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农民发现绝世国宝,郭沫若考证却叫错名,历史课本将错就错50年!

2021-10-28

1939年的一天,河南安阳武官村的农民吴培文在自家的菜地里劳作,突然他的锄头碰到了一个非常坚硬的东西,于是吴培文便放下了手中的工具,仔细的清理着周围的浮土,想要看看自家的菜地里究竟埋着什么,挖开一看才发现其中有一些土壤还带着一些铜锈,吴培文确定自己家的菜园子肯定有宝贝,于是他叫来同村的十几个人一起将土里的宝贝挖出来,因为当时日军已经占领了河南,为了防止日军发现,只能在夜里动工,这十几个农民一直挖了几天几夜,最终竟然挖出了一个巨大的铜鼎,而这座铜鼎就是后来的后母戊鼎。

后来当地的古董商听说了这件事情,于是便出价20万大洋想将这个铜鼎买下来,但是由于铜鼎太大不便于运输,于是要求这些村民将铜鼎锯为几块,后来吴培文不忍毁坏国宝,和大家一商量决定好好保护起来,后来日军战败之后,当时的地方政府劝说吴培文将大鼎上交给国家,后来后母戊鼎在南京展出,蒋介石亲自参观,后来辗转流离,新中国成立后,后母戊鼎被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成为了镇馆之宝。当时的文物专家郭沫若对此铜鼎非常感兴趣,经过一番考证之后,郭沫若认为这个铜鼎是当时商人为了纪念母亲而造的,又由于铜鼎上有司母戊的字迹,于是便取名为司母戊鼎。

后来司母戊鼎这个名字便在考古界和历史界广为流传,小编记得小时候也就是十几年前历史课本上还记载着司母戊鼎这个名字,可是后来经过大部分专家的重新考证后发现铜鼎上的字迹实际上是后母戊鼎,翻译过来就是献给伟大的母亲戊,当时这一字之改引起了考古界和历史界的广泛争论,很多人对铜鼎的名字有着不同的意见,且各方争论不下,结果就造成了一个非常尴尬的结果,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后母戊鼎的介绍中赫然写着后母戊鼎几个大字,而在中国文字博物馆中却将此铜鼎命名为司母戊鼎,一个铜鼎竟然有两个名字,可以说这样的文物还是第一次见,后来历史课本中好不容易才将铜鼎的名字改过来,称为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甚至让人难以想象在几千年前的商王朝竟然能够造出如此精细庞大的铜鼎,铜鼎的制造必须多人密切配合才行,这说明商代的青铜铸造技术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所以商王朝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青铜文化时代,更让考古学家们惊奇的是商代人对于铸造材料比例的把握十分的准确,其中很多元素比例经过检测后发现恰到好处,保证的铜鼎的坚固,这才能够历经千年岁月保存至今。

而对于最早发现后母戊鼎的吴培文老人,历史也没有忘记他,2005年,当时已经83岁的吴培文老人与时隔50多年的后母戊鼎最后一次见面,当老人颤颤巍巍的将双手放在铜鼎上时,在场所有的人都非常的感动,如果不是这位可敬的老人,如此贵重的国宝恐怕早就毁于日寇之手,或者被人毁坏, 作为大鼎的发现人和保护人,他被特许可以抚摸大鼎,这让他激动不已,也是他作为发现者和保护者得到的最高的荣誉吧!

参考文献:《国家博物馆之后母戊鼎》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