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影像贵州|来自唐朝的纸

2021-10-27

在贵州省余安高速公路凯里至丹寨区间的石桥大桥下,隐藏着一个叫石桥的村庄。村里有一条“纸街”,街两头的牌坊古色古香,街上的建筑极具民族特色。尽管街上人不多,这景致却能让人感到几番繁华。

2021年9月21日,石桥村纸街上一家造纸作坊的店铺牌。(图/Tommy fan)

石桥村隶属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南皋乡,位于丹寨县北部,毗邻凯里市,是一个苗族聚居村寨,因村里有一座天然石拱桥而得名。古法造纸,是石桥村与众不同之处。这里依然完整保留着我国古代造纸工艺。而当地人利用洞穴、岩脚作为天然厂房,至今仍在进行古法造纸。

古法造纸以构皮树为主要原料,需要历经水沤、浆灰、煮料、漂洗、选料、碓料、打槽、抄纸、晒纸等10多道工序,熟练和掌握全套生产工艺至少要3至10年时间。村民杨金祖从小就学习古法造纸,石桥村大岩脚的生产基地是他的工作场地,他一个人一天可以制造500张左右白皮纸。“老辈人都说石桥村从唐朝中期就开始造纸,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纸是来自唐朝的纸。”杨金祖显得很自豪。

据《苗族简史》记载,千年以前,苗汉民族杂居楚地,在长期共同生产生活中,互相学习,互相借鉴,苗族先民学会了造纸术。一支苗族来到石桥,见山清水秀,花草丛生,山上构皮树等造纸原料丰富,适合造纸,便在这里定居下来。

2021年9月21日,石桥村村民杨金祖在大岩壁古纸作坊造纸。(图/Tommy fan)

2021年9月21日,石桥村大岩壁古纸体验中心。(图/Tommy fan)

2019年4月24日,王兴武教苗族村民制作花草纸。(图/黄晓海)

2019年4月24日,工匠们在河里清洗造纸原料。(图/黄晓海)

2019年4月24日,鸟瞰石桥村纸街。(图/黄晓海)

2019年4月24日,王兴武在制作手工皮纸。(图/黄晓海)

中国历史博物馆有关专家认为,石桥白皮纸和彩色皮纸其生产工艺流程,与明代科学家宋应星著的《天工开物》中《杀青》章节记载基本一致。世代居住在这里的苗族人,不断发展造纸技艺,造纸质量不断提高,让石桥的白皮纸闻名遐迩。

石桥村村党支部书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兴武介绍,石桥的白皮纸由于水质纯、原料好,全手工制造,工艺细腻、纸质优良,具有柔韧度高、吸水性强、光泽度高、纸面平整等特点,是书画创造的优良纸品。据说,我国绘画艺术大师齐白石、徐悲鸿等,都与石桥白皮纸有着不解之缘。

最让王兴武引以为傲的是石桥村生产的“迎春纸”。“这种纸可以保存1500多年,是古籍修复的最佳用纸,国家博物馆、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省博物馆等单位都要到石桥采购纸张。”

“迎春纸”薄如蝉翼,其韧性却非常好,PH值在7.5至8.0之间,经得起揉搓,经得起时间考验。目前,全世界只有日本福井县越前市和贵州丹寨县石桥村能生产,普通的30元左右一张。

关于这种纸的制作,王兴武摆出一副神秘的样子。“迎春纸特别讲究地理、水文、温度。”这一番话,让人觉得造纸突然成了“时间的秘密”。

村里的另一个造纸基地——穿洞是迎春纸诞生的地方。“这里冬暖夏凉,冬天最低温度15℃左右,独特的环境造成了能保存1500多年的迎春纸。”王兴武介绍半天,也还是没有解释清楚这张纸的奥秘所在。

2019年4月24日,在石桥村手工皮纸展示馆,王兴武向日本游客介绍彩色皮纸制作技艺。(图/黄晓海)

2021年9月21日,石桥村纸街牌坊。(图/Tommy fan)

不纠结“时间的秘密”,古法造纸带给石桥的改变是显而易见的。在王兴武的带领下,村里成立了石桥黔山古法造纸专业合作社,吸纳社员近100人,目前产值达600多万元。王兴武也收了6个徒弟,都成为了合作社的技术骨干。目前石桥村生产的纸有迎春纸、百年老纸、云秀纸、云龙纸、鲜花草纸、彩色手工纸等16个系列共160余种,用于装修、装饰、包装、绘画、古籍修复等领域。

合作社和村里的作坊也紧跟时代潮流,研发了笔记本、书签、纸伞、灯笼、台灯等产品,开发了古法造纸体验等旅游项目,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

站在“纸街”一头,抬头可以看见高耸的石桥大桥,一辆辆汽车飞驰而过,只需几十秒便可穿越这座小村,很少有人会注意到这个叫石桥的地方。时间好快,快到人们可以过目即忘。时间也好慢,慢到有一些记忆可以穿越千年。

这,或许就是“时间的秘密”。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