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汶口遗址:将中华文明起源向前推进两三千年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张向阳
日前,“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开幕式在河南省三门峡市举行。值此中国现代考古学百年之际,开幕式上公布了“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其中,我省的泰安大汶口遗址(新石器)、章丘城子崖遗址(新石器)、临淄齐国故城(两周)、曲阜鲁国故城(两周)、临沂银雀山汉墓(秦汉)、青州龙兴寺遗址(宋辽金元)等六项入选。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带你探秘这些悠久的遗址,寻找文明的源头。
修铁路挖出震惊世界的遗址
在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黄河下游诞生了一支重要的史前文化——大汶口文化(距今6200-4600年)。大汶口文化遗址位于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镇和宁阳县磁窑镇,是大汶口文化的发现地和命名地。遗址出土的墓葬、陶器及石斧、磨制骨器等生产工具,是研究黄淮流域及山东、江浙沿海地区原始文化的重要线索,它将中华文明起源向前推进了两三千年。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曾经采访过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张学海先生,他主持过多项重要的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是研究东夷文化的著名专家。他是山东先秦考古的开拓者。
据张学海先生介绍,1959年,在修建京沪铁路的过程中,在泰安宁阳县大汶口镇的施工工地上挖掘出了一些年代久远的陶器碎片和墓葬。根据暴露于地面的彩陶片及其它遗物,确定为一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于是文物部门展开抢救性考古发掘。随着大规模的发掘,一个令世界为之震惊的发现呈现在世人面前,这就是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遗址分布在大汶河两岸,遗址总面积80余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层2—3米。大汶口遗址包括了大汶口文化发展的全过程,跨度达一千六七百年,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属于父系氏族社会,为新石器时代遗址。第一次发掘出土的文物有上千件,其中有陶、石、玉、骨、牙器等不同质料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品,异常精美。生活用具有鼎、豆、壶、罐、钵、盘、杯等,分彩陶、红陶、白陶、灰陶、黑陶几种。生产工具有磨制精致的石斧、石锛、石凿和磨制骨器。
大汶口时期白陶单把杯
张学海说,大汶口遗址在上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先后经过三次发掘,出土文物所反映出的文化总体水平,在全国同一时期的文化遗存中名列前茅。首次考古发掘首先从大汶河南岸开始,后扩大至大汶河北岸的大汶口镇,面积达5400平方米,发掘出133座墓葬以及大量随葬品。出土的1000多件陶器中,有红、灰、黑、白各色陶器以及精美的彩陶。出土的石器、骨器也十分丰富,一部分玉器和象牙器,制作相当精细。
大汶口文化的范围不仅局限于山东地区,此后的几十年间,河南、江苏、安徽、辽宁等省相继有几千处同类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面世。考古学家将这一类新石器时代文化统称为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的发现具有划时代意义,将黄河下游史前文化的历史向前推进了2000多年,为龙山文化找到了渊源。
自1959年大汶口遗址首次发现以来,共探明遗址区面积82万平方米,出土随葬品2100余件。1982年,大汶口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立碑进行保护。
曾被误认为是仰韶文化的遗物
大汶口文化的发现,经历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其实,早在1952年,考古人员在当时的滕县岗上村就发现了大汶口文化的彩陶片,但由于仰韶文化的彩陶太具代表性,因此将其视为仰韶文化的遗物。1957年,考古人员又在山东安丘发掘出七座大汶口文化墓葬,由于出土遗物的面貌同龙山文化较为接近,因此将其归之于龙山文化的范畴。直到大汶口遗址出土了大量丰富的、具有代表性的实物资料,才使得大汶口文化被世人所认识。
八角星纹豆
1962年,曲阜西夏侯遗址的发掘,从考古层位上确定了以大汶口墓地为代表的遗存早于龙山文化,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夏鼐先生适时提出“大汶口文化”的命名。利用我国公布的第一批碳14测年数据,夏鼐把大汶口文化的绝对年代推定在公元前4300—2300年之间。古文字学家于省吾、唐兰、李学勤、裘锡圭、高明等,先后研究了陵阳河等遗址出土的图像文字,认为与甲骨文为代表的早期汉字存在密切关系。
将中华文明起源向前推进两三千年
大汶口文化全面系统地记录和展示了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原始公有制向私有制,无文字历史的史前文明向有文字历史的文明社会转变的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史,意义重大。大汶口遗址的发掘,颠覆了人们对新石器时代社会生活的认知。大汶口文化时期,原始耕锄已经成为东夷地区社会经济的重要形式,这时的生活和生产工具均已专门化、定型化。今天,人们所用的镢、锨、锄、镰,便是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发明,只是由原来的石器变成了铁器。此外,大汶口遗址出土的象牙梳还刻有“太极”图案。
菱形网纹彩陶壶
大汶口文化遗址的发现,也开启了中华文明的曙光。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指出,大汶口文化时期是重要的时间节点,继夏商周断代史研究证明中华文明3000年后,大汶口遗址的发现,为中华文明发展历程提供了实物证据,将中华文明起源向前推进了两三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