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乡音】华侨精神世代传,百年碉楼见沧桑
江门市新会区圭峰东路车水马龙,若是细心的人,应该会发现在路旁有一座橙黄色的建筑,若是仔细看可以看到上面有中国现代文学家、诗人郭沫若写下的几个大字:“新会华侨中学”。
若是有心人去打听,本地老人也许还会告诉你,在旁边的那座三层小楼来历不凡,一百多年前,那是拱卫新宁铁路会城段铁轨的碉楼,见证了新宁铁路的兴旺与风雨。
时代变迁,沧海桑田。如今,新宁铁路不再,这栋碉楼也在上世纪50年代成为新会华侨中学珍贵的校园一角。到了今天,这里是学校美术馆,依然传播着侨胞们爱国爱乡、支持家乡建设的新宁铁路精神。
一座碉楼——旧时拱卫铁路 今朝守护校园
虽然被修缮过,换上了一身新装,但新会华侨中学内这座原来的碉楼韵味并没有丢掉。这座碉楼有三层高,建筑面积大约有450平方米。作为拱卫铁路安全的护卫,碉楼建造时被赋予的功能是防御,因此异常坚固厚实、质朴端庄,能有效防御枪炮攻打。曾有人用尺子在窗户上量度墙的厚度,朝向道路一侧的外墙厚57厘米,另外三面墙体均厚47厘米。
“最早的时候,这里的窗大部分是射击孔,开口比较小。”新会华侨中学美术室的负责老师说。有相关材料记载,修缮为学校的校舍时,需要开窗采光,当时工人工酬每天约六分钱,开凿一个窗需要100元,可见墙体的坚固厚实。这座碉楼凝聚了侨乡人民的智慧,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走进这座碉楼,虽然历经百年岁月,但这里仍然充满蓬勃的朝气。“这里是美术生的天堂,诞生了不少让学生骄傲的美术作品。”这位负责老师说。在这个美术室里,展览了许多书画作品,在正中央,写着这些作品的主题:“画卷下的新会。”老师说,这是学校举办的一次活动,旨在让学生画出自己知道的新会,发现家乡的美。
在上世纪50年代,有志于支持祖国与家乡发展的海外华侨纷纷回乡,或是捐资,或是出力,这股强大的爱国力量让当时的新会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然而,刚回国的年轻侨胞或侨眷并不熟悉国内的语言习惯,华侨中学的前身——华侨子弟文化补习班在当时新会县归国华侨联谊会的筹办下成立。随后,在传承支持家乡建设、致力办学提升民智的华侨发动下,越来越多的华侨出资出力,新会华侨中学正式诞生。
让人感动的是,建校期间,华侨不但出资,还主动成为劳动力,积极参加义务劳动。“碎石子、担泥沙、搬砖头等,大家都付出了辛勤的汗水。”新会华侨中学校长吴丽萍拿出一本资料向记者介绍说。当时的新会华侨中学,便是以碉楼为起点,相依而建,碉楼最早时,是学校的校舍。
一位老人——传承铁路精神 助力家乡教育
新会侨中的发展,离不开爱国爱乡的华侨的力量。新中国成立后,旅居在外的华侨人心思归,新会侨中因众多华侨捐资和县政府拨款兴建,于1958年9月落成。陈国泉、陈祖沛、谭义阅、何贤、唐珍琰、黄兆炳等,奠定了新会侨中的基础。然而,1969年新会侨中被迫撤销,1978年11月,新会侨中恢复,成为新会侨中发展的一个历史转折点。黄球、利铭泽、利荣康、陈经纶、崔德祺、梁华济等旅外乡亲慷慨捐资,为新会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1979年底,一位老人回新会探亲时踏进了新会侨中。在学校里,他听说因为宿舍问题,影响了招收农村学生。他二话不说,决定捐建一座宿舍楼。“这是好事,我们回去后要好好发动大家。”现场,这位老人就打定了主意。这位老人就是香港知名实业家黄球。在宿舍楼建好后,黄球再次捐资20万元,配备了宿舍的相关设施。
1981年,黄球接受当时新会县人民政府的聘任,成为学校第三届董事会董事长。此时的新会华侨中学百废待兴,黄球先生迎难而上,为这间学校的发展费尽了心血。学生宿舍、游泳池、新校舍、体育馆等项目都是在他的主持、奔波下建成的。在他的积极发动下,越来越多的爱国华侨参与到侨中的建设发展中来。
一段真情——始于新宁铁路 未来无限延续
100多年前,以陈宜禧为代表的五邑先辈们把海外学到的先进技术和理念带回家乡,希望通过修建铁路来实现家乡交通便利、繁荣富强的梦想。历时14年,新宁铁路在1920年全线建成。40多个车站、200多座桥梁、全长133公里,使新宁铁路成为当时全国最长的侨办民营铁路。新宁铁路虽然只存在了短短30年就因战火而遗憾拆毁,但它承载着当时中国人的强国梦,其遗存见证着当年华侨华人为中国发展所做的贡献。
改革开放后,新会籍海外侨胞回乡捐赠医院、学校等推动公益事业发展,让更多家乡人民能看病、上学。如今,乘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东风,新会为侨胞搭建了更开阔、优质的投资平台,让他们享受到更多家乡发展的红利。强国之梦、爱国之情一直在传承。
在去年新冠疫情严峻时期,“给家乡送防疫物资去”,这样的号召陆续在新会同乡会群里响起,乡亲们争分夺秒行动起来。在机场,侨胞们马不停蹄地将筹集到的物资深夜入仓、办理报关手续,确保第一时间送回祖国和家乡。巴西江门五邑青年联合总会的侨胞甚至变身跨国快递员,乘坐20多个小时飞机将防疫物资背回,为抗“疫”争取了更多时间。
据新会侨联统计,全球逾20个国家和地区、40个海外社团、众多海外侨胞及港澳同胞参与了新会的抗疫捐赠行动,捐赠物资价值超过220万元,善款超过240万元。侨胞这样奋身报国的举动和精神,与过去侨胞回乡修桥筑路、兴学办医如出一辙。
在新会侨中碉楼下,书声琅琅,学子们在阳光下更是显得生机勃勃,充满朝气。“我们计划在一楼办个新宁铁路的展览,让孩子们知道,曾经有个让我们骄傲的奇迹在我们身边,让那份令人心情澎湃的爱国之情永远传承下去。”吴丽萍说。
运营 | 新会侨报社网络部
来源 | 中国侨联,图/杨荣春
新会电台原创广播小品《左邻右里》展播
10月19日《新会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