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毛南族乡亲们日子越过越红火(民族团结石榴情(14)

2021-11-11

来源:海外网

卡蒲幼儿园的孩子们身穿毛南族服装合影。石兴玉摄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作出重要指示指出,“近年来,多个少数民族先后实现整族脱贫,这是脱贫攻坚工作取得的重要成果。希望乡亲们把脱贫作为奔向更加美好新生活的新起点,再接再厉,继续奋斗,让日子越过越红火。”

位于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平塘县,居住着布依族、苗族、毛南族等24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59%。这里不仅是“中国天眼”的所在地,更有全国唯一的毛南族乡——卡蒲毛南族乡。

从一个贫困乡镇,到人均年纯收入达到11241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程度100%,成为贵州省100个示范小城镇乡镇之一。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近1.4万乡亲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35.8%下降至0。日子越过越红火,民族文化传承也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niágǎi,miēxiàodàngtàoāofú——你好,欢迎你到卡蒲毛南族乡来。”

冬日的阳光暖暖的,在咿咿呀呀的童声中,平塘县卡蒲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们,正认真地跟着老师石兴玉学习。

毛南族是人口较少民族,卡蒲毛南族乡是全国唯一的毛南族乡,2019年底总人口12851人,毛南族人口占97.9%,占全国毛南族总人口约14.2%。为了深入挖掘和传承毛南族民族文化,卡蒲毛南族乡近年来积极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

“今天我们做的游戏,是请孩子们当小导游,向前来观光的游客们介绍毛南文化景点。”石兴玉手里拿着一本小册子说。

小册子共有30多页,涵盖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日常用语,都用拼音+汉字的形式翻译出来,石兴玉就是译者之一。她说,这些活动可以让孩子们进一步认识家乡的景点,发展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孩子热爱家乡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贵州毛南族只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平时只能靠口传心记。随着年龄大的老人逐渐离去,会说毛南语的人越来越少,保护工作也越来越紧迫。”在卡蒲小学担任地方课老师的石瑞钦告诉记者。

据石瑞钦介绍,卡蒲小学每周设有一节地方课,教授毛南族语言、舞蹈、山歌等内容,学生可以自主选修。原本不太会说毛南语的学生,上完课后基本能说一些简单的日常用语。

而除了请精通毛南语的老师给学生们开设毛南语课堂,卡蒲毛南族乡还通过建立民族文艺队、开展民族舞蹈大课间活动等,对民族歌舞、民族节庆等文化进行传承发展。

“叮——”在卡蒲小学,每到课间操时间,学生们都会跳一种全新的体操动作,那就是“打猴鼓操”。

“打猴鼓操”改编自打猴鼓舞。打猴鼓舞发源于卡蒲毛南族乡甲坝村,是第二批国家级非遗项目,至今有200多年的历史。其来源有众多传说,流传较广的一个版本是:古时候有一个毛南族孩子,在山上采野果时不小心掉进山洞的猴群里,与猴子一起生活,渐渐地变成了猴子模样。有一天,他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非常悲伤,却又无法用言语表达哀思,就做了一个皮鼓,来到母亲灵堂敲鼓跳舞,被哥哥认出就是失散多年的弟弟。后来,被感动的村民模仿他的行为,敲鼓跳舞来祭祀怀念逝去的故人,一代又一代延续下来。

“打猴鼓舞是非常具有毛南族特色的舞蹈,但是一度因为无人学习濒临失传。”毛南族打猴鼓舞省级传承人石治禹说。

2004年开始,石治禹陆陆续续向乡里的学生传授打猴鼓舞。后来,随着一些学校把打猴鼓舞列进课程、排入课间操,有的学校还专门成立打猴鼓舞艺术队,石治禹的工作也忙了起来。至今,他教过的学生不下四五百人。“舞蹈本身蕴含的对父母的孝、对先人的敬,对孩子也有很好的教育意义。”石治禹说。

正如石治禹所言,民族文化和教育教学是可以相互促进的。2015年,卡蒲中学(2018年9月并入平塘第二中学)做了一项大胆创新,那就是将民歌乐曲、打猴鼓舞、火龙舞等诸多毛南族文化元素融合到一起,形成一套绚丽多彩的大课间活动,使毛南族文化和体育项目在大课间得到完美的展示,真正做到了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唱起来、美起来”。

当时,卡蒲中学还确定了“八个一”的传承措施,要求每个学生唱一首民族歌、跳一支民族舞、会一项民族乐器、穿一套民族服装、上一节民族课、参加一项民族体育活动、开展一项民族节日活动、建设一个民族特色校园。

经过多年实践,如今平塘第二中学的毛南族学生大部分会唱《秀美平塘说毛南》《毛南欢歌》等民歌,会跳响杆舞、蓑衣舞,会唢呐、吹笛子等民族乐器,会踢毽子、抽陀螺等民族体育项目。每个学生还拥有一套既有民族特色、又充满时尚风格的校服。

“民族文化传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将以打造民族文化大课间为契机,继续深入挖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让优秀的民族文化更多地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学生心灵,开出更加丰硕的果实。”平塘县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2019年底已率先全面进入小康的卡蒲毛南族乡,在迎来翻天覆地的生活变化之后,正在孕育着更为璀璨的民族文化之花。(记者 郑娜)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11月11日 第01 版)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