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地风情】“李四郎金”:七百年的金器窖藏之谜(下)
在商业流通中,因为金牌特别标明了黄金的成色和含量, 为买卖双方提供了可信的标准,有利于公平交易。金牌是信得过的货币,承担着高额货币支付的功能。从国内出土的金牌、金铤中,涉及金银铺号竟多达10余家, 反映了两宋时期金牌、金铤已广泛铸造,并在一定的流通领域内使用。
出门税是两宋时期的一种商税。宋代商税分“过税”与“住税”两大类。
“李四郎八六出门金” 铭文, 反映了南宋金牌用于纳税的历史事实。这枚金牌极其少见,因是“出门金”,金牌的成色不是足赤,而是“八六”成色。出门做生意,行商要交纳“出门税”,两宋时期商税征收的一种重要方法就是在各城门口设置税卡向行商“逐门收税”。《宋史· 食货志》:“行者买卖, 谓之过税, 每千钱算二十, 居者市鬻谓之住税, 每千钱算三十, 大约如此。”就是说,行商要交“过税”,店商要交“住税”。保和公社出土的“李四郎八六出门金”金牌,是宋代经济税制的重要实证,对研究宋代经济具有较高的价值。
▲宋代金牌展览柜
以成都为中心的巴蜀地区,在宋代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货币区,被称为“铁钱区”,即流通的货币主要是铁钱。然而,铁钱笨重,宋人李攸在《宋朝事实》卷十五《财用》中写道:“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折大钱一贯,重十二斤。街市买卖,至三五贯文,即难以携持。”
买卖双方若是进行大额交易,货币需求量大,铁钱就相当不方便了,成都人为此发明了纸币“交子”,顺应了市场流通的需求。金牌作为市场流通的高额货币,虽然没有纸币“交子”在市面上广泛应用,但是由于它的价值贵重,拥有者仅为巨贾富商,显而易见只能在一定的小范围内流通使用。保和乡斑竹村出土的这批北宋时期的金牌、金铤,足以说明金牌在成都地区市场流通的情况而载入宋代货币史中。
金牌是研究我国古代贵金属货币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而宋代金牌又是贵金属货币体系中较为少见的品种之一,由于传世的寡见和出土的稀少,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和缺乏了解,宋代金币的形成有币、锭、饼、牌、笏、瓜子金等等,其中以“牌”最为少见。
随着唐代货币系列化完成的继续和两宋贸易的扩大发展,金币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于是,逐渐在市场上广为流通了。而宋代金牌避免了以上的诸多不便,打制成一定规格,一定重量的小块,打印上代表自己店铺商号的文字,打印上其重量及含金量,用自己的信誉保证它的成色和重量准确无误。又采用统一标准,在各地市场上流通,一时间,各地商号纷纷仿效。
宋金牌使用情况除了上述主要广泛用于商业支付外,还有一个作用即交纳赋税。值得重视的是宋代金牌中的“出门金”,我国出土宋代银锭上发现铭文为“出门税”的,已屡见不鲜,“出门金”却极其罕见。从目前考古出土文物来看,仅见成都保和斑竹、江苏常州茅山、安徽合肥出土的金牌上有“出门税”字样,所以尤为珍贵。
▲成都博物馆关于钱币与交子的介绍
保和斑竹出土的金牌、金铤,从金融货币这个角度揭开了两宋时期成都地区经济繁荣的史实,高额金牌货币在成都地区出现,进一步印证了“宋代是四川历史上经济高度发展的黄金时代”“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四川盆地……是当时一个重要的经济财政区域。” (贾大泉:《宋代四川经济论述》)
版权声明:本文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若已获授权,请注明“来源:成都方志”。
编辑:南波万
校对:汪 洋 李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