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琼《花间词外》新书发布会在京举办|让古典诗词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近日,
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主办的
让古典诗词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刘琼《花间词外》新书发布会成功举办。
活动并在众多网络等平台同步直播。
著名批评家、散文家李敬泽,著名作家周晓枫,青年评论家刘大先,以及著名学者、《花间词外》作者刘琼,围绕散文集《花间词外》,就古典诗词与日常生活的关系以及对美的阐释等问题,展开了深入且真诚的讨论。本次发布会由刘大先主持。
刘琼的《花间词外》围绕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花”意象,探讨中国文化的内在审美方式以及这种审美方式与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关系。作品以古典诗词中的草木入题,围绕核心意象进行关于生活、艺术、人生等多路径的疏通或辐射,探讨草木中的文学与艺术,及其与生活与人生的隐秘关联,体现了作者以评家之心体味古典文学的风雅。其一系列旁逸斜出、旁搜远绍,看似信马由缰,但最终平添了作品的意蕴与生趣。
《花间词外》中的“花”“词”“外”
对“花间词外”这一书名,作者刘琼给出的解析有三个关键词:花、词和外,“‘外’是我想要表达的,我的写作想给自己放松、解绑,不想绕在《花间词》里面,《花间词》主要写中国的日常生活,但是我这个《花间词外》就是落在花和词之外。”
关于词,刘大先以“清末四大家”之一况周颐的话“吾听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外有不得已者在”为引,说道,“我看家国大事也好,草木山川也好,总感觉这之外有不得已者在,这个‘不得已者’是什么?就是词心,就是我们内心涌动的那种主客交融之间的感觉,是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感受。刘琼老师《花间词外》就是以天合天,她将自己的人生经历投入到她写的花花草草、记忆中的词。”
周晓枫认为,“《花间词外》中‘外’的概念非常重要,那个弦外之音特别美妙。当我们看到写花的时候,写诗词的时候,它额外有花的香气,有诗词之外的况味,它有浮动于我们字面看到的额外部分,它又有个人,有历史,但是又有成长,有情怀,这是溢出知识介绍、传递之外的韵味。”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出席本次活动,对此深表认同,他认为刘琼与古典文学的接触是“如入宝山,满载而归”。他强调恰恰是站在外面的人,能够真正体会这个宝山的好处。就像讨论故乡的问题,恰恰是必须离开故乡才能书写故乡。刘琼正是站在古典诗词之外的人,她没有被古典诗词困住,她喜欢,读进去了,所以她写出不一样的感受,不一样的审美经验。
古典诗词与日常生活
当下的读者,读古典诗词的意义何为?李敬泽给出了这样的解答,“读别人写花、写生活在古典诗词的意境,或者把古典诗词灌注进来写,某种程度上写是赚了,一方面看了文章,另一方面还能由此对古典诗词,对那些美妙的句子有了新的感受。它可以伴随我们的生命,随着我们成长,在我们成长过程中,任何时候我们重新拿起它来与它相遇的时候,你都会觉得,原来这里还有一些东西是我过去完全没有意识到的。它的美、它的光芒是我过去完全没有看到的。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特别需要像刘琼这样,她让我们能够重新去感受她所发现的光芒。”
关于古典诗词与当下生活,周晓枫表示,“这本书里面写到好多花,不仅有植物知识上的介绍,也有个人成长中的印记,花的印记,也有今天生活的气息,它不是封闭的,不是跟今天生活不交融的。刘琼的文字状态是活态的,是在血脉里的,她也真的是这么认知的。所以古典诗词如果活在日常生活中,一定不是外在的姿态表现,一定不是装饰性的,那样很难成活,很难和你的呼吸上融合。所以我很认同所有的传承,有你接到的,有你传递过去的,它不是一个标本意义的文字。”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周晓枫谈及美学,她认为有时候美是浪费在实用性之外的部分。比如我们要杯子喝水,只要有一个能盛水的器皿就可以,我们为什么还要讲究器型和花纹?就是它浪费的好像无用的部分其实能够作用于生活的愉悦。“花和词看起来好像跟实用性、生计性的生活没有那么密切的联系,但是因为人的存活不仅仅是物质状态的、肉体状态的,恰恰有这些优雅的、优美的,看起来有那么一点点仿佛是飘忽的,但它根植于你的内心,才让整个生命状态和灵魂状态有悄然绽放的会心一笑的时刻。”
刘琼
活动现场,多位读者踊跃互动,还有读者感慨因刘琼《花间词外》重新燃起了自己对诗词美好的向往。所谓,草木含情、花鸟带笑,并不是它们自身如此,“风、花、雪、月无情无意,有情有意的是写诗填词者,是赏诗读词者。”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吴波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吴波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吴波
通讯员:徐玮一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戴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