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近五年上海“红色文学”创作概述

2021-11-08

上海有着绵延不绝的红色书写传统,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革命文学”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红色经典”,再到“庆祝建党百年·百家网站·百部精品”的“红旗颂”,这个城市贡献了多部优秀红色作品:蒋光慈的《短裤党》、茅盾的《子夜》、艾明之的《火种》、吴强的《红日》、茹志鹃的《百合花》、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宗福先的《于无声处》等是其代表作,叶永烈的“红色三部曲”则别开生面,而夏衍的《包身工》更是中国现代红色报告文学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

上海又是中国革命的初心地,城市血脉中流淌着红色基因,自己也是值得书写的对象。如何向阳所言,上海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共产党人的精彩故事与无私奉献,为文学书写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2016年以来,上海各界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梳理上海红色历史遗址,发掘上海红色文化资源,绘制上海红色文化地图,先后出版了《初心之地——上海红色革命纪念地全纪录》《上海红色文化地图》等图书,并以此为线索,上海市作协积极推进“红色起点”“红色足迹”等写作项目,以文字勾勒上海的红色历史脉络,讲述上海红色革命故事,书写上海红色城市精神,打造上海红色文学精品,锻造跨越老中青、纸媒与网络的上海红色创作队伍。区作协、文化部门也纷纷跟进,“龙华革命烈士系列文学创作”“苏河红色印记系列丛书”等先后启动。这些项目已经取得初步成果,其中“红色起点”“红色足迹”系列影响广泛,获得读者、专家及社会广泛认可。

“红色足迹——党的诞生地·上海革命遗址系列故事创作项目”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上海市文旅局和上海市文物局指导,上海市作协主办,叶辛、孙颙、叶永烈、赵丽宏、滕肖澜、小白等作家领衔,上海作协专业作家、签约作家加盟,血红、骷髅精灵、府天、君天等青年网络作家“大咖”积极参与。第一辑《石库门里的红色秘密》和第二辑《暗夜里的星星之火》分别讲述了78个和71个上海革命遗址故事,《不可思议的跋涉——中共中央档案文献库的“生死时速”》《他从浦东大地走来——记张闻天故居》《中国共产党的“产床”》《历史的表情——周公馆纪事》《遥望胜利——记上海浦江饭店》《一家古董店》《做好准备,走向胜利——中共四大纪念馆》《石库门里的英雄传说》《斗争和牺牲——记1927年中共江苏省委旧址》等篇章以纪实文学的方式,记录中国共产党和革命仁人志士在上海的斗争事迹,涉及的地点有安义路63号毛泽东寓所旧址、周公馆、瞿秋白故居、张闻天故居、宝山路403弄92号邓中夏故居、多伦多189号赵世炎寓所旧址、“柏德里”的“中央办公厅”、淮海中路716号维经斯基旧居、辅德里的平民女校、《布尔塞维克》编辑部、顾正红纪念馆、浙江中路112号中共中央与中央军委联络点、又新印刷所、上海局策反委员会旧址、南京路劝工大楼、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遗址、沪西工友俱乐部、上海人民保安队总指挥部旧址、秦鸿钧金神父路电台旧址、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时工人纠察队沪南总部、嘉定“五抗”斗争烈士殉难地、《新青年》编辑部等几百处。这些地方有的大名鼎鼎,民众耳熟能详,有的则默默无闻,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与城市的繁华中,但它们同样都是中国革命的红色足迹,是上海红色版图的一部分,见证了中国革命从弱小到强大的历史进程。两辑均已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第三辑进入出版流程。上海人民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王为松表示,这两个系列的作品问世后社会反响热烈,也为“四史”学习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生动的读本。

“红色起点”系列主要以专题和专著的方式书写中国共产党诸多“第一”和“最初”的故事,展现中国革命的“红色起点”风貌,第一辑六部和第二辑《伟大的纪念日》已经出版。陈晨的《新渔阳里六号——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起点》记叙了中国第一个团组织“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从筹备、创建到影响辐射全国的历史进程,刻画了俞秀松、李汉俊、陈望道等探求真理、寻求救亡图存道路的青年革命者形象。程小莹的《白纸红字》以鲁迅、冯雪峰、瞿秋白等人物活动为核心,讲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文学组织“左联”从成立到完成使命、从诞生到解散六年间的历史,还原了中国革命文学草创时期的历史风貌。吴海勇的《起来——〈风云儿女〉电影摄制与〈义勇军进行曲〉创作历程纪实》主要讲述了电影《风云儿女》摄制和《义勇军进行曲》创作的过程,记录了艰难岁月中主创人员历尽千辛万苦进行拍摄和创作的故事。杨绣丽的《巾帼的黎明——中共首所平民女校始末》书写了丁玲、王剑虹、秦德君、王一知、向警予等女性革命家冲出封建牢笼,为旧中国女性解放呐喊和追求革命、舍生忘死的业绩和人生。王萌萌的《铿锵序曲——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以邓中夏和李启汉的革命活动为主线,回顾了起源于上海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酝酿、产生、发展、变迁的全过程,其间展现了上海英美烟厂工人大罢工、《劳动周刊》创刊、香港海员大罢工、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等上世纪20年代中国工运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深刻阐明了劳动组合书记部在中国工运史上的贡献,也凸显了上海作为中国工人阶级摇篮和工人运动发祥地的重要地位。吴越的《上海早晨——记中共创办的第一所大学(1922-1927)》,书写了五卅运动策源地——上海大学这座“红色学府”诞生的时代背景以及在中国革命开端年代的起起伏伏,再现了上海大学师生在五卅运动中谱写的悲壮序曲,留下“北有五四运动之北大,南有五卅运动之上大”令人热血澎湃的红色记忆和“武有黄埔、文有上大”的美誉。上海大学是一所年轻的高校,又是一所有着光荣传统的红色学府,李大钊、邓中夏、瞿秋白、田汉、任弼时、李达、陈望道等赫赫有名的革命者曾是其教员,而丁玲、刘华、李硕勋、阳翰笙、张治中、杨之华等这些耳熟能详的人物曾是其学生。

这些作品在选材、构思和写作手法上都得到了专家的高度肯定。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认为:“这是一套成规模、成系列,拿得出手、有分量的文学收获。”梁鸿鹰认为:“这六部作品没有直接讲述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但从不同角度讲述了上海这座红色城市的渊源与根脉。”李晓东认为:“这套书的重要意义在于揭示了上海作为‘红色起点’不光是党的诞生地这一件事,而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教育、文化、工人运动等方方面面,在组织架构、思想基础、人才队伍等各个层面,红色基因早已在上海这座城市渗透。”

从“起点”到“新征程”,上海革命的“红色足迹”纵向上跨越了中国共产党从建立到夺取全国胜利的全程,横向上包括党的建设、武装斗争、工农运动、思想文化运动、妇女运动、学生运动、隐蔽战线斗争等方方面面的努力与牺牲,因此“红色文学”项目既要站稳鲜明的红色立场,记录轰轰烈烈的革命往事,以区别于“上海滩”“夜上海”“冒险家乐园”等奇观化书写,又要发掘上海现代化、商业化深处的城市精神、先进文化;既要写出革命之花在上海的灼灼开放,还要写出这朵革命之花根基的深厚土壤,因此它在真实性和文学性、历史记录与历史思辨、宏观视野和个人洞见诸方面对作家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令人欣慰的是,这些作品基本上做到了严谨遵照历史事实,同时又做到了历史事件故事化、历史场景生活化、历史人物的移情与共情等方方面面的艺术处理,超越了革命文化宣传读物,获取了历史真实与艺术审美的双丰收,有些作品还具有相当的史学价值和理论价值。整体而言,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上海作家讲好上海自己的“四史”故事,是上海文学界的担当和责任;以文学作品引导广大群众从历史中找答案,从现实中找参照,奋力创造新时代的新奇迹,则是“红色文学”创作项目的用心。这样的创作是有意义的,对于上海作家来说,也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正如上海作协秘书长马文运所说:“上海是一座革命城市,对文学工作者来说,这次创作也是一次特别的红色教育。”但这仅仅是开始,“很少有地方能像上海这样,红色历史延续的时间能够覆盖党的奋斗历程的各个历史阶段”。上海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王伟说,“我们规划红色题材的文学创作要加强系统性、连贯性,不仅要写起点、写早期的足迹,也要写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的光辉,还要写新时代的新履迹。”因此,上海“红色文学”书写是体系性的,也是连续的,它是一个未竟的项目。我们相信,随着红色书写的深入,上海作家的倾心参与,上海“红色文学”一定会更丰富成熟、多姿多彩,在上海这座城市与“海派文学”并肩怒放。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