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明代牙雕,惊艳历史长河

2021-10-20

中国象牙雕刻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至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之后,象牙雕刻一直传承在七千年的历史当中,连绵不绝。而实际上,由于地球气候的变化,几十万年前在黄河流域曾有象群活动。

明代象牙人物故事瓜形盒

据考古发现,5000多年前黄河流域的大汶口文化墓葬中有较多的象牙制品出土。在商代时,中原地区气候比今天温暖湿润,仍然盛产大象,河南省简称“豫”,即与大象有关。到了周代晚期,由于气候变化及土地开垦等原因,黄河流域已难觅大象的踪影。汉末,大象活动区域已退到长江以南地区,至唐代,长江流域的大象也基本绝迹。明清时期,大象的栖息地继续南迁至云南南部地区,成为中国境内的一种濒危动物。

明代象牙人物故事瓜形盒

从汉代以后,中国所需象牙多依靠进口。由于象牙色泽白嫩,属于上等的雕刻材料,其艺术品雕刻精美、价格昂贵,一直是王公贵族追捧的对象。另外,象牙还具有很大的药用价值,《药性论》记载象牙“甘,寒。清热镇凉,解毒生肌”。明清两代是牙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创造出了大量的艺术珍品。尤其是到了清代,形成了广作牙雕风格,广州成为当时牙雕制作与生产的中心之一。明代象牙文物虽不如清代丰富,但多数为精品且极具时代特色。

明代象牙人物故事瓜形盒

就种类而言,有象牙笏、牙雕人物、笔筒、盖盒、炉盖顶、挂牌等,其中前四类为牙雕大件,为明代牙雕的代表,以下主要介绍与研究这四类牙雕藏品。本次藏品皆来自广东省博物馆。

精品解析

明代象牙笏

长56厘米、上宽4.5厘米、下宽6.7厘米,为本馆三级藏品。由整片象牙制作而成,整器依象牙走势而成弧形,边缘有小磕缺。笏面经过抛光处理,光滑平整,有自然裂纹,纹理清理,细密均匀。象牙质地缜密,包浆肥厚,形制硕大古雅。

明代象牙笏

长54.5厘米、上宽5.4厘米、下宽7厘米,为本馆二级藏品。长条片状,上窄下宽两端翘,通体光素无纹。此件象牙笏器形与象牙纹理特点与上一件象牙笏类似。不同之处为:一是这件牙笏四角稍截去一小角,而近似圆角;二是这件牙笏颜色较上一件浅,泛白。

笏板,又称手板、朝板或朝笏,是古时大臣面君的必备之物,是官员礼仪的重要表现。笏的起源甚早,《史记?夏本纪》中已有用笏的记载,周代时已形成用笏规制。最初笏是一种在面君时记录的工具,可记录君命或旨意,也可记录上奏之事以备忘记。隋唐时期,明确规定五品以上官员持象牙笏,六品以下官员持竹木笏。

由用笏还引申出一个我们皆熟知的名词—缙绅。古代大臣持笏奏事完毕,就将笏板插于腰带之上,这一动作被称之为“缙绅”。“缙”主要指“插”,“绅”主要指腰带。于是人们常常将这一特定的动作指代为当官之人,也就是我们所常说的“缙绅”。

明代象牙雕寿星

馆藏牙雕人物共有2件,均为寿星像,两寿星像大小、形制、纹饰大同小异。此件宽6.5厘米、厚6厘米、通高30厘米,为本馆二级藏品。此寿星像为立体圆雕摆件,摆件以象牙尖部随形雕制,中空。老寿星头微侧,高额,长眉长须,面微露笑容,双目有神平视,耳垂下垂较长而肥厚,脑后梳一髻,发带飘垂。双襟宽袖长袍,于胸前连接。左手持杖,手部以上拐杖断缺。右手执扇自然垂放置腹前。衣左下角缺失一大块。寿星开相细腻、光滑圆润、质地细密、包浆肥厚、色泽古雅,象牙纹理清晰可见。

明代象牙雕寿星

此件宽6.5厘米、通高24.5 厘米,为本馆二级藏品。寿星依象牙形状和纹理雕刻,头形细长,微凸,高额耸立,长眉弯垂,目微睁,阔鼻垂耳,长须及肩,面容慈祥,略带微笑,身着对襟宽袖长袍,手持一杖。寿星雕工虽然不复杂,但是线条十分流畅,面容雕刻尤为突出,那微微一笑仿佛能够穿越时空,直达人心。在道教中,寿星称为南极仙翁或南极真君。在明代嘉靖、万历时期,由于皇帝非常崇尚道家,许多工艺美术品为道教人物形象或装饰上都弥散着极重的吉祥如意的氛围。

明代象牙庭院人物笔筒

此件高14.9 厘米、底径9厘米。笔筒以一节象牙为材料制作而成,直腹,筒壁上厚下薄,泛黄棕色,下面缺底。笔筒表面未刻花纹处,包浆肥厚,光滑油润,象牙纹理犹如层峦叠嶂,清晰可见。笔筒上端筒壁较厚,显示出质地非常细腻,截面上有类似圆圈纹的裂纹,期间布满细小竖向裂纹,平添了一股历史沧桑感。笔筒表面采用减地浅刻的技法,刻人物故事图。一男一女在庭院中喝酒吟诗,一侍女持壶站立身后,庭院中有假石山、芭蕉树、竹子、花卉等。

明代象牙庭院人物笔筒

明代象牙庭院人物笔筒

蝴蝶在采花蜜,天空飘着云朵,远处群山隐隐可见,一派宁静悠闲的感觉。在笔筒上端一侧刻有诗句及题款,诗句内容为“独酌芳春酒,余兴有谁知”,落款“镗江山人”。诗句内容与人物故事图内容遥相呼应,更添潇洒悠远之感,与明代文人气质完美契合。

明代象牙山水人物笔筒

此笔筒高14.5厘米 、口径9厘米,为本馆二级藏品。笔筒以一节象牙为材料,直腹微弯曲,表面包浆深厚呈棕褐色。纹饰由浅浮雕制作,腹壁剔地浅浮雕山水人物图,图中仙人云海、亭台楼阁、苍松、梅枝。画面雕人物共五人,一边是头戴官帽,身穿长袍,手持朝笏的朝廷官员,前面有手提宫灯的引路童子,后面站着手持长羽扇的侍者,另一端松树下,二随行者,一人手持权杖,另一人则一手牵着马匹跟随着。

明代象牙山水人物笔筒

此笔筒剔地浅浮雕和阴刻线修饰的手法雕刻画面,人物面部处理很简练。晚明时期,山水人物图是一种十分流行的纹饰,充分表现了士大夫纵情山水的闲情雅趣。苍松、梅花为“岁寒三友”中的两友,松象征常青不老、梅象征冰清玉洁,皆是君子所寄求。

明代象牙人物故事瓜形盒

馆藏明代象牙盖盒仅此一件,但为精品。此盒长9.8厘米 、宽6.2厘米、高4.3厘米,为本馆二级藏品。瓜形盒,牙色深黄。由盒、盖上下两部分扣合而成,子母口,盒、盖身为瓜棱状,盖面浅浮雕藤蔓、花蝶、昆虫。打开盒盖,盒内雕《西厢记》人物故事图。盒内雕《西厢记》崔莺莺与张生月下相会的故事,只见图中张生攀柳树夜会,崔莺莺在两丫鬟手持灯笼陪伴前来约见。盖内雕下棋图,崔莺莺与另一女子坐于鼓形镂空高凳,她们二人一人手执棋子正欲落棋,一人手扶下颌做思考状,一侍女立于桌旁,另一侍女端茶具及点心正迈步前来,四人皆刻画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此盖盒融圆雕、镂通、浅浮雕、阴刻技法于一体,人物刻画细腻生动,景物雕刻精美。盖盒基本完整,唯盒内灯笼灯杆短缺,有小裂纹。

工艺与年代

明代象牙雕寿星

上述象牙雕刻的制作工艺有开料、切割、圆雕、镂雕、浅浮雕、减地浅刻、阴刻、抛光,几乎囊括了所有象牙雕刻的制作工艺。其中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抛光,所有馆藏明代象牙雕刻文物表面皆经过细致的抛光工艺,加之长期的盘玩,包浆肥厚,使得器物表面油润光亮,象牙自然的肌理也更加凸显,与雕刻的纹饰相映成辉。

明代象牙雕寿星

另外,减地浅刻工艺在象牙雕刻制作中并不常见,上文所介绍笔筒采用该工艺,未减地的部分加以抛光,减地的部分利用刀具留下的刻痕及象牙自然的纹理表现纹饰内容,古拙清雅,别具一格。

明代象牙雕寿星

在年代方面,这四类牙雕中,除了象牙笏时代贯穿于整个明代之外,其余三类作品皆为晚明时期。象牙笏是明代中高级官僚上朝必备的礼仪兼实用的器物,这是它能够贯穿于整个明代的原因。在明代早中期,朝廷对宝石、象牙、犀角等舶来品的使用规定比较严格,加之社会风气尚未形成奢靡之风 ,而象牙作为一种价格昂贵的奢侈品,自然使用较少,这也是目前明代早中期象牙文物少见的原因之一。

明代象牙雕寿星

晚明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社会出现转型,商品经济发达,海禁重开,外来奢侈品和物种大规模进入中国,极大地丰富了物种和社会资源。明初沉寂一时的器物赏玩之风在晚明渐成鼎盛之态,明人不以玩物为耻,而是认为玩物是名士身份的辨识标志之一,所以袁宏道以为:“世人但有殊癖,终身不易,便是名士。如和靖之梅、元章之石,使有一物易其所好,便不成家。纵使易之,亦未必有补于品格也。”因此,晚明象牙被用来制作各种器物。

明代象牙笏

自晚明牙雕被大量用于制作各类器物之后,便迅速发展为牙雕产业,到了清代形成了京作、苏作和广作等几个牙雕制作中心和不同的风格,成为我国古代艺术品中的靓丽一景。

(图文自网络版权属原作者)

(声明:尊重作者原创。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同时,欢迎广大藏友投稿分享您的原创好文章。同类微信公众号转载本刊发布文章,请另取标题,以免读者误会。如使用本刊标题,必须注明“转自公众号:四海博缘收藏平台”。谢谢合作!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