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文明起源 东南亚早期国家的“可变等级制”及其历史根源

2021-10-26

缀玉覆面

西周

1993年山西省曲沃县晋侯墓地出土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由79件玉石片组成,每面均有钻孔。玉片琢磨成眼、眉、鼻、目、腮、耳等形状,用丝织物衬地连缀,形成一个完整的面罩,覆盖在死者的脸上。《礼仪·士丧记》记载,古代丧葬制度中的幎(mì。幎目,死者覆面的巾帕)目,就是用一块黑面红里中间充以棉絮的方布盖在死者脸上,四角有带,可以系结。曲沃晋侯墓地发现的缀玉覆面,其功用与文献记载相同,应为丧葬制度中幎目的滥觞。

《东南亚早期国家的“可变等级制”及其历史根源》

乔伊斯·C·怀特,《南方民族考古》第五辑1992年第1~9页

本文就东南亚早期国家的“可变等级制”及其历史根源做了深入的探讨。首先,作者总结并介绍了东南亚早期国家一些令人感兴趣的特征。即:第一,印度的概念化模式成为这些早期国家思想观念的上层建筑。第二,对固定的专有领土疆界的漠视。第三,对向心力的强调。第四,产生领主及继承统治权的途径、统治权的正统合法性很少基于世系嫡传,而更多地建立在个人的成就和“本事”之上。接着,作者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从战争和经济生产单位的角度进行阐述。依据发掘遗迹、遗物的情况分析,作者认为早期遗址、遗物与战争因素无关。在经济上,早期社会的生产单位一直停留在一家一户的水平上。其次,从文化的多样性角度入手,通过考古发掘,发现不同遗址间相互存在差异。即使是距离非常近的遗址间,也存在较多的差异性。这进一步说明遗址间文化多样性的存在。作者认为,这些都是史前时期地方文化的表白。再次,通过对发掘材料及研究成果进行对比研究,作者引进了“可变等级制”的概念,并对社会分层的情况做出自己的解释。认为,一种决定身份地位的多面化制度会导致出灵活变换的等级排列产生的可能性。等级关系不是稳定不变的,而是灵活的,并且随境遇的变化而变化。最后,作者对全文做了总结。认为,向可变等级制发展的趋势可能是东南亚核心地带的一个基本的社会主题或过程。灵活的等级制与文化的多样性协调致,发挥克服偏差的作用,并延缓了向持续稳定的等级制度的发展。

《华夏民族起源与形成过程》

沈长云,《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1期第175~188页

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形成的理论,通过对大量历史文献记载等各种材料的详尽分析,阐述了“华夏”族称的来历和华夏民族的具体形成过程。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形成理论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认为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只存在于文明社会,是随同文明和国家的出现而形成的;它是超脱了亲属血缘关系和各氏族部落的地方局限性,在更大范围内按地域行政单位组织起来的新的人们共同体。华夏民族的形成,也就是华夏祖先从部落状态向国家过渡和摆脱氏族血缘联系向地域组织过渡的进程;最终摆脱血缘羁绊而实现按地区对国民的划分,才可以看做华夏民族形成的标志。对比世界其他地域古代民族和国家的产生发展过程,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具有特殊性。在我国,国家的形成经历了由早期的部族国家(由氏族和部落组成的国家)到完全以地域组织为基础的国家这两个发展阶段。夏商国家是建立在氏族联合组织而非地缘组织的基础之上的,近年来史学界的一些观点把这一时期说成是华夏民族业已形成的历史时期,实际上是缺乏依据的。直到西周大封建之后,由于社会历史状况发生了深刻变化,华夏各部族才开始由部族状态向民族共同体演化,而华夏民族形成过程的最终完成则是在春秋战国之际。

文字来源《中国文明起源研究要览》,文物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 编

图片及其说明来源于《文明》杂志2004年第5期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