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南宋灭亡后,诗人谢枋得隐居武夷山,写诗表达对前朝的忠诚

2021-11-03

中国古代的诗歌源远流长,先人们运用他的智慧与才气,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又一笔的精神财富。《千家诗》就是在这个基础上诞生的。它选取了古代很多脍炙人口的诗歌名篇,成为了一种十分流行的少儿读物。这些诗歌经过历代的传颂,已经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且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不朽的经典名篇。 最早的《千家诗》是由南宋刘克庄编写的《后村千家诗》。后来流传的《千家诗》二卷本,大多是南宋谢枋得选注的。

谢枋得,字君直,号叠山,信州弋阳(今属江西)人,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谢枋得一生,历经妻离子散、山河破碎的南宋末日。当蒙古铁骑踏遍南宋河山时,作为通过考取功名而成为南宋官员的谢枋得积极组织军民抵抗,而当南宋灭亡后,他拒绝投降元朝,宁愿流亡于建阳武夷山中的荒山野岭间。

而谢枋得在建阳武夷山流亡隐居的期间,写了大量的诗文来表达自己对故国灭亡的悲痛,《武夷山中》正是其中的一首比较著名的抒怀诗篇。

《武夷山中》

〔宋代〕谢枋得

十年无梦得还家,

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

几生修得到梅花?

这首诗写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公元1284年)。南宋亡国之后,谢枋得妻儿被掳,自己逃往武夷山中。十年沧桑,国破家亡,即使在梦里诗人也依然无法回到曾经的家。他一个人独自站在武夷山上,望着浩渺的碧水,诗人浮想联翩。

茫茫天地凄清寂寥,潇潇风雨早已停歇。故国已亡,反抗斗争也早已销声匿迹。诗人是那么的孤苦无依,可是即使这样,他依然用凌霜傲雪的梅花来勉励自己。而梅花那高洁的品格正好象征了诗人高尚的人格,杀身为国,万古流芳。

首句“十年无梦得还家”,指抗元兵败后的十年间从未还家。这里不说“未还家”,却说“无梦得还家”,简直连还家的梦也不曾有过,可见其决绝之情。谢枋得的家乡失守时,妻儿被掳,国亡家毁,早已无家可还,这是一方面。另方面,古代前朝的遗民,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总是逃入深山以表示不臣服新朝政权。他的“无梦得还家”,正是表明前此十年之志:抗节隐居。这一句领起下文。

第二句“独立青峰野水涯”描述了作者弃家十年来遗世隐居、辗转于青山野水间的生活情状。这时的诗人虽已改名换姓,过着隐居生活,但并非是怡然自得的闲云野鹤,国仇家恨刻骨铭心,时时关注着时事风云。“青峰野水涯”在诗人心目中虽是元朝政权尚未涉足的一片“净土”,暂可栖息,然而毕竟连同这片净土在内的整个宋室江山均已沦陷,“独立”二字便透露出隐居时的凄凉孤独和无限惆怅。尽管这样,诗人仍未屈服,那卓然而立的巍巍青峰正融进了他那昂然挺立的形象和凛然不屈的情操。

最后两句“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先写景,后抒情。诗人站立武夷顶峰,放眼望去,群山沉默、天地寂寥。他清醒地知道反元事业已不可为。怀着无比痛苦的心情,他将目光转向了山中凌霜盛开的梅花。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像梅花那样坚守遗世孤立,保持高风亮节,不向与自己有深仇大恨的强势政权屈服。

这首诗作,与其说是山水诗,毋宁说是咏物诗,抒情诗。诗人以质朴的语言描写武夷山中的寂寥风光,赞颂山中梅花的高洁品格,表达自己坚守节操、矢志不渝的情怀。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