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易读丨纪念鲁迅逝世85周年

2021-10-20

网易新疆

一个有态度的新闻媒体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绍兴人。

“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

1881年9月25日,他出生于绍兴都昌坊口一个封建士大夫家庭,7岁启蒙,12岁就读于三味书屋,勤学好问,博闻强记,课余喜读野史笔记及民间文学书籍,对绘画艺术产生浓厚兴趣,自此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1898年春,鲁迅离开故乡,满怀人生新的希望,考入了南京江南水师学堂,翌年,因不满学堂的“乌烟瘴气”,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

他广泛接触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阅《时务报》,看《天演论》,深受维新思潮和进化论学说的影响,初步形成“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的社会发展观。

‍‍‍‍‍‍‍‍‍‍‍

“将来必胜于过去,

青年必胜于老人”

“我一向是相信进化论的,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对于青年,我敬重之不暇,往往给我十刀,我只还他一箭。然而后来就明白我倒是错了……我在广东,就目睹同是青年,而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书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想因此轰毁,后来便时常用了怀疑的眼光去看青年,不再无条件地敬重了。”

出自《三闲集 序言》

1902年,鲁迅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官派赴日留学。他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后入仙台习医。

因深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浪潮的影响,积极投身于反清革命的洪流之中,课余“赴会馆,跑书店,往集会,听讲演”,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出自《自题小像》

‍‍‍‍‍

‍‍‍‍‍

辛亥革命前夜,鲁迅回到祖国,先在杭州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执教,担任化学、生理学教员,后又回到故乡绍兴,担任绍兴府中学堂监学兼博物教员、山会初级师范学堂监督(校长)。他一方面教书育人,培养青年,一方面积极投身于辛亥革命。

1911年底,鲁迅在创刊不久的《小说月报》上发表一篇名为《怀旧》的文言小说,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社会关系的微妙变化。

1912年以后,做了“京官”的鲁迅耽于差事“终日枯坐,极无聊赖”,开始着手于文学研究,此时开始到1918年“金心异”(钱玄同)劝他做点文章去发表,才有了《狂人日记》问世。

“从来如此,便对么?”出自《狂人日记》。

短短七个字,可以说包含了鲁迅先生对传统,对历史,对即成现实的辛辣嘲讽和质疑,也体现了鲁迅先生敢于反抗世俗,敢于挑战权威,敢于对循规蹈矩的人开火。

我们都是在传统和从来如此这样的魔咒中生活着,不愿意改变,不愿意发展,以至于越来越多的人会认为,从来如此的现实,就是正确的。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鲁迅深受鼓舞,与李大钊、陈独秀等当时许多先进知识分子一起,写文章,办杂志,揭开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1927年10月,鲁迅到了上海,从此定居下来,集中精力从事革命文艺运动。他参加和领导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许多革命社团。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大陆新村寓所与世长辞。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鲁迅是20世纪世界文化巨人之一。他创造了“内外两面,都和世界的时代思潮合流,而又并未梏亡中国的民族性”,并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的“现今想要参与世界上的事业的中国人”的文学。

鲁迅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他的精神深刻影响着他的读者、研究者,以至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现代作家、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

小编结语:

“横眉俯首,民族之魂。”

先生从未真正离开,

他的精神犹如一道光芒,

跨越了百年长河却历久弥新,

时至今日依然照耀着我们前行的道路。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