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冰花”常盛开,这个家族一心只为传承酸梅酱技艺|勒流匠心
拔出木塞,倒出玻璃瓶中金黄色的黏稠酸梅酱,温开水一冲,肉眼清晰可见的梅子肉、生姜丝、红辣椒在水中缓缓下坠,最终沉于杯底,品上一口,满腔酸甜。在勒流黄连,何氏家族企业“甄添记”,制作的酸梅酱被誉为“冰花梅酱”,凑近一看,那梅肉晶莹剔透。
黄连,是全国最早将青梅制成酸梅酱并产业化的地方之一,一瓶小小的酸梅酱是一代人儿时的香甜记忆,也成了当地酿造业起伏的缩影,承载着黄连独特的美食文化。从20世纪40年代末至今,七十余年间,酸梅酱在黄连的传承之路可谓是波澜不断。一路经历了数次变革,不同家族厂企交替传承着这门技艺,但纵使兴衰起伏,在黄连,酸梅酱的传承也从未间断过。这背后,离不开以甄添记创始人何泰源为代表的何氏家族的坚守。
再难也不加食品剂
真材实料才出精品
“我爷爷那时候挑着担子,到处卖豉油、酸瓜、苏梅酱等,人们都叫他‘豉油源’。”何泰源孙子、何氏家族第三代传人何超文拿起桌上的冰花梅酱说道,每每回忆起爷爷那代人,四处奔波,以酸梅酱养家糊口,总是万分感慨。今年41岁的他,从18岁起制作酸梅酱,迄今也有23年了。
何超文正在介绍酸梅酱。张艳青 摄
一个家族,几代人,数年间,无需言说,都自觉而认真地守护着这一份技艺。“酸梅酱制作有十道工序,每一道我们都会很用心地去做。”何超文说,每年的清明节前后,何家人都会亲自选购优质的青梅作为原材料。
而阳春的一种肉梅,在多方比较之后,成为他们的心仪首选,“这种梅子个头小,但是果肉多,核也小,做出来的酱果肉丰富。”原材料的选择,在何超文看来是重中之重,真材实料,才会有好味道。
清洗干净后静置桶中的青梅。张艳青 摄
正是出于对品质的把控,甄添记的冰花梅酱只有四种材料:青梅、生姜、辣椒、白砂糖,真材实料是它的亮点,也成为了市场竞争中的软肋。2010年左右,食品添加剂的兴起,一度冲击着何家的酸梅酱生产,甚至被迫停产,不再外销。“不用一点梅子就能调出和酸梅酱类似的口感,食品添加剂的出现使市场价格被普遍压低,对于我们来说当时非常艰难。”何超文解释道。随后的几年时间里,纯手工制作的冰花梅酱只出现在何家的桌子上。
可是,作为黄连的一抹特色,就这样消失了?看着这么好的产品却没人做,何超文实在不甘心。他时常看着眼前的酸梅酱沉思,青梅的成本摆在这,价格无法压得特别低,但是在使用功能上,是不是能有一些创新?酸梅酱长期以来被当成佐料的一种,拌饭或拌菜。何超文便在以往酸梅酱的用途上,开发出来一项新功能——冲水喝。“我们发现酸梅酱冲水很好喝,而且它的成分能滋润喉部,缓解咽喉疼痛等。”
沉寂几年,冰花梅酱再迎生机。2016年的中秋前夕,在何超文一家人和当地做文化保育的热心人士共同努力下,甄添记的冰花梅酱终于重归于大众视线,社区特色食品产业得以重振。“现在人们越来越追求天然的、无添加的健康食品,我们的冰花梅酱就正好满足了需求。”何超文介绍道,许多人慕名而来,这也让他们更加坚定了守护和传承冰花梅酱制作技艺的决心与信心。
甄添记的冰花梅酱只有四种材料。张艳青 摄
更时尚更多元
让冰花梅酱走得更远
传承酸梅酱制作技艺的背后动力何在?何超文鲜少提及。“我能坚持做这个,不是责任,而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感情。”何超文笑了笑,拿起一罐冰花梅酱,“没有这罐酱,就没有现在的我,我没有理由不去传承它。”18岁从母亲手中接棒的何超文,现已不惑之年。他今年才上初中的儿子,也已经学会了这门技艺。“不论未来他会不会做这个行业,但是肯定的一点是,这门手艺永远要有人会。”
近年来,何超文推陈出新,结合网店、小程序等新渠道,以伴手礼、手信的形式推广冰花梅酱。“它是黄连的一张特色明信片,也承载着我们这一代的情怀和记忆。”如今的冰花梅酱不同于第一代朴素的包装,采用了玻璃罐、木塞、牛皮纸包装袋,外观时尚大方。
让冰花梅酱走得更远,何超文想尽方法。不仅与当地旅游项目结合、主动进校园、参加各种非遗展览,还与自家的餐饮结合,改良了数道黄连特色菜,如酸梅酱蒸排骨、酸梅鹅,酸梅炸弹等。冰花梅酱的文化品牌也越擦越亮,2020年11月,酸梅酱制作技艺成功申报为顺德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未来我想建立一个酸梅酱的传承基地,让更多人有机会学习、参观。” 何超文说。
“小时候,我拿手掌去搓梅子的时候,经常会把手擦伤,现在想起来还都记忆犹新。”如今,一个月做一次冰花梅酱,何超文笑着说“也是一个月回忆一次童年。”儿时初学不懂其中深意,长大后才知道这份技艺的珍贵所在。
至今,甄添记的冰花梅酱还是纯手工制作,何超文觉得这份对品质的要求、对情怀的守护,是机器代替不了的。“这就是一份镌刻在我心里的技艺。”何超文期待通过一个家族的身体力行,能带给更多的酿造业同行一些启迪,坚持把手艺传承下去。
一种情怀支撑着几代人的一往无前,未来还很长,传承还在继续。
【实习生】张艳青
【南方日报记者】蓝志凌
【作者】 蓝志凌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