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1991年,杜月笙儿子回国探亲,为何给上海博物馆送去数百枚金币?

2021-11-14

1951年,在全家迁居香港后不久,这位曾经在上海滩搅动风云的青帮大佬——杜月笙身体每况愈下,临终前他的所有财产不过11万美元,在此之前他还曾亲手销毁了所有存放在银行的借据,据说那是一笔多达上亿的巨款。

“我不希望我死后,你们到处要债。我是没有希望了,可你们大家有希望,中国还有希望。”这是杜月笙回光返照之际留给儿女们的最后一句话。 在黑道上混了一辈子的他在病重时,却多次告诫儿女不要沾染任何黑道上的事情。

杜月笙

40年后,他最小的儿子杜维善就用实际行动履行了父亲临终前的嘱托,回国探亲的他,给上海博物馆捐赠了上百枚金银币,由此,上海博物馆一跃创下了中国收藏古金币数量第一的纪录。

今天就来为大家讲述这价值18亿的古币捐赠背后的故事,一起认识这位杜月笙之子——杜维善其人。

1991年回国探亲 捐出自己半生收藏

1991年,在国外定居多年的杜维善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激动之余,他没有忘记自己此次回国探亲之行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回来了,我要来收房租了。”杜维善站在上海博物馆的门前和馆长马承源打趣道。而他们面前的这座上海博物馆老馆的馆舍,在解放前其实就是杜月笙名下的物业。

马承源作为博物馆的馆长,自然对杜维善喜爱收藏文物早有耳闻,他笑着把杜维善引入展馆,一行人时不时站在玻璃橱窗评点文物,通谈古今,气氛十分融洽。

说着说着他们就走到了古代金银币的展厅,不过这个地方的藏品相比其他却显得十分单一,因为在展厅的正中间只有一枚孤零零的古波斯萨珊金币,而且边角在岁月的侵蚀下,有很多细碎的裂痕。

不过说到这枚残缺不全的金币时,馆长却反而高兴起来,他兴致勃勃告诉杜维善:“杜先生可不要小看这枚金币,目前文物界对古丝绸之路金银币的研究还很少,更不要说有这么一枚真品了。上海就这么一枚,还是我们跟新疆博物馆多次申请才得来的。”

金币

馆长一边给杜维善介绍着这枚金币有多么的来之不易,一边观察着杜维善的反应。毕竟对于一个收藏家来说,这种稀世珍宝应该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不过杜维善的反应却不大,他只是微微地躬着身子,细细地看着玻璃柜中的金币,半晌都没再说话。

良久,馆长看到杜维善直起身子准备往前走,正打算开口询问他是不是对古币不感兴趣,谁知接下来杜维善的一句话却让他差点惊掉下巴:“回头我送一些古金银币过来,我收藏的有几百枚。”

要知道,作为文物的古币不仅价值连城,更重要的是如果没有门路和渠道,找到一枚珍品都是难上加难,而杜维善却说他有几百枚,还都要无偿捐赠出来,这实在是令人惊诧。

在博物馆参观的一行人里,除了杜维善本人,其他人几乎都是面面相觑,被这句话惊得合不拢嘴。然而这句话所带来的的冲击却远远比不上看到金币本身时候的震撼。

1991年12月26日,上海博物馆迎来了一批无价之宝——367枚古波斯王朝和丝绸之路西域各国的金银货币。最难得的是,这每一枚古币的盒子上都附有杜维善手写的中英文说明,而在当时的中国,还没有一个人能够作出如此研究和注释。

而上海博物馆随即开辟出一间专馆陈列,自此上海博物馆的古币收藏超过全国丝绸之路金银币的数量之和,创下了中国第一的辉煌纪录,成为了上海在文物界的一个招牌门面,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古币爱好者前来观赏。

举家迁居香港 杜维善开辟人生新道路

或许有很多人把杜维善的收藏品和他的父亲杜月笙留下的财产联系在一起。而当年杜月笙临终之前,销毁了所有借据之后,留给所有妻妾子女的遗产不过11万美元。

杜维善

11万美元,乍一听起来是有很多。可是杜月笙一生之内就娶了5房太太,一共育有10个子女。他安排每个太太领走1万美金,每个儿子也拿1万,没出嫁的女儿一人6000美金,嫁人的女儿则拿4000美金。

所以杜维善后来的一切收藏实际上都跟父亲杜月笙没什么关系。

尤其是在杜月笙病故后,四太太姚玉兰就带着儿子女儿迁居香港了,一是害怕当年和杜月笙有梁子的人前来寻仇,二是台湾还有蒋介石呆着,凭老蒋的性子,想来也不会有什么好果子给他们吃。

到了香港之后,昔日的上海旧豪门,变成了吃穿交际都要借债的“没落贵族”,不过当时好在四太太姚玉兰曾是个京剧演员,为了供养儿子女儿上学接受教育,她有时候会在剧场连轴转,有时候会拿到一笔不菲的酬金。

即使是杜月笙最小的儿子,杜维善也不是一个只知道饭来张口的阔少,在香港接受了中等教育之后,他就决心前往澳大利亚学习地质学,不过这念书期间的学费和生活费该怎么办呢?

杜维善并没有跟母亲张口,他在澳洲的时候跑到矿场里当小工,经常跟着工人们一起钻井下矿,凭借着省吃俭用,他独自一人支撑起了所有在大学期间的花费。即使放到如今,恐怕也很少有大学生能像杜维善一样自食其力。杜维善的魄力,其实在那时就可见一斑了。

在结束大学学习后,杜维善很快就凭借着优异的成绩进入了一个地质公司,不过工薪阶层的他渐渐地就开始意识到了没有资金储备的难处,所有的工资用来维持生活之后几乎就没有结余了,一旦遇上什么急事,在异国他乡的他连筹上一笔钱都显得分外艰难。

杜维善

慢慢地,杜维善开始自己做一些石油生意,不过却没什么大起色。

没人能想象到,杜维善的第一桶金居然是靠牛肉赚来的。

在澳洲生活了数年的他发现这里的牛肉不仅肉质很好,而且因为产量大,价格也十分低廉,他就开始尝试把大批澳洲牛肉运往台湾售卖,没想到第一批货就被抢购一空。几个月下来,杜维善就收集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他很快就拿这笔钱购置了其他产业,几年之后,杜维善的名下不仅有了房产,还有了澳大利亚的一座矿山。而他的收藏之路,也正是在发迹之后才慢慢有了起色。

值得一说的是,杜维善的妻子就是他在澳大利亚大学期间的同学,杜夫人谭端言出身于收藏世家,她的父亲就是民国时期很有名的收藏家。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谭端言自然耳濡目染了不少,所以在杜维善后来的收藏道路中,夫人谭端言就是他背后最重要的支持者。

不过收藏也不全是一个快乐的事情,杜维善在早期时,有次为了拿到两枚古币还抵押了在台湾的两处房产,谭端言在得知后也是与丈夫冷战了许久。不过在1991年杜维善决定无偿捐赠367枚金银币时,妻子谭端言却是大力支持。

后来杜维善与夫人谭端言一起接受了上海市政府颁发的“白玉兰奖”,对杜维善先生的收藏和妻子而言,这是幸福的事。

七次捐赠得“顾问”头衔 上博收藏绕不开他

说到杜维善在1991年向上海博物馆捐赠的367枚古币,我们就不得不提到杜维善本人在收藏方面的成就。

仅仅是他本人捐出的这一部分古币,就包含了古波斯王朝的二十多个国家,而且杜维善本人不仅注重收藏,更花了大力气来研究古币背后的历史渊源。

据一位已故的钱币研究学家说:“任何一位钱币爱好者,当他说他对某某钱币有多么多么了解,实际上就是他对某某钱币不了解的开始,而你了解一种钱币就一定会发表你的观点,从而做更深入的研究。”

而这,就是杜维善本人收藏、研究古金银币的理念。

失去了收藏家本人的理解和热爱,那些藏品只是如同存放在仓库的货品一般。只有在收藏的同时重视研究,才可能在短时间里形成蔚为大观的收藏数量。

继1991年首次捐赠后,杜维善夫妇两人就移居加拿大了。不过为了使上海博物馆的收藏更上一层楼,杜维善再次决定拿自己的藏品作出捐赠。他还专门自己写了一本《丝绸之路古国钱币》。这不仅是在国内出版的第一部专著,更是中国有关古国钱币研究文化的第一部著作。

为了收集更多的古币,杜维善不仅跑遍了各个国家的个人私藏馆,就连文玩市场他也常常去碰运气。在第三次和第四次的捐赠中,古金银币远远比第一次捐赠的更系统,就连数量也是第一次的三、四倍,其中不乏稀世珍品。

当时上海博物馆专门向杜维善致谢时,他却只说:“钱币多了,将来可以弥补第一次收藏中的空白。”

直到2012年,无论书册文献,还是金银铜币,杜维善几乎把自己毕生的收藏全都捐给了上海博物馆。在这之后,上海博物馆几乎已经形成了一个极为完善的古钱币收藏体系。

据不完全统计,这七次捐赠里,所有的钱币竟然多达2128枚,不止是古波斯王朝,更有秦代半两钱、五铢钱、金银块等顶级文物,包括古代贵霜王朝、阿拉伯—萨珊王朝、白衣大食和黑衣大食的金、银、铜币。这些所有的藏品的价值保守估计也几乎在18亿以上。

杜维善

到这里,杜维善的捐赠已不再是个人层面了,他几乎已经让古币研究的路延伸到了世界,填补了文物界对古币研究的空白。

为了祖国收藏事业的发展,杜维善还亲自挑起了培养研究人才的大梁,他被上海博物馆聘为专业顾问,而上海博物馆更是为杜维善专门准备了一间办公室。

纵观古今,厉害有名的收藏家不少,可是和杜维善一样能留下名字的却并不多。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要把自己的毕生收藏捐出去,留下来当作财产一代代传承下去升值不好吗?可是杜维善却跳脱了这个世人固有的想法,我想或许其中就有他父亲杜月笙临终留下的那句话——“你们大家有希望,中国还有希望。”

温哥华时间2020年3月7日11时16分,杜维善——这位著名的收藏家和古钱币研究专家因病去世,享年88岁。但他的毕生心血、毕生收藏,却永远留在了祖国的土地上以供后辈怀念、瞻仰。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