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笔尖考古:《国家宝藏》你没看到的碑林“名碑”

2021-11-08

《国家宝藏》讲述了西安碑林的3件国宝,但934岁的西安碑林,拥有10000多件国宝碑刻,可谓“丰碑如林,青石不朽”。这里还有一块号称“丝路第一碑”的碑刻,讲述了最具国际范儿的长安。

这块唐“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故事得从一个叫伊斯的传教士说起,如果伊斯的名字你觉得陌生,那么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看过么?里面那个俊朗的景僧就是被具象了的“伊斯”。

据说“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由其出资、传教士景净撰述、朝议郎前行台州司士参军吕秀岩书刻,于唐建中二年(781年)在长安大秦寺落成,唐后期被埋入地下,明天启年间在西安西郊出土。

这块碑位于碑林博物馆第二室左首第一碑,楷书碑石,字迹清晰。除汉字外,首末两行刻有古叙利亚文;碑脚及左右碑侧另有古叙利亚文和汉文,合刻七十多位景教僧名字及教职,史料价值极高。两种文字的综合呈现,也算是唐代国际范十足的碑刻了。

这块碑是世界考古发现史上最负盛名的“四大石碑”之一,2002年1月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碑文大致分为三个部分,记叙了景教在中国传布146年的历史:第一部分是景教的教义等;第二部分是景教传入中国的过程和一百多年的发展史,是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最有价值的内容;第三部分主要是歌颂伊斯,他相当于长安地区的主教,在朝廷任三品官员,对景教发展起到相当大作用。

《长安十二时辰》中伊斯和张小敬在长安城中“闯关”,景教流传至中国,其实也经历了“闯关”的过程,而“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就是对于那段历史最好的“墓志铭”。

唐代称东罗马帝国为“大秦”,称最初传入中国的基督教(聂斯托留派)为“景教”。唐贞观九年,波斯主教阿罗本来华,唐太宗命宰相房玄龄在西郊迎接,准其传教。彼时,波斯寺于京师长安义宁坊有僧二十一人,因为是皇帝亲许传教,这一时期,新建的波斯寺里还会供奉太宗的画像,经过一段时间的迅速发展后,景教很快“寺满百城”。

碑文中提到景教是在各代皇帝的支持下传播,并未提及具体的社会发展,以及信徒的情况,可见景教自传入中国以后走的就是上层路线。景教在中国化上也下了不少功夫,单从汉化的名称,就可以看出其向中国化靠拢的意思。

碑文内容记载,伊斯在汾阳王郭子仪帐下效力,建立功勋被封为金紫光禄大夫,赐紫袈裟,官至三品。但此时景教也受到了来自佛教的挑战,禅宗领袖神会在各大城市设坛度僧,僧税被称为“香水钱”全部捐给唐王朝作军费。神会还通过郭子仪请皇帝为禅宗初祖菩提达摩请谥号,利用皇帝的权威来提高本教派的地位。这一点,伊斯与之相差甚远。

唐武宗崇尚道教,后来景教受到波及,大秦寺被毁坏,教徒纷纷逃亡。景教在唐长安的流行也告一段落。

唐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是中西文化交流及早期基督教传入中国的最早见证物,且具有唯一性,被誉为“中国基督教之昆仑”,也是研究中西交通史、文化艺术交流的珍贵资料。

碑林博物馆实景图片由深度视觉张宇明拍摄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