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少不读苏轼?这是对苏轼最大的误解,当下的年轻人最需要读苏轼

2021-11-01

文学作品在选择读者,读者也在选择文学作品,阅读就建立在这种互相选择的基础之上。读者会去阅读什么作品,不仅取决于作品本身是否优秀,也受到自身阅历和品味等诸多方面的影响。

如林语堂在《读书的艺术》中所说,这世上没有什么必读的书,只有在特定环境和某个人生阶段中适合读的书。的确,书不是随便拿来一本就能读的,一个人的阅读必然有阶段性。

但有没有一些作品,是人生大多数阶段都适合读的呢?我想一定是有的,并且它们能够让人常读常新,在不同阶段读出不同的感悟。

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兴起了“少不读……老不读……”,甚至还有“男不读……女不读……”的论调。其中,最流行的莫过于“少不读苏轼,老不读辛弃疾”了。

这种过于绝对的说法,着实令人难以苟同。不过,这也从反面说明了文学作品对人的思想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苏轼何以让人觉得年轻人应该唯恐避之不及呢?他们的理由是,年轻人读苏轼,容易陷入虚无、贪图安逸,失去拼搏的力量。

若果真如此,那我们的语文教材岂不是误人子弟了?上过中学的人,谁没读过苏轼的诗词呢?

我觉得,“少不读苏轼”这一说法不仅非常片面,有失偏颇,充满了对苏轼的误解,也低估了读者的阅读接受能力。

前半生苏轼,后半生苏东坡,“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的转折点。自此开始,他一路遭贬,仕途蹇塞。在一次次打击下,他反而变得越来越旷达,看淡了功名利禄,看穿了如梦人生,在人间烟火和山川风月中自得其乐。

这是我们大多数人熟知并喜爱的苏轼,但这又不完全是苏轼。他并非一直都这么“佛系”,也曾有过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不然他怎么能成为豪放词风的开创者呢?

在苏轼以前,宋词多写男女柔情、闺阁情怨。苏轼用词抒发豪情壮志,带着豪放词登上词坛,为词坛带来了刚健之风。

读他的“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望江南·超然台作》),谁不愿意抓住当下?读他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谁不生出万丈豪情?这些难道就是消沉的意志吗?

诚然,苏轼的词更多还是表现旷达的,但这些词也并不会让人消沉。在他留下的350余首词中,蕴含有人生感悟的哲理词就多达50多首。他常把自己对历史和人生的思考寄寓在自然山水之中,写得超凡脱俗,俨然世外高人。

在苏轼的这些词中,我们能够看出他最基本的人生观,就是人生如梦。“人间如梦”“世事一场大梦”“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万事到头都是梦”“未转头时皆梦”……他一生沉浮不定,经常慨叹人生如梦。

但他又显然不是一个虚无主义者,并不否认生活的意义,而能够在生活中找到乐趣。他爱美食爱山水,每被贬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对他来说,要做的不是去将就,而是去讲究、去享受。

那些别人费心去争的功名利禄,对他来说只是虚无的云烟。他胸中无鄙吝,所拥有的是一颗自在的心和眼前的无边风月。

苏轼的思想是熔儒释道于一炉的,可进可退,所以他的人生是中和的。他既超然物外,又执着于人生。他把人生的一个个阶段放到整个人生中去看,又把一个人有限的人生放到无限的历史和宇宙中去看,就明白了人生该追求什么,那就是生活的意义。

豪放旷达是苏轼词的基调和风格,我们在读他的这些哲理词时,也不会觉得低沉,而会随着他获得一种观照人生的新视角和高度。宋人俞文豹《吹剑续录》云:“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像这样需要一个大汉奏乐高歌的词,谁读了会变得意志消沉呢?

或许有人会觉得,年轻人没有苏轼那样丰富和坎坷的人生经历,却在他的影响下变得达观,会失去斗志,遇到一点困难就躲避。我想说这有点多虑了,“少不读苏轼”是对苏轼最大的误解,当下的年轻人最需要读的就是苏轼。

在苏轼的词中,我们寻找的不是一个避难所,而仅仅是一个喘息的机会,和继续前行的力量。他告诉我们,眼前的逆境只是暂时的,生活中还有许多值得热爱的东西,当我们最终越过逆境,就会觉得其实也没有什么。

当下年轻人的压力自不待言。人在年轻的时候,目光很容易被眼前的困难挡住,变得焦虑,而苏轼能帮我们超脱。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