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热议:粤剧应秉持“守正创新”,持续“走出去”|文艺观
10月15日-19日,作为广东文艺“头雁工程”项目的曾小敏粤剧艺术全国巡演上海站成功举办。唯美粤剧再度风靡上海滩,连续三场演出《“剧·说”交响演唱会》《白蛇传·情》《红头巾》获得了上海观众的热烈欢迎,一票难求。
10月20日,在曾小敏粤剧艺术全国巡演上海站专家座谈会上,来自上海戏曲界、文艺界的专家,著名昆剧艺术家等,对演出给与高度肯定和赞扬,并围绕曾小敏个人艺术特色、粤剧艺术亮点、粤剧在年轻人当中的传播现象等展开热烈讨论。同时,也对剧目的进一步精进和粤剧的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与会专家、演员合照。 黄宇 摄
亦“美”亦“新”:粤剧正被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看到
会上,曾小敏表示:“此次巡演,我们从深圳出发,走过了郑州、西安、银川、武汉等城市,用粤剧作品和我的感悟与大家交流,各地观众反应都非常热烈,更让我们备受鼓舞。我相信我们这一代的粤剧人一定会继往开来,不负众望,带着优秀的作品走出大湾区,走进千家万户的文化生活。”
“美”与“新”,粤剧的这两方面发展特质,随着其影响力的逐渐扩大,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认可。曾小敏的个人艺术特色也得到与会专家们的关注。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上海戏剧学院原党委书记戴平说:“曾小敏扮相俊美、唱作俱佳、文武兼备、技艺高超,而且有很深的感情表达。其中,《白蛇传·情》的整个舞台呈现“诗化美”,围绕“情”展开的四部分:钟情、惊情、伤情、续情,环环相扣。精彩片段如水漫金山时的武斗,将主演的功力、技巧完美地与舞台融合,令人目不暇接。”
对于《红头巾》,戴平同时指出,在这部戏里看到了粤剧向“现代戏”“粤歌剧”艰难转身的初步实践。“整部戏有歌剧的气势,兼具粤剧的神韵。音乐、情感表达方式都能看到鲜明的粤剧特征和浓郁的岭南地域特色。剪影的构图、群舞、极简主义舞美效果,都令人震撼。”戴平评价,“整体的演出达到这样高的水平,值得肯定。在突出群体题材的作品当中,《红头巾》是一个创造性的优秀剧目。”
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梁谷音回忆:“2004年曾小敏跟我学戏,别人要学两个月的戏她三天就学会了,还全部改成了广东戏,我就觉得这个孩子好灵。后来,她演《青春作伴》让我惊讶,到粤剧《白蛇传·情》是更大的惊喜。”她进一步指出,现在的观众看戏,不仅关注演员,也关注舞台上综合的呈现,“看一个戏,也是看一个情、一个魂,要把演员的技能、感觉综合地深入到戏里,戏和演员分不开、捏不散。”
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领导小组副组长、著名文艺评论家郦国义认为,粤剧有今天的发展,很重要的点在于“观念的改变”。粤剧电影《白蛇传·情》的成功,在戏曲电影发展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此外,两部剧的“唯美”之感,在审美方面,也给传统剧种创新和启发。
守正创新:粤剧发展与时代接轨
上海京昆艺术发展咨询委员会主任、原上海文广局艺术总监马博敏认为,广东、宁波、上海经济文化相连,带动了文化交流,应该常来常往,建立起更多的情感交流、艺术交流。
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党委书记、总裁,上海昆剧团团长、上海市剧协主席谷好好说:“我要为广东粤剧院喝彩,为曾小敏喝彩。这次上海的演出,在戏中能找到她的个性:善良、低调,又有智慧和魄力。戏中人跟她有很多共通点,很好地呈现出了成长中的她。”
她进一步指出:“朝气、年轻、有活力,是广东粤剧在全国的一个特色。年轻观众的争取来之不易,但是这份感情要延续。粤剧《白蛇传·情》《红头巾》,包括广东粤剧院近年来排过的一些其他剧目,都要继续打磨,使之流传下去。”
上海昆剧团导演沈斌也认为,秉承着“守正创新”的精神,粤剧发展迎来了一个好时代。巡演更可以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级”事件而得到关注,“通过交响音乐和粤剧结合,我看到曾小敏在‘守正’基础上,转变思维,与时代脉络融合的尽心追求。粤剧的发展,也是融合了观念转变和时代脉络的成果。”
沈斌表示,粤剧给与其他传统剧种以启发,即传统戏曲的创新,可以不被某一“行当”所束缚,在规范“守正”的基础上,创造一个新形式,“例如《红头巾》就是使用散文诗体、歌剧形式,具有叙事性的作品,是与时代接轨的艺术。”
国家一级编剧、甘肃省文联副主席曹锐评价:“广东粤剧院艺术力量雄厚、大胆迈步,始终保持认知的智慧和犀利的眼光。”她将当下粤剧的“火出圈”以及带来的一系列文化现象总结为一种“粤剧坐标”的力量,即围绕粤剧艺术的种种活动,同时又可以引领粤剧冲出围城,给地方戏曲的发展打开了新的窗口。
持续发展:粤剧应如何借年轻人关注社交媒体传播,使影响力长久?
此次曾小敏粤剧艺术上海站巡演,三场演出的观众群体涵盖各个年龄层次,还有一批粤剧戏迷专程从全国各地赶来。记者观察到,年轻观众占七成以上。“刷过很多遍《白蛇传·情》的视频”“三场演出的票都买了”“粤剧非常优美、有新意”……这些语句都在受访者的回答中高频地出现。
对此,梁谷音感到十分欣慰:“粤剧的观众年轻化了,这是我们的希望。我在现场看到,年轻观众居多。”
国际戏剧评论家学会中国分会理事、易卜生戏剧工作室负责人刘明厚组织学生观看了此次巡演。刘明厚说,观演后学生普遍反响热烈。
“诗意的象征寓意、美的高度、人间温情,演绎得极其自然,这种强烈的共情力量,即使此前不了解粤剧的人,都深深地爱上了。”刘明厚说,“上海的很多学生现在都知道粤剧、愿意了解粤剧、交流观后感,这是一个好的现象。”
新民晚报文艺部主任、文艺评论家邵宁关注到了粤剧在“Z世代”之间的传播。“不仅仅是年轻人,在更年轻的一代‘Z世代’当中,粤剧也是热门话题。”邵宁说,此次演唱会的名称“沪 AM I”就引起了她周围一些中学生的注意,“一些零零后学生就认为这种谐音与传统文化相联系能带给他们新鲜感,于是就会接着关注。粤剧在社交媒体上的传播和热度,充分体现了其鲜活性。粤剧,包括岭南文化,现在都在走向一种文化自信。”
她同时也指出,当今网络热点转换迅速,如何让粤剧一直保持关注度与新鲜感,从而继续扩大影响力,这也是在当下的文化传播尤其是网络信息传播规律当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点此回顾上海场、宁波场演出报道:
曾小敏携粤剧再度来沪!首场交响演唱会反响热烈
粤剧《白蛇传·情》上海“再续前缘”!演出依然爆满
现代粤剧《红头巾》在沪首演,观众:备好纸巾感受“红头巾”真挚往事
《白蛇传·情》在宁波上演,“越剧迷”成“粤剧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