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陕西南路上这栋老建筑,与中国第一位哈佛博士生有关

2021-10-27

陕西南路绍兴路,一片静谧的梧桐树荫下,一座灰白相间的图书馆建筑已在此静静伫立了90年。1931年,原中国科学社明复图书馆在今天的陕西南路235号建成开放。图书馆的馆名源自纪念中国科学社发起人之一,英年早逝的胡明复博士。

此后的90年,这里始终保持着图书馆的功能,并因其富有特色的建筑风格、一以贯之的使用功能和深厚的人文历史,成为上海当下“建筑可阅读”、市民游客触手可及的公共文化空间。

厚重的历史积淀

2019年3月,黄浦区对明复图书馆老建筑展开了“修旧如旧”的保护性修缮。次年6月,明复图书馆完成修缮和空间调整后,重新向公众开放。

馆长王巍从事图书馆事业已近30年,但她仍感慨,这一次明复图书馆的“再出发”,也使她对这座见证了90年沧桑变迁的图书馆有了更深的认识。

黄浦区明复图书馆由明复楼、会心楼和乐乐楼三栋建筑组成。主体建筑明复楼建于1929年,前身是中国第一座公共科技图书馆“中国科学社明复图书馆”。眼下,明复楼内设有图书借阅、报刊阅览、24小时自助借还等功能,还开设了中国科学社明复图书馆旧址陈列室、古籍阅览室等空间。

乐乐楼落成于1993年,由美籍华人关康才捐资建造,以其夫人之名命名,设有少儿阅览室、多媒体阅览室、石库门主题阅览室。值得一提的是,乐乐楼的外观设计仿制了明复楼的细节,也令整个图书馆大院内的建筑和设施风格相互统一。

明复楼对面的明黄色二层小楼为会心楼,是原中国科学社总办事处旧址,建造于1921年,这里也是1945年12月中国民主促进会成立之地。2005年,作家赵丽宏在这里举行了一场名为“会心一笑”的诗朗诵会,“会心楼”因此得名。

彰显图书馆独特历史价值的要数三个细节。一处是胡明复先生的青铜塑像,被花丛环绕,静静伫立在图书馆院内。出生于1891年的胡明复是美国哈佛大学第一位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也是中国数学家中的第一位博士和《科学》杂志、中国科学社的创始人之一。

另一“镇馆之宝”镶嵌于明复楼大厅正对大门的立柱上方,是中国科学社的社徽浮雕,发现于2012年明复楼修缮期间,浮雕图案上的三段文字分别为“格物致知”“利用厚生”和“中国科学社”。

还有一处历史细节位于明复楼东南方向外立面的墙根。2002年大楼修缮时,工人偶然发现了一块被水泥板遮挡的石碑,仔细一看竟是“明复图书馆”的奠基碑。碑文由孙中山之子孙科题词,落款写有“孙科敬”,后经考证,或为“孙科敬书”。

一以贯之的功能定位

1956年,中国科学社将图书馆改组为上海市科技图书馆,后又并入上海图书馆。1959年,明复图书馆成为卢湾区图书馆馆舍。后因原黄浦、原卢湾两区撤二建一,正式更名为黄浦区明复图书馆。

“当年以图书馆格局建造,完整保留且还在使用,功能依旧为图书馆的建筑,这里应该是全上海仅有的一处。”王巍说。

去年的这一次全新开放,图书馆最大的变化来自空间布局。工作人员腾出了位于明复楼1楼的办公室,在这里增设了文学类图书借阅室、报刊阅览室和24小时自助借还室等新功能。3楼则开设了一系列展厅,展现图书馆的历史沿革与胡明复相关的历史足迹。乐乐楼则设立了石库门主题阅览室,专门陈列老上海人文、民俗类图书以及传统连环画。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明复楼3楼的历史展厅,硕大的玻璃防护罩内分别是明复楼建馆之初以及当下所使用的书籍运送电梯。按下按钮、闸门,转眼间,图书就能被运送至1—5层不同的书库中。

一座白色的明复楼等比例模型,详细介绍了90年前图书馆所具备的功能设计。“南面的3层采光较好,作为阅览室和办公室,北面是书库,窗户是像档案馆那样细长条的。”王巍介绍,不仅功能格局未曾改变,图书馆的书库也保留了90年前从美国进口的墨绿色钢架。

眼下,读者进入书库查找图书时,也能从这些建筑装饰细节中,感知明复图书馆别样的人文情怀和文化气息。

多样的文化活动

目前,明复图书馆除了每周四休馆之外,每天早上8时30分至晚上9时都向市民开放,但须提前在图书馆微信号预约。在王巍看来,独特的地理位置,使明复图书馆不仅服务周边居民,也是白领、游客了解上海历史、建筑风貌的窗口。

变化也由此产生。“来图书馆的年轻人变多了,读者也更加年轻化、多样化了。”王巍介绍,相较之前来参与读者活动的以老年人居多,现在年轻人也经常来借阅图书。年轻家长更时常带着孩子来参与亲子读书活动。“一位三胞胎妈妈经常带着女儿们来,大女儿到阅览室学习,双胞胎小女儿们就跟着妈妈看绘本。”

去年6月28日,明复图书馆开馆当天,作家赵丽宏开展了一场主题为“阅读对于人生的意义”的直播讲座,也开启了“明复讲堂”的第一课。王巍介绍,明复图书馆的读书系列活动品牌名为“悦读悦生活”,一年来,开展了“罗希贤石库门风俗四十八图”作品展、石库门建筑介绍及体验互动等活动。

另一深受读者喜爱的子品牌活动是“今天我们读”。今年7月1日,在明复图书馆的大院,一批从事翻译事业的教师为在场读者用中、英、法、德、日等不同语言朗读了《共产党宣言》,歌唱家演唱了当年的革命歌曲,还有旅法人士介绍留学生们当年在海外的革命工作。一位老读者感叹:“第一次知道,书原来还可以这样读。”

这也给了明复图书馆新的灵感和指引——从黄浦区商旅文融合的特色着手,继续挖掘自身的历史资源与文化底蕴,融合地域人文特色与节庆活动,向公众提供内容更多元、形式更丰富的文旅公共服务,延续这座老图书馆历久弥新的文化使命。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