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中国“特异功能”第一人张宝胜:中科院、李嘉诚都被他骗过

2021-10-22

“人活在这世上,可以有些偏差,而且要费点劲儿,才能把自己保持到理性的轨道上。”这是著名作家王小波在自己的小说《沉默的大多数》中最为经典的句子之一。

王小波的这本书中用大量篇幅讲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百态,用独特视角表现自己对国人命运关注,手法多以反讽为主,以一件事为切入点解剖整个社会。

在这本书中记载过这样一件事,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全国上下曾掀起学习气功波的热潮,几乎每个城市都有几个远近闻名的“大师”,这其中要说影响力最大的还要数张宝胜。

在当时,他的影响力丝毫不亚于任何一位科学家,他的一些言论和实验甚至得到了国家科研机构的认可,全国各地都有他忠实的信徒。

然而他却是一个靠骗术招摇过市的人,那么他是如何做到风靡全国的呢?

吹出来的“大师”

1960年,张宝胜出生在辽宁的一个普通家庭,他生性顽皮,喜好吹嘘,从小就对科学产生兴趣。由于没有接受过正式的教育,张宝胜借着自己的坑蒙拐骗,开始谎称说自己具有特异功能,异于凡人。

1979年,《四川日报》刊登了一篇报道,内容是四川省大足县团结公社的一名五年级小学生唐雨,可以用耳朵“识字”,这导致唐雨一时间成了“神童”。

以这件事为起点,上世纪80年代,全国掀起了一片特异功能的潮流——“气功潮”。到处都有“大师”吹嘘自己能“蒙眼断字”、“手刃钢刀”……在这种环境下,身为工人的张宝胜感觉到自己的机会来了。

张宝胜借此风浪,大肆宣扬自己对“人体特异功能”有独特研究,

凭着自己的花言巧语和老百姓普遍对科学无知,张宝胜得以用特异功能开始行骗。

当时的“特异功能”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将迷信和科学结合起来,借此壮大自己的势力,提高自己的影响力赚钱;另一类则是为了探究人体科学而去探索,因为缺乏理论指导,最终走向极端。

在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先进科学文化的传入与封建迷信产生冲突,因为当时中国对人体科学的探索有限,使得张宝胜得以迅速壮大自己的声望。

由于幼时吹嘘和骗人的功底,张宝胜每次总是能演得出神入化,对于当时所流行的“耳朵读报”、“隔空取物”等,张宝胜也都能信手拈来,一时间这位民间的科学大师风头无两。

没过多久,小有名气的张宝胜开始以“气功大师”的名号到全国各地演出。80年代末,张宝胜在北京举行了一次盛大的演出,其中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展示“气功”。其实这只是张宝胜从民间师傅手上学到的魔术把戏罢了。

但就是这样一次表演,让张宝胜这个名字家喻户晓,他的把戏甚至被封作“奇迹”。随之而来的便是全国各地的报纸争相报道,一传十十传百,张宝胜的事迹越传越邪,全国各地的报刊都称他为“中国特异功能第一人”。

当时全国许多重要的大型活动都邀请他前去展示气功,在1990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他的座次也被安排在了第一排,与政商界各位名人谈笑风生。

风生水起

此后,张宝胜的事迹和身世越传越神,他自己也被这接踵而至的名利冲昏了头脑,表演也越发不讲逻辑,甚至在公共场合开始即兴表演。

张宝胜的一举一动很快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关注,由于当时我国对科学研究深度有限,因此不少专家向张宝胜发出邀请。

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张宝胜爽快地答应了下来,得知是为中科院领导表演后,张宝胜自己都捏了把冷汗。

为了不露出马脚,张宝胜为这次“展示”做足了准备,凭借着在全国“巡演”的经验,张宝胜冷静地克制自己,表演如何透过不透明的瓶子看到放在瓶后纸张上的数字。

与之前如出一辙,张宝胜在表演间隙用小把戏偷看到纸张上的数字,随即脱口而出,得到了中科院领导为他起立鼓掌。

自此,张宝胜更加肆无忌惮,直接进入了“北京人体特异功能研究所”工作,并被赋予“国宝级气功师”的称号。在全国的气功大师中,张宝胜的名望可谓达到了顶峰。

在“气功热”时期,张宝胜得到了当时政商各界的名流大佬的邀请前去展示“功力”,甚至当时的港台富豪、明星听闻张宝胜的大名,都前来向他请教,奉他为神明。

要说影响最大的要数张宝胜在港台的表演,当时亚洲首富李嘉诚、影星林青霞、歌星齐秦等当时的顶流明星都争相与之合照。1991年,他再次登上了春晚的舞台,这一次张宝胜作为表演者,在全国观众面前展现的他的“特异功能”。

狐狸露出尾巴

假的终究是假的,当初“耳朵识字”的神童唐雨在多次实验后被专家戳穿了其中的骗局,原来他就是靠着偷看谎说自己能耳朵识字。顿时在全国上下,掀起了对所谓的“超能力”的怀疑。

为了神话自己的身世,张宝胜编造自己出生时陨石砸向他家,在火光中自己从陨石中走出来的故事。可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人们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张宝胜的这种谎话显得越来越荒诞。

为了证明自己真的拥有“超能力”,张宝胜在北京电视台又举行了一场演出展现自己的“超能力”。由于当时天气炎热无比,张宝胜的道具鱼肝油药丸受热粘在张宝胜手中,抖也抖不下来。

观看表演的几个领导立马发现了端倪,并且临时指示更换了张宝胜身边的“助手”,果然这场表演张宝胜以尴尬收场。

为了挽回颜面,张宝胜请求再次表演自己的绝活——嚼碎名片并复原,可正当他掉包时,又被眼尖的中科院院士提日立发现。张宝胜不得已尴尬地演完这出闹剧。

之后,只要是张宝胜的展示,都会进行严格的搜身,使得张宝胜的“特异功能”一次次露馅,到后来索性不再展现自己的“功力”,人们也意识到这个国家级“大师”似乎不怎么灵了。

1995年,《中国青年报》发表了一篇名为《“奇人”张宝胜败走麦城实录》的文章,顿时炸开了锅,人们对伪科学、假大师的声讨一浪接着一浪,张宝胜的名声自此一落千丈。至于他曾经的信徒,对他也是闭口不谈,张宝胜这棵大树慢慢倒了下去。

最终,张宝胜因涉嫌诈骗和扰乱社会治安等罪被捕,一代“大师”就此落下帷幕,为自己的谎言买了单。

现在我们回忆起张宝胜,他的故事显得那么可笑又难以想象。上世纪八十年代这个包容开放和机遇并存的年代竟然也会产生像王小波书中所说的迷信、疯狂的行为。

人们总是相信自己的眼睛,殊不知有时也会被自己的眼睛所欺骗。张宝胜的把戏无疑是骗过人们的眼睛,进而深入他们的内心。人们总是亲身体会过一次奇迹后,就很难相信它是骗局,所以我们在擦亮眼睛的同时也要丰富自己的大脑。

张宝胜的故事值得每个人警惕,在信息纷飞的互联网时代,我们要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是非对错中秉持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理性的思考,以免类似张宝胜的闹剧在我们身上再次上演。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