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惊险与浪漫共存,杂技舞剧《化·蝶》首演再现“肩上芭蕾”

2021-11-14

杂技与舞蹈交融,惊心动魄与浪漫唯美共存,观众的掌声和惊叹一浪接过一浪。11月12日晚,作为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演艺大世界 艺聚大上海”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季的重磅剧目,广州市杂技艺术剧院携杂技舞剧《化·蝶》在上汽·上海文化广场首演亮相,由此也开启全球巡演首站——上海站的演出。

舞台上,当年因中国第一部杂技剧《天鹅湖》走向世界的吴正丹、魏葆华伉俪,再度在舞台上展示了他们的惊世技艺“肩上芭蕾”,杂技之险和梁祝之美,都融化在两人无比默契的配合中。整出剧在多媒体、灯光、舞美、服装造型设计、音乐创排的各个方面也都追求唯美,很多观众也因此在演出后发出了“美伦美奂”的赞叹。

《化·蝶》剧照。本文图片 蔡晴 图

一台兼具难度与美感的舞台作品

15年前,由导演赵明创作、吴正丹、魏葆华演绎的杂技剧《天鹅湖》来到上海,这部作品在上海大剧院第一次连演22场,成为“东方天鹅”展翅起飞的起点,也让世界见证了中国杂技艺术与高雅芭蕾结合的独特魅力。

导演赵明和两位主演都认为,上海是“肩上芭蕾的福地和幸运之地”,也因此,杂技舞剧《化·蝶》选择上海作为全球首演的第一站。

《化·蝶》剧照

从“天鹅湖”到“化蝶”,吴正丹、魏葆华夫妇走过了15年历程。2003年,他们与导演赵明将杂技短节目《化蝶》搬上央视春晚舞台,也由此埋下了杂技舞剧《化·蝶》的种子。”

然而,从一个6分钟的片段到一个完整的故事,把单纯展示技巧的杂技艺术变成有故事化、情节化的舞台作品,其中的艰辛不言而喻。

按照总导演赵明的话说,此番《化·蝶》要在经典中改编经典,富有创造性、独到性、视角性,难度非常之大。

《化·蝶》剧照

杂技舞剧的主旨最后落点寄托在“生”的哲学表达上。赵明表示,《化·蝶》要做的并非只是简单讲述“梁祝”这个家喻户晓的中国故事,而是着眼于蝶的蜕变,借这一“生”的历程来颂扬生命不息的永恒力量,赋予了杂技剧更具浪漫想象力的空间和更为深刻的内涵。

杂技艺术如何与真正的戏剧艺术、舞蹈艺术相融合,成为《化·蝶》创排的过程中的另一个难题。尤其杂技演员如何将技术融合进剧情内,是很大的挑战。

吴正丹、魏葆华如今都已是杂技演员中的“高龄”,两人笑称“合起来超过九十岁”,但因为“化蝶梦”未了,所以一如既往保持着严格自律的身体管理和训练。在首演中,两人将舞蹈技巧和叙事表演融入在杂技中,赋予了杂技更多的美和戏剧意义,感动了很多在场观众。

作为一部杂技舞剧,除“肩上芭蕾”,《化·蝶》还有32项兼具难度与美感的杂技表演,每一幕都有让人惊心动魄却又唯美抒情的表演,演出不再是单纯的炫技,而成为综合性表演艺术。

多媒体科技助力当代审美表达

作为一部致敬中国传统审美又具有当代审美的舞台作品,《化·蝶》融杂技、舞蹈、戏剧、影像于一体,在视听效果上有独特追求。

剧中服装将中国刺绣元素提取出来,再加入一些现代西方芭蕾元素。服装设计考虑到每个技术、发力、运动方式完全不一样,结合每个技术演员的动作属性,贴合于剧情的表达、人物的定位,并与地幕设计、舞美装置浑然一体,使服饰为舞蹈服务,将舞者的美与中国传统服饰风格更好地传达。

《化·蝶》剧照

1959年首演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和祝英台》也成为剧中音乐的重要元素,演绎至关键动情处,这部经典作品和演员表演相得益彰。剧中其他剧情段落的音乐则由团队青年音乐家、作曲家结合情境创造性编排。

此外,多媒体科技也成为该剧的重要组成。“化蝶”一幕将中国传统文化与高科技跨界融合,配合演员们让人惊叹的表演,以美轮美奂的视觉效果达到了全剧的最高潮。

据悉,《化·蝶》在11月13日结束上海首轮演出后就将开启巡演之路,并将于明年1月再度回到上海,在上海大剧院开启新一轮演出活动。据全球巡演总代理上海对外文化交流有限公司透露,海外巡演的各项准备工作也在逐步推进,待全球疫情好转之日,这独具特色、惊艳绝伦的“蝶”,也将从上海启程 “飞”向世界舞台。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