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西安东郊唐墓壁画中的斗栱

2021-11-11

西安东郊唐墓壁画中的斗栱

《文物参考资料》 1956年11期 顾鉄符

一九五五年五月初,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配合市政建设工程,在东郊经一路淸理了一座砖室墓;据墓志铭记载墓主为唐骁卫大将军薛莫及其妻史氏,葬于唐开元十六年(公元七二八年)。墓在早年已经被盗过,主要殉葬物已捜括殆尽,留在里面的一些陶明器亦骚扰得破碎凌乱不堪。但在这里特别惹人注意的就是有一部分壁画,除了四角已经脱掉之外,其余的还比较完整。壁画的布局是随着墓壁用土朱画房屋的构架,下面有柱子,上端有斗栱,一直画到柱头就为止。在壁间虽然隐约还有人物画,不过因墨色太淡,又经过了长时间的泥水浸蚀,已经无法看得出画的是甚么了。现在单竞壁画中的构架来谈谈,借以知道些唐代中期的建筑片段。

壁画中所見的木糯架,每面正中有一条柱子和一朵柱头铺作,四角虽然已糨脱落,看来是四条钩柱和四朵转角铺作。在柱头铺作与转角铺作之间,有一朵补间铺作,另外在补间铺作之下也有一条柱子。除了转角铺作看不到之外,柱头铺作与补间铺作还很淸楚。在涂的土硃色边上还隐约有用淡墨打草稿的痕迹,每一根料的尺寸经我们逐一量了之后,看来还相当正确,可见这是对当时建筑相当正确的描写。但画毕竟不是实物,所以有些部分与实物还有距离,另一方面在料与料衔接的地方,和一件料的几部分,因为是用颜料一色涂成的,都没有明确的分界线,因此有许多部分还不够分明。所以要把他作为硏究材料的话,首先要做复原工作。

(1)斗上平的下缘两端下垂,成弯下的两只角,在斗的做法上是不可能的,是画工的夸张所致,所以应复原为平线,与斗的耳高成直角。

(2)斗的耳、平、欹首先要划分淸楚。从掳斗来看,欹是淸楚的,所以可以从臓斗的欹来划分淸楚齐心斗与散斗的欹。从掳斗的平来看,齐心斗与散斗欹与柱头枕之间的一块,不可能单是代表平的;因臓斗平很扁,所以决定他幷没有开斗口,柱头祐之下也不用替木的,因此这里的高是耳和平的总高。从齐心斗、散斗来推想械斗的耳,就可以决定他的耳正与平等高。在补间铺作的人字桃上,依照大雁塔门楣石刻、净藏塔、太原董茹庄唐墓壁画来看,应当也有一个斗。从这里的人字栱来看,两个小圆眼的一部分正当是斗的顒,以此推想称是有一个斗的;他的大小正与柱头铺作上的齐心斗、散斗相同。

(3)柱头铺作的掳斗之上,齐心斗之下,泥道栱之间,究竟有没有耍头伸出?如巣照天龙山石窟门的结构来看,是没有的。但从大雁塔门楣石刻的围廊、玄奘塔、净藏塔、董茹庄唐墓壁画等的把头绞项作来看,就应该有要头伸出的。这一个墓的年代及斗栱的做法都与后者接近,所以还是假定他有要头伸出比较恰当。跟着来的问题就是耍头尺寸如何决定?要头高与泥道栱的高相等是理应没有问题的,就是宽的问题。后代的做法耍头宽与齐心斗底宽相等,但其他唐代的材料中和宋代营造法式都是狭于齐心斗的底。另一方面宋式的规定耍头宽与掳斗的宽为十比三十二,因此如果按照这一个比例来定耍头的宽,不仅与齐心斗的底相差太悬殊,而与宋式材的十比十五也相差太大。从这三方面综合起来看,以宽为泥道桃高的三分之二弱比较接近。虽然这样臆斗的斗口稍可大了些,不过从许多実例来看还是可能的;如董茹庄唐墓壁画中的掳斗斗口之宽,也是比较宋式的规格大得多,从这里就推定了材的大槪。此外关于架的高,就凭齐心斗、散斗来定,以他欹和平的总高确定他为梨的尺寸。

(4)补间铺作形式非常特殊,但从中间空一个三角形的孔来看,仍然是属于人字桃一类的,不过已经繁化了;这一种人字栱的形式,和天龙山九窟下洞、赵州大石桥关板上的非常相像。人字桃之下有一条柱,但直接不顶到人字栱,只顶到阑额的下居;做法亦和其他的柱不同,所以性质与柱头铺作不同,因此暂时名之为补间柱。所以这里的人字栱虽然下面有柱,但仍然是补间铺作。

此外对柱,补间柱等的衔接,大体都可以从画面上直接分划出来。我们通过了这样的复原,看到了这里斗栱的大槪,是把头:绞项作,补间铺作是变形人字栱,阑哪上下层,中有垫木,柱从下向上有很大的收杀,补简住小于在,无收杀。各部的尺寸如下:

成菊花瓣状,两股低偏,中拱起,两端上卷柱头铺作相距185,中间用人字栱一朵柱头枋高8

阑额上层高5,下层高6.5,间距35。中有宽175的垫木,两柱间用四块,间距20.5—23。

柱高165,下径15,上径13,逐渐收杀,高当下径十一倍

种间柱高150,径10

(以厘米计算)

从这里壁画的构架上,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点是値得注意的:

(1)材和契成7x10.4与4的比例,和宋代营造法式的10*15与6的比例很接近,可能这~种规格至迟在初唐或中唐已经逐渐形成。

(2)斗的形式比较扁,这在汉代石阙的斗栱中所常见的,在宋以后的建筑中如元代的正定阳和楼等也还是如此。所可以注意的就是耳、平、欹各占三分之一,似乎是当时做法之一,如大雁塔门楣石刻,一直到南禅寺等,都是和这一个比例接近的,因此斗的各部比例到这里已经逐渐固定。

(3)柱高为柱径的十一倍,与大佛光寺的九倍强相差不远。与大雁塔石刻门楣、香积寺塔瘦长的柱不同,可能是相当眞实的比例。柱的上径仅为下径的五分之四,收杀达五分之一,与南北朝时的许玆例相似。可见这一种做法在唐代建筑中留下来的例子虽然少,实际上还是存在的。

(4)在补间铺作下也立柱子,主要是为减轻杭及阑额的负重,同时也为砌墙有所方便。这种做法虽然在关于唐代建筑的史料中还是孤例,但可能是当时民间流行的做法。

(5)人字栱在这里是空前的复杂,已充分带有装饰意味。

(6)分上下两层的阑额除这里的以外,在大ST啓石刻门楣和敦煌壁画中等处也常见至!I,这里的和他们不同之处,是上下层的间距很小,様柱已经变成了一块垫木,是阑额已经有从上下两层向单独用一根料形式发展的趋势。

从墓志铭来看薛莫是开元间地位很高的武官,所以这里壁画上所绘的木结构,可能是仿照当时贵族险级府第的做法画的。所以这一点材料可供研究唐代住宅建筑的参考。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