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绝望时的诺亚方舟,谢谢你,上海!
“在一辆颠簸的马车上,坐着一位姑娘,她的眼中饱含忧伤……夜色中等待启航,拥抱远东的曙光,诺亚方舟的船长,站在江边召唤。”昨晚,贝拉“幸存者之歌”音乐会在上海音乐厅举办。出生于上海的加拿大籍作家贝拉,携手来自中国、美国、俄罗斯及以色列的音乐艺术家,用文学与音乐诠释人类命运与共,患难与共的人道主义精神。
音乐会最后,当这首由贝拉填词、根据犹太民谣改编的《幸存者之歌》被唱响,将观众重新带回了那个战火纷飞却又患难中见真情的时代;当巨大的LED屏上打出“谢谢,上海!我爱你,上海!”的字样时,掌声响彻整个音乐厅。
有七旬高龄的老伯起立鼓掌,他说自己是看了贝拉这本同名小说后特地来“打卡”的,身为一个老上海,他知晓这段过往却又遗憾还有太多人不了解,他说:“犹太人在上海的那段历史,应该被更多人晓得。”
图说:贝拉在演唱《幸存者之歌》 新民晚报记者 王凯 摄(下同)
唱出心中的歌
“如果我是最后一位幸存者;我会以微弱的声音、仅存的力量,唱出心中的歌。”这段文字截取自《当命运以苦难亲吻我》的诗篇,选自贝拉长篇小说《幸存者之歌》,它道出了贝拉坚持不懈追寻“犹太人在上海”那段历史的初衷。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近三万名犹太难民为逃离纳粹的迫害与屠杀,来到上海。尽管他们来自遥远的国度,说着陌生的语言,但善良、热情的上海人秉承着这座城市海纳百川、包容兼并的精神,给予他们最大的善意、友爱和帮助。这份情谊,这段佳话,至今流传于世界,闪烁着人道主义的巨大光芒。
之所以坚持创作“犹太人在上海”系列,又跨界打造《幸存者之歌》音乐会,贝拉说:“旅居海外的那段时光,无论走到世界哪个角落,都有犹太朋友对我反复提起那段历史。”想到自己的故乡上海,曾以如此博大的胸怀和温暖的双臂拥抱了数万犹太难民,让她骄傲、自豪,也油然而生一种使命感——要用文字、用音乐记录下这些动人故事。
这场音乐会,围绕作家贝拉的长篇小说《幸存者之歌》展开,它以好莱坞传奇制片人迈克·麦德沃的父母于二战期间在上海的真实生活为蓝本而创作。为还原历史的真相和迈克父母经历的艰难岁月,贝拉从上海电信档案中找到了迈克的父亲大卫在美商上海电话公司的大量史料,还多次去洛杉矶采访迈克以及他的母亲朵拉。从老人对遥远岁月的回忆和时而迸发的激情目光里,感受到了犹太人对上海的感谢和眷恋。
图说:陈燕华在朗诵《幸存者之歌》片段
盼回梦中故乡
贝拉至今记得,第一次被迈克引荐给他的母亲朵拉时,老人亲切地拉着她的手,如同看到了故乡的亲人,她用一口地道的上海话问好:“侬好呀,贝拉!一直听迈克提到侬,终于见面了。”贝拉也在音乐会上忆起最后一次探访朵拉时的情景:“她拉着我的手久久不肯放开,如同孩子般恳求我带她一同回上海。她对儿子迈克说:‘让我回上海,我自己买机票。’又回头看着我,吵嚷着说要躲进我的行李箱,让我带她一起回上海。她说她做梦都想回到那里,回到梦中的故乡,因为她的青春、爱情和梦想都曾在那里绽放。”
让贝拉遗憾的是,《幸存者之歌》出版时,朵拉已悄然离世,她带着书和花束在迈克的指引下去到朵拉和丈夫大卫的墓地,她能做的,唯有将朵拉墓边的小草连同泥土,一同带回上海:“我想,现在或许你们已经化成了蝴蝶,回到了梦中的故乡。”
图说:童自荣在朗诵《当命运以苦难亲吻我》
据悉,昨晚音乐会上所有曲目均来源于世界名曲和犹太名谣。贝拉说:“文学与音乐紧密相通,唯有爱能跨越国籍与种族的界限。我愿意用语言、用文字、用音乐去记录这段伟大的历史,谱写这包容、友爱的篇章。当前,新冠疫情的阴霾并未散尽,全世界依旧笼罩在疫情的愁云中,希望艺术投射出的坚韧、温暖、希望的光芒,能给予我们信心和力量。”
昨晚,很多观众耳熟能详却又久违于舞台的重量级嘉宾也纷纷到场助阵。他们分别是:配音艺术家童自荣、刘家祯,“燕子姐姐”陈燕华,女高音歌唱家陈小群,以及以色列钢琴家索尔卡、俄罗斯舞蹈家尤金、阿耐斯泰西亚夫妇、美国教授蒂姆·凯利等。他们用弦乐、钢琴、演唱、舞蹈和朗诵的方式共同歌唱人间大爱。(新民晚报记者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