区尚属首见。经市政府协调后,原施工项目停建,遗迹回填并原地保留。

1996年,在石构水池之西清理出一口南越王宫的食水砖井,砌筑精巧,发掘后进行了原址回填的保护措施。

1997年,在石构水池的南面、中山四路段,揭露出南越国时期的曲流石渠遗迹,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中国宫苑实例。该遗址发现后,市政府收回已批出的土地,使遗址得以原地原状保护。

2000年,在原中山四路儿童公园发现南越国宫殿遗迹后,市政府将公园迁出,随后进行大规模考古发掘。

2000年~2009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南越王宫博物馆筹建处组建联合考古工作队对南越国宫署遗址进行主动性考古发掘,共计发掘面积近12000平方米,清理出从秦汉至明清12个历史时期的各类遗迹4800多处。重要发现包括:一是在汉代地层清理出西汉南越国的一号宫殿、二号宫殿、一号廊道和砖石走道、食水砖井、宫城北墙基址以及出土南越木简的渗水井等重要遗迹;二是在晚唐五代地层清理出五代十国南汉国一号宫殿、二号宫殿基址、池苑、地下排水暗渠等遗迹,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砖瓦建筑材料和生活用器等。三是发现了自秦汉到民国2000多年间13个历史时期的遗迹和遗物,并结合文献确认该处是秦统一岭南以来历代郡、县、州、府的官衙所在地。另外历年来发掘出土的各时期的水井多达500多口,可以说是广州古代水井的天然博物馆。

南越王墓:广州第一处原址保护的考古遗址

“回想南越王墓的考古工作,当时我们都犯了一个方向性的错误:以为南越王墓会在离广州老市区比较远的地方,没想到原来就在‘眼皮底下’。”当年的“南越王墓探墓第一人”黄淼章曾在一次讲座中如是感叹。

南越王墓是南越国第二代王赵眜之墓,发现于广州市越秀区象岗山,墓葬保存完好,未被盗掘,是岭南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好、出土器物最多的汉代彩绘石室墓。

1983年,广东省政府办公厅在象岗山顶建设宿舍楼,象岗已经从49米高度被挖低至约32米,成为约5000平方米的平地。6月初,就在继续开挖地基时,发现了大石板,省政府办公厅基建科人员立即赶到现场,基建科科长邓钦友先生马上暂停施工,并报告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6月9日,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工作人员到现场进行调查,确认为一座大型南越国墓葬遗址,随即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并办理发掘审批手续。短短几天时间,南越王墓的发现和发掘就成为国家文物局、广东省和广州市领导关注的焦点。发掘申请很快得到国务院的批准,国家文物局颁发第132号考古发掘证照。随后,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广东省博物馆派专人组成象岗考古发掘队,由45人组成,麦英豪任队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黄展岳和广东省博物馆杨式挺分别任副队长。国家文物局文物处处长黄景略、文物保护技术科学研究所所长蔡学昌受国家文物局委派,全程监理发掘安全。

在之后的发掘中,南越王墓不负众望,出土宝藏震惊世人。

南越王墓凿山而藏,深埋在象岗山顶之下20米左右的山腹深处,共采用750块红砂岩建造而成。墓室按“前朝后寝”的布局分为前后两部分,呈“甲”字形,分为功能不同的七个空间,其中主棺室放置墓主棺椁和丰厚的陪葬品,珠玉殓葬的葬制反映了秦汉时期岭南贵族的丧葬观念,与中原地区的诸侯王墓形成了可供横向对比的例证。南越王墓共出土文物1000多件(套),包括金银器、青铜器、铁器、玉器、陶器、漆木器、琉璃器、丝织品等诸多类别,反映了这一时期南越地区流行“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南越王墓集秦汉岭南文物精华于一处,是研究秦汉史的宝库。墓中出土的“文帝行玺”金印、赵眜玉印、丝缕玉衣等珍贵文物证实了墓主身份,集中反映了两千多年前南越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状况;墓中出土的银盒、金花泡、船纹铜提筒、乳香和象牙等海丝珍宝见证了两千多前中国与海外的文化交流;墓中出土印章、玉器、饮食器、乐器等类型的器物体现了秦汉岭南地区在吸收中原地区先进文化的基础上,不断融汇贯通形成多元文化的特点。

对特别重要的古遗址古墓葬实施原址原状保护并展示,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持文物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同时充分发挥考古遗存的宣传教育功能和社会效益。目前广州地区已实施原址保护并展示的重要考古遗存有10余处,而最早实施原址保护并进行展示的正是南越王墓。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卜松竹 通讯员穗文广旅宣 黄巧好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王维宣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