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青年戏曲演员的职业道德操守与基本功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10月23日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的回信中提到“在教学相长中探寻艺术真谛,在服务人民中砥砺从艺初心”。这简短的文字中,蕴含了丰富的内涵以及需要我们深度思考的问题。当我们对总书记的这段话进行剖析时,便会深刻体悟到其更深层的含义,那就是——在当今戏曲事业的发展中,是缺少艺术的真谛、缺少艺术的初心,那么反之应该如何寻回艺术的真谛与艺术的初心,就成了我们每一位戏曲人应该为之思考和做出改变的地方所在。而我作为一名戏曲教师和戏曲演员,这也成为了本次我在“守正·创新——第十七届中国戏剧节·中国戏剧表演艺术高峰论坛”的研讨方向,对此进行展开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主题为“青年演员的职业操守和基本功”。
探寻艺术真谛,坚定职业操守
近几年党和国家对文化事业、文艺事业尤为重视,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以后,将文化自信提升到了国家层面,戏曲戏剧艺术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对我们广大戏曲从业者的鞭策,更是一种激励。与此同时,党和国家也相应出台了许多文艺方针政策,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及总书记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的回信中,都谈到了文化自信,谈到了戏曲事业的繁荣与发展。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应该认真贯彻学习,将其作为我们艺术遵循的基本方向。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第一章就强调了“基本原则”,就是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交流互鉴、开放包容,坚持统筹协调、形成合力。我想这正是我们作为艺术从业者的行动指南和原则,也更将成为今后传承与发扬艺术时应该把握和作为价值引领的艺术准绳。
青年演员更应该明确自己的职业操守,建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理念。换言之,我们应该为谁创作,为谁服务?那一定是为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成绩和为人民讴歌,为新时代讴歌,创作新的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者,老中青三代,必须旗帜鲜明地执行党的文艺方针。那么,对我们从事的这门传统民族文化艺术的戏曲人而言,就更应有所担当,感到自豪,坚定我们的职业操守和文化自信,并对我们所承担的工作守土有责。在当今飞速发展的时代,青年人应如何正向面对新兴的网络浪潮,成为了关注的重点。首先我想谈的就是——坚定职业操守或叫职业道德。
戏曲人应该有自己要遵守的职业底线,有担当,有底线思维,敬畏、感恩我们的职业。要顺应时代,大胆接触网络社会,更好地利用新兴互联网吸引更多的戏曲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但不能为了所谓的圈粉、圈流量,来降低这门艺术的审美准则和质量,更不能哗众取宠,甚至以一些过于低俗的方法和手段来博得观众眼球。其次,作为年轻人,应秉持戒骄戒躁、艺无止境的求艺之心进行学习和创作,所谓“艺海无涯,活到老、学到老、练到老”。这是老一辈艺术家时刻提醒我们的真谛。不能因为取得了一些成绩而骄傲自满、马放南山,有的青年演员得了奖、取得了高级职称,就开始在工作中挑肥拣瘦,挑角色、挑乐队、挑名次……诸如此类的所谓“角儿脾气”就开始滋生,忘记了组织、老师、同事对自己的帮助与培养。
综上所述,我认为当代青年应有更高的政治觉悟、正确的判断能力、更高的全局观念,并对国家的政策深入理解,对自己所学的艺术足够热爱,这样才能持守正之心,铸创新之魂,在坚定职业操守的同时探寻艺术的真谛,为戏曲戏剧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砥砺从艺初心,不忘基本功之根
我们的前辈艺术家经常有这样一些话:“基本功就是本钱。”“戏好学,功难练,功到自然成。”意思是说,我们掌握了坚固的基本功,才能更好地学戏,才能没有技术负担地表演人物,丰富自己的专业能力。特别是对于青年演员来说,这应成为艺术追梦道路上坚持不懈的追求根基。凡事不进则退,我们常说:“一天不练功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功同行知道,三天不练功观众知道。”我们都很熟悉的书法大家启功先生以前在书法讲座中对到场的青年朋友们说,他每天都要临帖,还要临许多书法大家的法帖,来巩固自己的基本功。我想,这是一名老书法家对其艺术门类基本功的重视以及对自己的职业要求,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的。那么再谈一谈一些戏曲艺术前辈对于基本功的重视和他们的学戏经验,而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我们所敬仰的前辈艺术家,那一定是在基本功以及艺术追求上有着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对艺术的独到见解。
图一:杨宝忠
下面我想用三个具体的例子进行阐述。首先,大家可能很熟悉京剧杨派老生的创始人杨宝森先生,在此之前有一位对杨派老生流派的创立立下了汗马功劳的老先生是不得不提的,那就是曾为杨宝森先生操琴的杨宝忠先生。我看过一本杨宝忠先生的书,这本书主要是他从艺多年的学习心得体会,书中谈到,他在年轻的时候,曾向当时的“胡琴圣手”孙佐臣先生学习,孙先生在业界的功法、演出时对于胡琴力道的拿捏,是有口皆碑的。杨宝忠先生是这么说的:“当时啊,我本想向孙老多学些花过门儿、牌子,练起功来过瘾,可是我第一次给孙老拉了一段儿之后,孙老说你先把西皮里外弦儿拉好,拉瓷实,如果不下功夫,什么都拉,那什么过门儿就都拉坏了。当时我认为孙老师保守不肯教,于是便硬着头皮练了一阵儿,这才感叹基本功的重要性,从此便安下心来,这对我以后的提高起了很大的帮助,到现在,经常有些青年人要求我教他们拉花过门儿,却很少有人要求学弓法、指法这些最根本的基础技巧,好像学会拉花过门儿就成了名家,成了胡琴圣手,其实他们哪里知道,基本功不扎实,越拉越花哨,越拉越出毛病。”
另一位前辈艺术家,就是昆曲小生名家俞振飞先生。也是在他的艺术回忆录中曾谈到,当年他向程继先老先生学戏的经历。程继先老先生是小生泰斗级人物,是与杨小楼、王瑶卿同科,也是“大老板”程长庚的孙子。说到程继先先生,就不得不提及著名的京剧剧目《群英会》中的“舞剑”,这段表演脍炙人口并享誉梨园界,它就是当年程继先先生创作的。每当有《群英会》邀约程继先先生出演周瑜时,如果有“舞剑”一场,在当时是需要额外添加劳务的。俞振飞先生回忆当时自己正式下海,那时也已经与程砚秋先生搭班,正式拜了程继先先生为师,当时两位先生都在程砚秋的班中搭班唱戏,那么俞振飞先生自己也陪着程继先先生一起饰演了许多角色。因为自己的条件优越,年轻、扮相好、嗓子好,很多角色都由俞先生自己饰演,而程先生还是出演一些自己擅演的传统剧目。有一天,作为学生的他觉得在舞台上很有光彩,于是向自己的师傅程继先提出,想学习《群英会》。在俞振飞的回忆录中是这样描写的:“当时先生戴着眼镜,从眼镜后面抬起眼睛看着他,只说了三个字——你也配?”当时,俞先生觉得自己心里非常不舒服:我怎么就不能学呢?自那日以后,程先生继续在基本功上为俞先生进行加强,从一些基础的雉尾生戏说起,还包括一些褶子生、扇子生甚至穷生的戏,给俞先生打下了很坚实的基础,这样,才有了后来程先生给俞先生教授《群英会》。时光飞逝,在多年之后当俞振飞先生再回忆起这段往事时,才感受到程继先老先生对他的用心良苦,让他理解了先生因材施教给他打下的坚实的基础,是为以后他的艺术生涯扫平障碍,让他能够在台上表演得游刃有余。
图二:张世麟
还有一个例子是我的父亲(舒茂林)讲给我的。我的父亲坐科天津稽古社,师从武生名家李兰亭先生。我的父亲告诉我,当时李先生给他们练功是这样练的:李兰亭老师的课堂是武生课堂,一上课,所有的学生都靠墙撕腿,有一个大师哥叫李大春,也是著名的武生艺术家。他扎上靠,先是一出《挑滑车》,卸了靠旗儿,但不卸靠,把靠肚子拿板带一系,再是一出《八大锤》,脱了靠身子,再系上大带,里面还要穿着箭衣,这就又是一出穿着厚底儿的《林冲夜奔》。一口气三出戏,练习作罢,浑身湿透,换完干衣服,继续坐在墙角撕腿。第二个武生同学继续重复这三出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些老一辈的艺术家都是这样打下的坚实基础。我想起了张世麟先生。他晚年不幸患上了阿尔兹海默症,许多事情和身边的人都记不住了,一次在张先生纪念演出上,张先生粉墨登场,张先生的众多徒弟比如王平、奚中路、王立军等等,这些学生陪着张先生演出《雁荡山》。张世麟先生顶盔贯甲、身穿长靠,被人搀扶着走到了幕帘旁边,此时他还在问张幼麟老师:“今儿嘛戏啊?”幼麟老师说:“《雁荡山》。”然后就轻轻地把先生给推上了台。先生一上台,戏中一举一动、每个身段都好像刻在了脑子中一样,乐曲一响,先生严丝合缝地完成了《雁荡山》的演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张世麟先生的基本功是多么的扎实。曾经有人说,张世麟先生是“三无武生”——没嗓儿、没扮相、没腿,但是正因为他有着过硬的基本功以及自己独到的艺术风格,后来形成了张世麟先生的张派的武生艺术。
图三:尚长荣(右)给舒桐说戏
我举这些例子,正是要告诫当代年轻的戏曲从艺者,务必将基本功作为一生的追求和永不割舍的根和基础。如今我也从事于戏曲教育多年,同时也活跃于舞台之上,常有人问我:“您如今也小有名气了,为什么还要拜尚长荣先生学戏呢?”这样的问题也引起了我的思考。在向老师学戏的过程中,我始终秉持一个原则,也正是我从艺的初心,就是要跟老师认认真真、原原本本、原汁原味儿地去学戏。只有把老师传授给我的东西学扎实了,才可以有后续我们所说的结合自身条件,并加以对剧情人物的理解,再做自己的处理和调整。而师生之间教戏学戏的过程,就和郝寿臣与袁世海曾说过的一句话有异曲同工之妙:“你是把我揉碎了变成你,还是把你揉碎了变成我?”我的老师也教导我要“死学活用”。我想这是作为演员在追求艺术创作上的一个根本,否则便将失去我们戏曲以及京剧本体的艺术特色了。
活体传承,戏曲事业传承与发展关键在人
戏曲传承最重要的是活体传承。所谓活体传承就是指人的传承。我们要承认文章、理论、图像等固然重要,但如果没人的接续和传承,最终会成为考古研究,被时代遗忘。总书记回信中特别强调: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在重视前辈留下的宝贵遗产的同时,更要秉持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理念,紧跟时代方向,紧握文艺工作准绳,将戏曲戏剧艺术代代相传。
2021年10月23日是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回信一周年的日子,我们应该牢牢记住总书记对我们提出的殷切要求,守正创新,先要守正,再要创新,在创新的同时不要忘守正,而我们所创的剧目,要符合当代时代背景、时代环境和主题,不能违背我们的艺术特色和规律,要把“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奉献给观众。与此同时,我们要谨记总书记“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的嘱托。对于作为一名戏曲教师和演员的我来说,“培养好人,演好戏”是我今后在从艺道路上的追求和不懈奋斗的目标,而我更想借此机会呼吁更多的青年演员和青年人,应有社会担当和艺术担当,做到守土有责,以守正之心,共同为戏曲戏剧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作者系中国戏曲学院京剧系主任,本文为作者在“守正·创新——第十七届中国戏剧节·中国戏剧表演艺术高峰论坛”上的发言)
(图片由舒桐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