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衢江西周土墩墓群考古发现:极有可能是“姑蔑国”王陵
在商周时期,如今的浙江中西部曾出现过一个叫“姑蔑”的小国,附属于越国,但史料只有零星记载。近日,衢州市衢江区一处西周时期高等级墓葬群的考古发掘,揭开了姑蔑国的神秘面纱。
专家座谈会现场 本文图除署名外均又衢江区委宣传部供图
11月10日,在“衢江云溪土墩墓群”考古成果专家座谈会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考古文博单位的专家基本达成共识,衢江区西周土墩墓群是浙江迄今发现同期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王级大墓,极有可能是“姑蔑国”王陵。
姑蔑国系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出现在现浙江中西部、钱塘江中上游(古称榖水、现叫衢江)金衢盆地的一个小国,附属于越国。在我国首部记言体国别史《国语·越语上》也有对姑蔑国的记载,文中写道“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这说明姑蔑位于越国的最西边。此外,古史对姑蔑国的记载并不系统完整。
2017年9月,衢州市衢江区云溪乡孟姜村的七旬老人邵大爷前往家附近山上锻炼,到达山顶时他意外发现了几个深坑,周围有木炭和石块,像是盗墓者留下的,随即报警。衢江区警方会同文广局工作人员实地调查,确认现场有盗洞,并发现印纹硬陶片、原始瓷片等遗存,立刻向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报告。后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衢江区文化部门进行发掘,先后考古发掘了庙山尖土墩墓和孟姜一号、二号和三号土墩墓,出土了大量的玉器、原始瓷器、青铜器等器物。
墓群出土了大量玉器。
墓群出土的原始瓷器
墓群出土的青铜器
在庙山尖土墩墓,考古工作者在浙江域内首次发现了西周时期的青铜车马器。它们造型精美,纹饰独特。孟姜一号墓出土了我国年代最早的“人字形”木椁结构。这种营建方法是在棺外用木板构成“人字形”的椁,再在椁外先填木炭,后填熟土,其墓葬等级在西周的越地中是最高的,当属王陵级大墓。孟姜三号墓则是浙江地区同时期最大的土墩墓,它残留的土墩直径约70米,出土各类随葬品约200余件(组),其中以原始瓷器最为精美。
孟姜三号墓残留的土墩直径约70米
“衢江西周土墩墓群是西周考古的重大发现,是百越考古的重要突破,是姑蔑国王陵的可能性极大。”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指出,在衢江北岸考古发掘的4座西周时期土墩墓对于研究西周时期越地一脉的墓葬制度、礼仪制度、早期越文明发展阶段特征等都具有重大价值,尤其玉玦、原始瓷、车马器、土墩墓值得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主任常怀颖分析,要把这样比较纯的土全部运上来,再把石头运上来,建墓工程量是很大的,说明构筑墓葬时期,当地社会分层已经到了很复杂的阶段,某些人可以有很高的特权,或者他能支配很大的经济资源。
浙江大学教授林留根长期从事土墩墓考古研究,他表示,修建土墩的葬法一直影响到后世陵墓封土制度。此次发现是土墩墓研究的重要突破,它们当属高等级的贵族墓葬,换言之就是王陵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陈元甫研究员表示,和浙江北部的越墓相比,这批墓葬有相同之处,但是也有很强的地方特色,考虑到其等级之高,应该与当时的姑蔑国有关,属于王陵级别。
与会专家认为,西周土墩墓群的考古发现,证明历史上以衢江区为中心的独特区域文化面貌,不论是从随葬品的种类、数量还是土墩的营建方式上都具有非常强烈的区域文化特征,应是一个单独的区域文化中心,存在一个明确的古代政治实体。根据考古发现,结合文献记载,庙山尖、孟姜村等大型土墩墓极有可能为姑蔑国王陵。
据了解,衢州市衢江区拟利用遗址及周边自然环境,把遗址保护与展示结合在一起,打造成一个集遗址展示馆、专题博物馆和绿化园区为一体的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