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非遗商经丨苗族蜡染00后传承人回归:新旧融合推动手工体验店

2021-11-17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边万莉 实习生林宜炜 贵阳报道在贵州黔东南州的大山深处,苗族流传着一首关于蜡染神话的古歌。

歌中说:女神娃爽为了制作撑天伞请蜂神在白布上涂蜡跳舞,然后请蓝靛神将布染成蓝底白花的蜡染布。最终,娃爽女神用蜡染布制成了撑天伞,并将这蜡染技艺传给了阿仰和阿卜两位苗族姑娘。

与世隔绝的艰苦环境中,苗族人与蜡染中的蓝色众神、山川生灵沟通共舞,在美和诗意里繁衍生活了上千年。然而时过境迁,蜡染遭逢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

如何传承蜡染这项国家级非遗文化,使其在创新中焕发新的生命力?00后的非遗蜡染传承人王欣颖选择了在商业化中传承与创新,这也是大多数“非遗”的命运选择。变技艺为商机,联动线上销售与线下就业、旅游,在传承非遗蜡染的过程中,实现脱贫增收,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的融合,苗族蜡染浴火重生的故事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我觉得蜡染已经获得了新生,从快要被人们遗忘的边缘到列入国家非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蜡染文化。”王欣颖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千年蜡染传承之困

蜡染,古称“蜡缬”,苗语称“务图”,意为“蜡染服”,是贵州省丹寨县、安顺县、织金县苗族世代传承的传统手工艺。丹寨蜡染甚至被称为“东方第一染”。

据了解,蜡染的制作流程首先是用特制蜡刀蘸取蜡液,在白布上绘制蝴蝶纹、鱼鸟纹等图案,然后浸入靛蓝染缸,用水煮脱蜡即现花纹。脱蜡时蜡迹破裂,染液渗入,使蜡染呈现似瓷釉般“冰裂开片”的纹理效果,造就了蜡染独一无二、清新素净的美感。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体验蜡染技艺制作的作品

按照民族习俗,苗族的所有女性都要自幼学习蜡染,栽靛植棉、纺纱织布、画蜡挑秀、浸染剪裁,代代相传。通过把各种动植物形象进行艺术夸张、变形与融合,苗族女性以天马行空的瑰丽想象,创造了一个奇妙、和谐的生命神话世界。

时过境迁,蜡染遭逢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随着科技发展,纺织品种类愈加丰富,蜡染作为苗族主流纺织品的地位开始动摇。山外的繁华世界让一颗颗年轻的心飘向远方,自用而难以销售的蜡染技艺地位骤降。

王欣颖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以前,蜡染一般是用来做方巾和衣服。因为需要全程手工制作,成本较高,所以制成衣服售卖的价格相对较高。相比于市场上工厂化的服饰,蜡染服饰从价格上来说就没有竞争力。耗时耗力,却收入甚微,蜡染很难打开市场。”

实际上,无论是替代品危机,还是后继无人的窘境,归根结底是蜡染制品没有适应现代化所致。如果能够将蜡染制品改造升级,打开蜡染市场,提升其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这场危局或可迎刃而解。2006年,凭借精绝的技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蜡染被列入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苗族蜡染的千年传承迎来转机。

“出走”的传承人回归之后

2017年,00后丹寨姑娘王欣颖从浙江返乡,入驻家乡的万达小镇,两年后,她被评为蜡染非遗传承人,见证了苗族蜡染的商业化新生。

从蜡染体验店起步,王欣颖在老师杨而报浪的帮助下开始艰辛创业,但是体验店的销售业绩起初并不理想。“开始的时候,因为产品太过于传统,很多都销售不出去,也有很多游客不理解为什么蜡染这么贵。”王欣颖在回忆体验店前期经营状况时说道。

记者了解到,传统的蜡染制品以苗族自用为主,多为女性服饰、床单、被面、包袱布、包头巾等生活用品,在现代社会的适用性不强,且因其独特的纯手工工艺而售价高昂,不了解蜡染艺术价值的游客自然不愿买帐。

随着游客越来越多,顾客愈发多样化的产品需求让王欣颖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她开始尝试突破传统蜡染制品的局限,开发了桌布、抱枕、手提包等一系列契合现代人生活习惯的周边产品,从生产端纠偏产品需求和供给的错位。

此外,多元化的产品策略,也有利于蜡染打开中低端市场。据唯品会公益联合艾瑞咨询、广东省振兴传统工艺工作站、文木文化遗产技术服务中心共同发布的《2019年非遗新经济消费报告》,对唯品会唯梦工坊非遗产品的调研发现,300元以下的亲民化产品定价最受欢迎。而除服饰和大幅装饰画外,其他小件蜡染物品价格都相对低廉,也更容易实现薄利多销。

图片来源:非遗新经济消费报告

蜡染品销售的另一大难点在于商品价值的传达。兼具艺术性和实用性的蜡染制品,如果价格远超顾客心理预期,销售依旧难以达成。对蜡染来说,高成本的制作难以促使价格一再下调。

要打破买卖僵局,更好的选择或许是让消费者重新认识蜡染。

如何让顾客重新认识蜡染呢?王欣颖借助体验店做到了。

王欣颖不仅自己在体验馆展示蜡染的制作过程,还为游客提供专门的蜡染体验服务。通过亲身参与蜡染制作,游客在点蜡、浸染、脱蜡的细节中,更深切地体会到蜡染凝结的劳动价值和审美意趣。因为懂得,所以退步,游客的心理价位逐渐上升,能接受蜡染定价的人也越来越多。

记者打开淘宝购物页面,搜索“苗族蜡染”,展示的相关商品有上千件,产品种类覆盖装饰画、香囊、玩偶、杯垫、桌布、抱枕、服饰和包袋等。其中,最贵商品的卖价超过5000元人民币,但即便是3000多元的装饰画也有成交量。可见,坚守蜡染的价值能换来消费者的尊重。

经过一年多的探索,体验店的生意有了明显的起色,据王欣颖所述,她在旅游旺季大概能够实现2~3万的营业收入。随着销量提升,接踵而来的是生产问题。2019年,为了保证体验店的产品供应,同时响应国家扶贫政策,王欣颖和杨老师把目光转向蜡染工坊,带领村里的妇女就业致富,实现“指尖技艺”到“指尖经济”的转化。

蜡染的特殊技法只能采用纯手工制作,工坊招募了20多名精通蜡染的女性。如今,“30岁以下的苗族女子大多都不会蜡染这门手艺了”,因此进入工坊工作的多为40~70岁的中老年人。从自给自足到务工挣钱,工坊赋予这群半辈子止步于家庭的妇女第二次新生。经过培训,她们跳出了以往蜡染制作的题材限制,在保留民族风格底色的基础之上,以市场为导向,不断研发新图样,从单一的民族图腾拓展到丰富多元的文创设计。

蜡染工坊制造的标准化产品通过体验店集中销售,体验店的游客订单则为工坊导流,拉动生产。至此,“销售—生产”的前后台产业链形成。旅游业与制造业联动产生了更大的经济效益,王欣颖一家也由曾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宣告脱贫,成为了当地有名的“蜡染之家”。

探索无限可能,蜡染+X=?

真正的艺术是超越国界的语言。苗族蜡染“走出去”第一人王阿勇的作品一度在美国引起轰动,多幅作品被美国白宫收藏,蜡染具有穿越民族和时空的魅力。艺术又是共通的,只待碰撞和交汇。例如,哈尔滨人成昊设计的蜡染时装曾经登上过北京国际时装周、伦敦时装周等国内外十几个时尚秀场,传统技艺与时尚先锋浑然一体。

珠玉在前,蜡染非遗传承人王欣颖与国潮服装设计师张突然在上海时装周的碰面,又是一次传统技艺与现代艺术的碰撞。“可以把蜡染融入到时尚圈的衣服里。”两人不谋而合。

事实上,“蜡染+时装”不失为蜡染扩大知名度、提升影响力、贴近年轻消费群体的有效途径。

艾瑞咨询和唯品会联合发布的全国首份非遗新经济消费报告(2019)显示,近五成消费者开始主动搜索和了解非遗产品,生产端和消费端都呈现年轻化趋势。让蜡染走进时装周,引爆潮流圈,进入更多年轻消费者的视野,能更好达成蜡染从艺术到商品的变现。

为了让蜡染服饰落地生根,王欣颖还在用料和染色上极尽巧思。记者在体验店发现蜡染服饰时发现,衣服布料是比较粗糙的棉麻,舒适度并不是很好。随后在采访中向王欣颖提到了布料改进的问题。王欣颖回答说,现在她们已经可以用纯棉的布进行蜡染了,改进后的布料,可以进一步提升衣服的舒适度和亲肤感,让年轻人更愿意穿在身上。例如曾经火爆一时的蜡染男士卫衣,穿着舒适时尚,国外部分潮牌可以卖到300多美元。

除了布料,为了迎合年轻顾客,工坊也在蜡染用色上极尽视觉变化之美。“可以把衣服染成浅蓝色或者做成渐变的效果。”王欣颖说,虽然以天然蓝靛草为染料的蜡染无法改变蓝调的基色,但可以通过变化蓝的深浅,制造多种蓝的渐变组合,丰富服装的视觉效果,让蜡染服饰更具潮流范,符合年轻化的审美。

新冠疫情期间,备受瞩目的直播带货真正迎来了一次大爆发。站在直播带货的风口,王欣颖的蜡染工坊顺势进行了几场淘宝公益直播。从类似的直播情况来看,效果应该相当可观。据新华社报道贵州织金县苗族蜡染刺绣“直播+非遗”模式的营销数据:“直播后不到一个月时间,仅在蜡染刺绣方面,咨询产品工艺、价格、质量等方面1500余次,意向签订600余件订单,网上成功签订订单10余万元,总销售额同比增加了2倍。”

“蜡染+直播”营销带货爆发力实足,但“蜡染+电商”却是拓宽销售渠道,平滑季度销量更为稳定的选择。在今年试水淘宝公益直播后,王欣颖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自己的“网店计划”也在布局,预计未来会在客流量最大的淘宝开一家网店。直播电商时代,我们可以合理期待这套“直播+电商+蜡染”的组合拳在将来迸发的威力。

“变则通,通则存,存则强”,商业化是为了更好的让蜡染活下来,或许还有其他方法可以让蜡染活,但拥抱市场无疑是最佳的捷径,这也是大多数“非遗”的选择。在泥沙俱下的创新浪潮中,不失本质,保持蜡染的民族特色才是“变”中“不变”的根基。王欣颖在接受采访时说,自己的心愿是建一所蜡染博物馆,把蜡染技艺传承下去。

传与承,传者明义授义,承者方能守义扬义,这是苗族蜡染在商业化中浴火重生的终极奥义。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