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暂别之前,你还可以去上海书城做这几件事

2021-10-27


陪伴我20多年的上海书城

马上就要变样啦,

我一定要再来看看它。

上海书城

距离闭店大修

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

这些天的上海书城福州路店

一改往日静谧的模样,

大批沪上读者

前来购书、拍照,

纪念曾经的阅读时光。

上海书城的读者这些天又多起来了

38岁的读者刘云烨也是其中一员,

他特地挑选下午的时间前来,

参加闭店前的“上海故事”读书会

“我与书城”系列活动,

和现场的作家、读者一起,

向书城道一句“再见”,

期待未来更好的相见。

自1998年开业以来,上海书城福州路店作为上海市区一家大型综合类书店,也是一座重要的文化地标,给沪上爱书人留下许多美好记忆。

上海书城开业时资料图

那些年的上海书城

此次读书会以“那些年,我们写过的书”为主题,邀请作家马尚龙和易居中国联合创始人朱旭东,分享各自与书城的故事。

马尚龙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作家,创作了上海三部曲《上海制造》《为什么是上海》《上海分寸》。

他对这座城市以及书城都有着深厚的感情。

马尚龙

“我的上海三部曲第二部叫《为什么是上海》。为什么是上海?其实我发现,很多事情发生在上海,就会有不一样的效果。比如上海书城刚建起来的时候,立马就成为上海的一个地标。一讲到‘书城’,上海人都知道就在福州路。我的《上海制造》出版时,在上海书城门口搭了个‘炮台’,我还特地跑来合影留念。现在,书城只是和我们短暂告别,也成为一个关注度很高的文化事件。因为上海人对书有感情,对书城有感情,到书城来是不需要理由的,不来才需要理由。”

同样作为书籍、文字的爱好者,朱旭东也对书城有着独特的记忆。

朱旭东的儿子是在书城开业前一年出生的。

因为学画画,儿子从幼儿园到初中,几乎每个月都要到书城对面的商店买绘画用品,每次也都会顺道来书城选购书籍。

朱旭东

如今,朱旭东的儿子已在纽约工作,前些天朱旭东告诉儿子闭店的消息,儿子说:“没想到书城还在,等装修好了,我回国带你去。”

朱旭东感慨:“从我带他去,到他带我去,一晃就是20多年。去年疫情居家隔离,我把5年来写的随笔汇集成一本《东说西道》,书的首发也是在上海书城。书城默默陪伴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今天它就要重新出发,祝愿它更年轻、更美丽,成为上海一张文化名片,陪伴我们更久的时光。”

“书店刚开业时,我还在上高中,一放寒暑假,我整天泡在这里。我记得书城的楼梯上,总是坐满了正在读书的人。如今网络发达了,购书渠道渐渐转向线上,书城楼梯上也很少能见到这样的景象了。”

刘云烨诚实地讲述自己的感受,他看着书城里摩肩接踵的读者,感觉仿佛回到了多年以前书城最红火的时候:“没想到,来与书城告别的人竟有这么多。上海的阅读氛围还是很浓厚。上海人对阅读的热爱,从未消减。”

得知书城即将暂时关闭的消息

市民纷纷留言怀念

据了解,自本月18日宣布即将闭店的消息以来,上海书城福州路店的单日客流量和销售额都突破了历史新高,这也让读者对书城的未来有了更大的期盼。

“这次闭店,我们要对书城的功能进行升级,更好地服务读者,吸引大家回到书城,享受阅读。”上海新华传媒连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江利透露。

她提到,上海书城福州路店一直是走在实体书店消费升级前列的。

1998年开业时,书城内就设计了1楼咖啡吧、2楼茶水吧、6楼纸艺水吧三处文化活动空间,6楼演讲厅、7楼会展中心还可供举办较大型的活动、展览,23年来,书城里的阅读、签售活动不断。

江利表示:“23年前的设计理念,拿到今天来看也不过时,它其实就是我们正在做的实体书店功能转型、文化消费升级。此次闭店大修,书城将进一步强调文化体验、文化社交和文化创新的功能,优化、提升服务品质。一直以来,书城都是上海市中心一个重要的综合类文化空间,未来,它同样不会缺席市民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很多读者来和上海书城告别

“上海故事”读书会“我与书城”系列活动第二期“那些年,我们出过的书”将于10月31日下午举行。届时,江利将携手三位出版社代表,畅谈书城与图书出版的有趣故事。

新演艺工作室

作者:吴旭颖

编辑:小开

图片:上海书城、新民晚报摄影部供图,部分源自网络

新民晚报文化部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