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绣、剪纸、灯彩……在这个展览上看丰富的上海民间艺术
作为海派文化的发源地,上海有许多独特的民间艺术。顾绣、绒绣、金山农民画、海派剪纸、海派灯彩、掐丝珐琅画、金银细工、蛋雕、面塑……每一样都精彩纷呈。
11月4日,“风华百工 匠心永年——第四届上海民间艺术成果展”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开幕。展览展出了100多件(组)作品,涵盖上海老中青三代民间工艺美术家近两年的创作成果。
展览展出了100多件(组)作品。
“这次入选的作品选择既考量了工艺技艺的精湛性、思想性和创新性,又兼顾了工艺门类的覆盖面。”上海市民协驻会副主席、秘书长倪里勋表示,上海民间艺术的一大特点就是种类丰富多彩。
为尽可能全面反映上海的民间艺术,主办方选择作品有三条标准。“首先是传统特色比较浓郁的,第二是要有海派特色,第三是特意选择了一些和文创结合较好的作品参展。”
在这样的标准下,入展的百余件(组)作品中,既有传统的剪纸、面人、灯彩、雕刻、编结、农民画等作品,又有具有鲜明海派印记的绒绣、顾绣、琉璃、金银细刻等工艺品,还有都市生活催生出的带有文创特质的作品。
顾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他绣种不同,起源于上海的顾绣融合了文人画的内涵,以画入绣,雅致秀丽,气韵生动。
“这四幅扇面虽然简单,但也花了很多心思。”顾绣上海市代表性传承人、上海市工艺美术大师钱月芳带了四幅扇面参展。四把绣扇,绣的是上海的几处代表景致。其中,一幅是松江广富林的景色,一幅是松江特产四鳃鲈鱼,一幅是佘山兰笋,一幅是徐汇田林的蒲汇塘。
这是钱月芳今年的新作品。线条简单干净,寥寥几笔,设色雅致。“再简单的绣品,也要带着顾绣的元素去创作,要有文人画的感觉。” 钱月芳特意介绍了“蒲汇塘”那一幅扇面,一排河堤,岸边几棵行道树,花坛中有粉红色的小花,前景几枝柔软的树枝斜斜伸出画面,河水未着一笔丝线,只是在留白处绣了两只小船,山水画中留白的感觉就出来了。
画面简单,丝线也没有劈得太细,但钱月芳说,构思和手艺,才是顾绣的根本,这样一幅小小的扇面,也用到了斜针、滚针、网针、打籽针等多种针法,“每片叶子从扇面两边看都要一样,技巧上也要花心思去绣。”
四幅作品中,用到的针法有十几种之多,“顾绣针法要看内容,有技巧,还要会表达。不同的针法组合,才能表现出不同的画面。”
顾绣《景点特色绣扇系列》
绒绣起源于西方,是一种在特制的网眼麻布上用彩色羊毛绒线绣出各种画面和图案的刺绣。传入中国后,绒绣在上海发扬光大,成为海派特色的绣种。本次展览展出了一副范淑君的绒绣作品《烟斗》。绒绣适合表现油画和照片的质地,《烟斗》生动地还原了比利时画家马格利特著名的作品《这不是一只烟斗》。
海派剪纸融入绘画元素,既有北方剪纸的粗犷朴实、简练奔放、厚实饱满的基调,又有象征南方剪纸那种细腻秀丽,注重线条精细刻画的特点,融南北之长,脱胎而出,体现了兼容并蓄的“海派风格”。
在这次的展览上,有多幅海派剪纸作品。年轻的传承人尤其注重尝试新的表达方式。上海剪纸区级代表性传承人李诗忆的《忆张思德》就是一次尝试。她采用了立体的方式塑造剪纸。背景是延安标志性的宝塔山,张思德位于前景,与宝塔山留出一定距离,使整幅作品呈现鲜明的前、中、后景的层次感。漫画式的线条也是有意为之。
“这幅作品是动画剪纸化的一次尝试。”李诗忆介绍,以这副作品的美术设计为蓝本,还创作了一部动画,她将剪纸做成立体形式,也是有意与动画“跨界结合”,以此探索剪纸新的表达方式。
剪纸《忆张思德》
“今年相对来说,参展的艺术家年龄层次方面比较年轻化,年轻作者有他们的想法和创新能力,很多内容结合了都市的生活,反映的题材有所突破,艺术语言也不一样了。”倪里勋在今年的作品中看到了许多令人欣喜的变化。例如剪纸,开始突破原有的题材,装饰性越来越强,也开始反映工地建设等都市生活内容。
除了丰富的展品外,展览期间,在市群艺馆的二楼青年中心还安排了两场非遗传统手工艺体验活动。分别是11月4日下午的蝈蝈笼制作体验、11月6日下午的上海剪纸体验。两场体验活动均由重量级的非遗传承人担纲导师。其中,蝈蝈笼制作体验由上海市非遗项目南派鸟笼传承人陈传发担当,上海剪纸由上海剪纸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奚小琴担任。
另一场民间艺术专题讲座将于11月6日下午,在上海市群艺馆四楼多功能厅举行,担纲主讲人的是上海文联副主席、上海民协主席艺术家李守白。他主讲的题目是《海派艺术的本来、外来、未来》。
面塑《国粹京剧》
灯彩《和谐富贵》
上海民间艺术成果展2012年举办首届,如今已进行到第四届。海派民间工艺美术向来有吐故纳新、博采众长、兼容并蓄的特点。倪里勋表示,希望未来将这一展览定期举办,展现更多独具上海特色的精湛手工艺品,推动上海民间艺术的交流和发展。
本次展览由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和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主办,上海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上海工艺美术学会、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