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走进一个人的生活,像登月一样漫长艰难|一周新书推荐
记者 | 董子琪
编辑 | 林子人
1 《我是月亮》
朱宜 著
译林出版社 2021-10
《我是月亮》是青年编剧朱宜的剧本集。朱宜出生于上海,现在常驻纽约,是一位在英语世界写作的中国剧作家。剧本集收录了《我是月亮》《特洛马克》两部长剧,以及《哥本哈根动物园里 一头年轻健康的长颈鹿安乐死了》等四部短剧。
《我是月亮》开头写道,“我是一块巨石布满了陨坑,一具身体覆盖着吻痕,一只苹果在地上摔疼。”戏剧也以两条线索交叉进行,一条是登月宇航员与地上主持人的对话,一条是穿梭于不同城市场景中人们的互动,他们中有喜欢逛超市的、读数学系研究生的奇怪胖女孩,惋惜日本女优香消玉殒的亚裔男人,还有混迹于演艺圈的暴躁当红歌手,他们互相交往仍然无法突破自己的生活圈套,就像标明亚裔的男人和女人教养子女的方式仍然是多吃蔬菜和叮嘱功课。这部剧于2011年4月20日在纽约3LD艺术科技中心首演。《特洛马克》则取材于《奥德赛》,从奥德修斯的妻子佩内洛普拒绝众多求婚者开始写起,于2016年在南京大学黑匣子剧场首演。如评论所说,朱宜善于捕捉人际关系的微小裂痕,探索难以归类的感受,在日常中发现真正的戏剧性。
《她们》
[美]玛丽·麦卡锡 著 尚晓蕾 译
博集天卷|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1-10
这本书首次出版于1963年,小说围绕20世纪30年代八位美国女性大学毕业生展开。书中八个20岁出头的女孩刚刚从美国知名女校瓦萨学院毕业。身为受过最好教育、也自认最新潮的年轻女性,她们个个满怀理想和热情,不甘于像母亲一辈那样,做一个没有名姓的家庭主妇,一心想要通过自己努力在纽约这座城市里打拼出一片天地,而当她们一出校门,种种现实问题却让她们应接不暇:婚前性行为、避孕、丈夫出轨、职场上艰难打拼、辛苦育儿、和原生家庭的相处,甚至同性的攀比。她们本以为自己可以改变世界,却发现社会留给她们的选择少之又少。作者麦卡锡在书中剖析了现代女性的种种困境。或许我们和她们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不同,却又面临着极其相似的选择。
作者本人也毕业于瓦萨学院。曾为美国国家文学艺术研究院院士,被授予美国国家文学奖,并两度入围美国国家图书奖。这本书当然不会让所有人都喜欢,小说对于影响女性人生的性、避孕和母乳喂养等问题的坦率叙述引发了轩然大波,在澳大利亚因为违反公共道德而被禁。《裸者与死者》的作者诺曼·梅勒在《纽约书评》中把《她们》斥为一部“气味介乎马格里夫香水和避孕凝胶之间”的“微不足道的女性作家小说”。
《乔姆斯基精粹》
[美]诺姆·乔姆斯基 著 [美]安东尼·阿诺夫 编 李梅 译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9
诺姆·乔姆斯基,美国语言学家、哲学家、政治评论家,1955年起任教于麻省理工学院,他既是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又是坚守良知的世界级公共知识分子。这本书收录了乔姆斯基跨越半个世纪的25篇文章,包括《外交政策与知识分子阶层》《美以“特殊关系”的起源》《知识分子的责任》《对水门事件的质疑》《反思“9·11”》等深具代表性的政治评论,并特别收录了关于其语言学理论与延伸思考的经典篇目,涉及的主题从对公司媒体和美国干预越南、中美洲、巴尔干的批评,到思想自由和有关人权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乔姆斯基在公共领域发言的重要地位一如学者爱德华·萨义德所称,他是针对不公正的权力和谬见最主要的挑战者之一。为什么我们今日还要读乔姆斯基?原因就在于我们当日的环境,仍面临着“把人类从经济剥削和政治、社会奴役的魔咒中解放出来”的问题。
《噪声:人类判断的缺陷》
[以色列]丹尼尔·卡尼曼 [法]奥利维耶·西博尼 [美]卡斯·R.桑斯坦 著
李纾 汪祚军 魏子晗 译
湛庐文化|浙江教育出版社 2021-9
这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行为经济学之父丹尼尔·卡尼曼继《思考,快与慢》后的全新作品。几十年来,人们都认为,偏差(bias)是导致人类判断出错的关键,而卡尼曼认为噪声(noise),才是影响人类判断的黑洞。作者也对偏差与噪声作了区分,所谓噪声,是无规律的错误,而偏见是系统性的错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决策中,也会遇到无数的噪声,大到人生伴侣的选择,小到选股票、打疫苗,都会面对许多并不想要的、判断不清的信息、建议、想法和观点,而那些不同的信息都可能成为噪声,影响我们决策的品质。
本书通过司法判决、医学诊断等多个领域的实际案例,探讨了噪声的成因以及减少噪声的策略。书中强调,噪声的危害是严重的,噪声也会造成与偏差同等严重的损害,例如,破坏公平和正义,浪费时间和金钱,损害身心健康,造成生命价值与意义等方面的缺陷等。卡尼曼持续关注的是人类在决策分析中如何犯错,挑战的是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他也由此开启了行为经济学的大门。
《中国文化通识:人性与现代性》
钱锁桥 著
一頁folio|辽宁人民出版社 2021-9
这是一本写给现代中国人的中国文化通识,作者钱锁桥就一些关键议题,诸如历史、语言、管治方式、自我修养、人生美学、民族主义等略作述评,以助读者探索反思。 作者强调判断文明的价值,不在于看它是否已经建造出或能否建造出怎样繁华的都市、怎样豪华的房子、怎样宽敞的公路;甚至也不是去问它发明了怎样的机构、怎样的艺术和科学,而是看造就了怎样的人性、怎样的男人和女人。因此,本书从人性角度出发,延续辜鸿铭的问题意识和林语堂的批评姿态,着重关注那些对当下的中国文化至关重要,且在个体的中国人身上“活着”的元素。
钱锁桥是《林语堂传》的作者,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比较文学博士。两年前出版《林语堂传》时,界面文化曾对钱锁桥进行过专访,他认为林语堂处于鲁迅与胡适之间,“在黑暗中吹口哨。”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敲开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铁屋”,使得青年挣脱传统“枷锁”;但另一方面,这套批评话语也可以被利用为更为极端的、与传统文化断裂的武器。胡适把科学的方法引入中国,让儒家文化让位于现代知识,然而在无所不在的科学主义的映照之下,中国文化对现代文明不再有意义,而只剩一种作为文物的历史价值。与鲁迅和胡适二人不同,林语堂重新发掘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并寻找到了一套“抒情哲学”,从而在一定程度修正了新文化运动反传统的激烈论调,以及知识分子对于中国古书的虚无主义态度,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衔接成为可能。
《人类进化史:火、语言、美与时间如何创造了我们?》
[英]加亚·文斯 著 贾青青 李静逸 袁高喆 于小岑 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21-10
本书横跨200万年的人类发展史,告诉我们人类如何通过四个关键驱动力改变了自身物种的命运。40亿年前,生命在地球上诞生,而到20万年前,人类才开始出现。是什么让人类摆脱了其他物种的命运,走上一条新的道路?作者给出的答案分别是火、语言、美和时间。火让我们突破了动物的局限。语言让我们比其他动物能传递更多、更准确的信息,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用文字、故事、记忆创造了累积性的文化。70万年以来,人类一直追求美的感受,通过共同的信仰和身份凝聚在一起。时间是客观、永恒的,但我们用自己创造的方式来记录时间,使用时间,获得理解世界的动力,科学由此产生。通过跨学科地考察群体遗传学、考古学、古生物学、人类学等,本书也对人类的未来做出预测,通过四个关键驱动力和基因、环境、文化的共同作用,人类进化的反馈循环过程正在将我们转变成一个超级有机体——“全能人”。
《西方绘画史》
[日]远山公一 高桥裕子 三浦笃 著 高阶秀尔 审定 金静和 范宏涛 译
新星出版社 2021-10
这套书是东方学者写给东方观众的西方绘画史入门书,其特点是以东方人的眼光看待西方艺术:引领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般地去领会西方艺术品的创作环境和初始功能,从而理解其中的创造之美和艺术成就。本书分为“文艺复兴时期的惊愕”、“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的革新”和“近现代绘画艺术的追寻”三册。书的审定者高阶秀尔是西方美术史论名家,作者均是日本美术史专家。他们了解东方观众的看画心理和知识需要,在书中向读者解读西方绘画的文化背景,希腊神话、圣经世界以及文化史上的名人事件。例如在巴洛克和洛可可时代,作者向读者解释鲁本斯笔下的女性为何显胖,卡拉瓦乔如何赋予作品强烈的逼真感与戏剧性; 在近代绘画篇章,本书讲述了毕加索笔下的丑女为何被视为经典,凡·高如何通过色彩表达情感。
《社会生物学:个体、群体和社会的行为原理与联系》
[美]爱德华·O.威尔逊 著 毛盛贤 孙港波 刘晓君 刘耳 译
后浪|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1-11
《社会生物学》于1975年首次出版,同名学科社会生物学也由此诞生。本书是25周年纪念版,也是多年后的中文再版。1984年,四川人民出版社曾以《新的综合》的译名出版本书的缩节本,之后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又在2008年推出了全译本,译者与现在这本相同。本书作者爱德华·O·威尔逊是哈佛大学“佩里格利诺大学研究教授”,曾两度获得普利策奖。
本书主要从三个部分来介绍生命的社会化原理与进程,从无脊椎动物—直到灵长类动物之间的合作关系,作者尝试解释昆虫、鱼类和灵长类等动物中利他、攻击和养育后代等行为背后的生物学基础。 在这本25周年纪念版的导言中,作者引用了更新的人类遗传学和神经科学研究,从生物学角度阐述了对人性的理解。人类社会生物学,也就是现在常说的进化心理学,在过去几十年里已经发展成—门独立的学科,生物学和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数据都为这门学科的建立提供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