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谁说理工男的大脑里只有代码?四川美院携手电子科大办了这场艺术展

2021-10-25

展览现场

提到理工男,尤其是在电子科技领域有所建树的理工男,可能很多人会觉得他们日常想得最多的就是各种冰冷的代码;其实不然,当他们和艺术相遇,碰撞出的火花其实同样夺目——10月24日,由四川美术学院和电子科技大学等联合主办的“超验植入—技术理性、数字密码与经验本能”联合教学与创作成果展,在重庆时代美术馆正式和公众见面。

这是四川美院和电子科技大学这两所表面上看完全分属两个不同领域的高校,连续第二年携手带来联展。在现场,逾70位学生艺术家带来的25件前卫、酷炫的作品,深刻地诠释了“物、人、媒介间的交叠状态”这一主题。

今年科技和和艺术融合得更深入

四川美术学院和电子科技大学推进联合教学后,已在去年10月举办过一届探索艺术和科技融合的展览。今年作为第二届,展览最大的变化就是它走出了两所学校的校园,来到了更大、展陈更专业的重庆时代美术馆。

走进展览现场,上游新闻记者注意到,本次“超验植入—技术理性、数字密码与经验本能”联合教学与创作成果展共分成了未来开物、感官世界、媒介启蒙三个分展览现场。跨学科、多媒介、超越大家惯常经验是整场展览,最吸睛的亮点。

四川美术学院校长庞茂琨致辞

“与去年相比,今年(展览)的作品更有思想,科技和艺术的融合更为深入……”四川美术学院校长庞茂琨告诉记者,这可以说是川美和电子科大学教学团队携手探索在教育中把科技和艺术更好地结合起来的最新成果。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申小蓉也提到,接连两届的联合展览深刻体现了“让科学插上艺术的翅膀”这种融合。

当电磁阀、代码代替了传统颜料

作品《寻踪》吸引了不少观众前来拍照打卡

前卫、炫酷,这是上游新闻记者走进本次“超验植入—技术理性、数字密码与经验本能”联合教学与创作成果展后的第一印象。

相比传统艺术展可能更多以画作为主,本次展览在观感上给观众带来的第一大颠覆就是,现场几乎全是各式各样的装置作品。有的可以亲自参与其中和各色机器直接“对话”,有的即便是打卡拍照效果也相当出色。

当然,既然是“理工男”插上了艺术的翅膀,那作品中呈现的另一大特点就是画布、画纸、丙烯、水墨等等创作材料,全都被电磁阀、电路板、控制电路等所代替。不少极为传统或是稀松平常的物件,都在本次展览的创作中呈现出了新面貌。

比如,走进展厅,率先闯入人眼帘的就是一个高度超过2米的巨型“算盘”装置。这个作品名叫《演·时》。其吸睛之处在于古老的算盘被异化成了圆柱形,并在气缸、电磁阀、继电器的加持下按时间节奏自动拨动算珠。在张仲愿、唐苗苗、王英哲、朱俊超四位创作者看来,作品中的算盘幻化成了一种传统时间概念,电动装置的加入更像是现代科技介入同“传统”展开了一场对话。

往里走,名叫《Dark Wave》的作品,体量并不算大,但有趣之处在于,作者将一个个黑色口罩“编织”成了一体,在机械装置的帮助下,它们在现场幻化成了一片“波浪”。在作者苏雅看来,口罩汇聚成海堪称这个作品的“题眼”。疫情下,口罩无疑已经成为我们的生活必需品,一个个戴着口罩的人汇集到一起,形成的“波浪”又裹挟着人们“涌动”。她也希望借此作品探寻大家如何和“新世界”相处。

《智书廉竹》的带着浓烈的中国风味道

传统中国风遇上计算机算法,碰撞出的就是现场的一个名为《智书廉竹》的作品。王杰、贺楠、刘洋、林小钦、彭瀚雳五位作者带来的这个作品,风格极为“混搭”:名字和最后大家看到的视效都相当具有中国古风的味道,但它使用的创作材料却是标准的电子风:代码动画、编程代码、视频动画。

在现场,观众可以参与其中。只要你在作品中提供的白纸上写下字、句,现场的摄像头就会立即采集成数据,根据设定好的算法,将这些汉字变成带有自然竹叶特征的“廉竹体”,并投影到观众面前的白墙上。来写字的人多了,整个作品自然就会变成一片竹林。

作品《碎片幻像》吸引了很多好奇的目光

主办方表示,本次展览的所有作品都旨在探索艺术未来的发展方向,尤其是科技介入后如何更为紧密地融合,进而唤醒起艺术与科技主体大众的日常参与。

据介绍,本次展览将一直持续到11月16日。有兴趣的市民和艺术爱好者可以前重庆时代美术馆免费观展。

上游新闻记者 文字/视频 裘晋奕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