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周末故事|老照片里的长春胡同(三)新民胡同

2021-11-01

文字 | 于昕

讲述 | 吕松筠

【 敬 请 收 听 】

Today's Story

胡 同

在「北国春城」长春,胡同,不单是指街道

在老一辈长春人眼中,它是情怀、是归属

胡同,陪伴着我们成长,记载着时代风貌

每一条胡同都有名字,每一条胡同都有历史

《老照片里的长春胡同》——讲述胡同的故事

提起新民胡同,40岁以上的长春人都会有一种留恋的情结。

被誉为长春老字号创业地的新民胡同上,有大大小小的饭馆儿、茶馆儿、戏园儿,堪称商埠地最繁华的地界。

新民胡同的果子、烧麦、锅烙、炸糕,逛不够的「一商店」,看不完的小人书,还有听不够的东北大鼓,这些都是老长春人心里抹不去的记忆。

据说,著名的评书演员单田芳随父母来到长春,就住在新民胡同附近,单老的父母还在新民胡同说过书。

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桑榆文学社社长吕松筠,小时候常到新民胡同玩,长大后因工作需要,曾几次走进新民胡同探访。在她的记忆里,新民胡同可是当时长春市最著名的市井闹区,曾是初到长春的外地人必到之地。

新民胡同一直被誉为老长春的「第一胡同」。

其实新民胡同并不仅仅是这一条胡同,过去老长春人所指的新民胡同,实际上就是现在的东起大马路,西至永春路,南至四马路,北至五马路中间的小街和所有的胡同。

大碗茶,长条椅,说唱的东北大鼓。上世纪80年代,每逢周末下午,位于幽深的巷子里就会传来阵阵的掌声、喝彩声,这声音便是来自新民胡同里一家祖传老茶馆。

关于老茶馆的故事,吕松筠曾写过一篇文章。

在我的记忆中,那个茶馆的老板叫赵保华,他打小就生活在新民胡同,从来没有离开过。

茶馆是赵保华的父亲在上世纪70年代开起来的。据说他的父亲以前是新民胡同小剧场的一个总务,退休后就在新民胡同开了一间「聚乐茶馆」。

当时的那个茶馆里,竹板、胡琴、板鼓等家伙事儿还挺齐全的,经常有一些专业的演员、票友、乐队师傅在一起唱戏找乐。

传到赵保华手里的「聚乐茶馆」,几十年来几乎没有改变过。

每天清晨,赵保华点起炉火,温暖着这间面积60多平方米的小屋。当浓厚的烟雾在低矮的棚顶下画着圈钻出了房门,寂寥的老胡同里顿时升起一缕生机。

每天,到了九点多钟的时候,茶客们就陆陆继继地来了,有的看看报纸,有的下下棋。赵保华就负责沏好茶水,端到每个人的近前,互相问候。

赵保华说,这间茶馆断断续续开了半个多世纪。他记得小时候父亲开茶馆时,茶馆里有唱京剧的、有打快板的、有说评书的,每天都是座无虚席。传到自己手里,聚乐茶馆每天进出的也都是几十年的常客、回头客。许多老人在这里一坐就是一天。

进入到二十世纪以后,生意就逐渐地冷清了,其他的茶馆早已经维持不下去了,只有他们的「聚乐茶馆」是坚守到最后的一家。如今也早已是人去屋空了。

吕松筠记得,新民胡同不仅有红红火火的店铺,热热闹闹的人群,还有着属于老长春人的快乐记忆。杜学诚就是其中的一位。

杜学诚老人当时就住在新民胡同对面的大安胡同。

他16岁就来到了长春,当时的新民胡同非常热闹,住在这儿的人都有一种幸福感,剪头、洗澡、吃饭、看电影、听戏……这一系列在新民胡同里一趟都能办到。

老人们都喜欢新民胡同的爱国茶园,也就是后期的新民戏院。当年,全国各地的京剧班子、评剧班子常来戏院串场,好多名角儿都在新民戏院登过台。

戏院共分上下两层,楼上有包厢,楼下有池座,收费从两毛到五毛不等,一壶茶水要五毛钱。杜学诚到新民戏院听过两回戏,都只花了一毛钱,就是没有座位和茶水的那种。

一场戏两小时,台上高潮迭起,台下喝彩声不绝于耳。

胡同里最有名的饭店就是回宝珍饺子馆。解放后,杜老有机会去了一次回宝珍。杜学诚曾经感慨地说:「感谢新民胡同让我童年的记忆有了一个存储的地方。真希望新民胡同能在老区改造中恢复以往的繁华。」

不止杜学诚老人,在很多老长春人的心中,新民胡同当属「老街区之最」,这里有着长春市最具情怀,最具人情味,也最有烟火味的胡同记忆。

「长春市有历史味的老街区不多了」,在这样的感叹声中,新民胡同历经着岁月洗礼,沉寂许久,终迎来生机。今年9月,长春新民胡同历史文化街区改造项目正式动工,多处历史建筑将得到保护和修复。

让我们共同期待着这条沉淀了百年之久的新民胡同,能够重现昔日繁华,凝聚烟火气,再次成为长春人的文化圣地。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