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元节古诗五首
下元节的演变:从唐玄宗的好道宋太宗的心虚,到名士眼中的明月
农历的十月十五,又一个初冬的阳和月圆之日,自唐代开始,就官方称作下元节。
唐朝以道教立国,将道教的三元并入传统的日历,
从道教上来讲,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且众生皆是天地水三官之所统摄,下元即掌管天地水三个神仙的水官水官的生日,这天它降下人间,为人们排忧解难。水官记载人的生死和功过,责役考对,年月日限,无有差错。
那么这天,唐朝的人们肯定是要谨慎的,因为太关于自己了。而且朝廷此日也是规定禁止屠杀,所以虔诚大过了狂欢,通常此时会延缓死刑犯的死刑日期,以布德政。
所以比起上元节正月十五的元宵热闹,中元节祭祀亡魂那种慈悲浪漫,下元节则谨慎肃穆得多,一方面祭祀先祖,二方面躬身省过,农民勤劳秋收冬藏,妇女谨慎持家。所以这个节日在民间不算热闹。
因为记载唐朝重要节假日的唐六典,上元节中元节是放假的,连农历十月一日都放假,就是没有下元节放假的规定。
至少在民间,它是个节日,但是不小不大。所以唐诗中很少有下元节热闹的描述。
可是对于皇帝,尤其是唐玄宗来讲,这个日子就不一样了。中年以后的唐玄宗笃信道教,将自己当作天神的化身,这个节日对他来讲很重要。
而且下元节没有看到他一贯率领臣子一起去道观或者宴会的记录。但是曾经是唐宪宗近侍的韦应物却有两首诗,记录了唐玄宗这天在哪里。
“苍山何郁盘,飞阁凌上清。
先帝昔好道,下元朝百灵。
事往世如寄,感深迹所经。
申章报兰藻,一望双涕零。”唐朝 韦应物酬《郑户曹骊山感怀》节录
骊山何其苍翠,道路回旋,那山顶的建筑高高凌空。
唐玄宗昔年崇尚道教,在下元这天,去道观朝拜神仙。
这些事情都过去了,经过安史之乱,这些繁荣都不可见,现在骊山萧条了,我看见眼泪都落下来。
“君不见开元至化垂衣裳,厌坐明堂朝万方。
访道灵山降圣祖,沐浴华池集百祥。三清小鸟传仙语,
九华真人奉琼浆。下元昧爽漏恒秩,登山朝礼玄元室。
乃言圣祖奉丹经,以年为日亿万龄。
干戈一起文武乖,欢娱已极人事变。
圣皇弓剑坠幽泉,古木苍山闭宫殿。”唐朝 韦应物骊山行《节录》
作为 唐玄宗侍卫的韦应物扈从唐玄宗下元到骊山朝拜是他的职责,但是他也非常客观回忆了整个过程。唐玄宗开元年间就开始无为而治,厌倦朝政,醉心修道。在华清池沐浴,去骊山朝拜。九华真人准备好了琼浆玉液等着他。
下元节的清早,天刚亮,就开始登上最高的地方的楼阁。
说是老子李尔就是他的祖先,修习炼丹和经文,长生不老做了神仙。
但是安史之乱战争一来,这太平之像就荡然无存,唐玄宗的弓箭和他本人都落入黄泉,这里的宫殿再也没有开启。
这几乎算是一手资料,从唐玄宗近臣的眼中,看待唐玄宗的下元节,他自己的懈怠迷信骄奢导致了唐帝国的衰落。
在唐朝,下元节不算是民间大节,但是也得到很多爱慕道家坏境的人喜爱。此时初冬,天晴气爽,适合上山入林,感受一种特别的清灵之美。
李商隐有道教的背景,因为他曾经是道家子弟,对于下元节肯定不陌生,而他喜欢的人又恰恰是修仙的道姑。虽然他很知道道教的长生是虚妄,但是每个月圆,寄托了他对那个神仙爱人的深深牵挂。
十月十五,又一个月圆之夜,明月如水水如霜,何况此时正是霜渐深浓的早冬。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李商隐《霜月》
有人说是九月,有人说地十月十一月,但是青女是霜神,这首月亮诗和霜有关就出现三次,霜女,霜月,霜地。
这是典型早冬的月圆之夜,而李商隐对那位神仙爱人的寄托往往和道教神话相关联,更注重月圆。
所以这首诗说是下元节的月色更加符合。
那清修的神仙姐姐,在寂寞的道观里,相伴的霜女,就算是盛大的法会,照应天上神仙的分明慧眼,照见人间历历万事,也显得更加玲珑和寂寞吧。
那么到了宋朝,下元节为什么成为一个热闹的节日呢?
这是宋太宗的推动。
唐朝并没有下元节放假点灯的风俗,或者有点灯的风俗,祭祀亡魂,但并不普遍,因为大量的诗词古籍中没有记载。
但是到了宋太宗上位的第五年,忽然大张旗鼓过下元节。
“太平兴国二年七月中元节,御东角楼观灯,赐从官宴饮。五年十月下元节,依中元例,张灯三夜。”《宋史》卷一一三
“太宗太平兴国六年庚辰,诏自今下元节宜如上元,并赐休假三日,着于令。”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二
宋太宗赵光义,在登基的第二年七月半在东角楼看灯,这是祭祀亡魂 的七月半,七月半是民间大节,莲花灯,河灯放三天。
但是登基的第五年,他就要求下元节依照中元节,在宫廷点灯三天。这就有点匪夷所思。
第六年,又干脆下诏,命令下元节如同上元节正月十五一样,给予官员休假三天,这是有意带动这个节日的热闹,这是为什么呢?
一方面,宋朝本身在治理上虽然以儒道治世,但是在皇家却崇尚道教。
二方面,是赵光义的帝位实在是来得不正常。这在历史书上,对于他的上位,都基本持的是一种并非名正言顺的态度。赵光义上位之后,采取各种方式拉拢收买人心,其中这个将下元节节日化是针对全体官僚的福利。
三,他为什么选在下元节?又为什么下元节大张旗鼓张灯?
让我们看看他的上位历史。
58岁的宋太祖赵匡胤 在开宝 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忽然亡故,在他身边的就是弟弟赵光义,随即赵光义登基做了新皇帝。
按道理赵匡胤应该传位给儿子,此时赵匡胤只有50岁。如果是病重,他会有时间留下遗言遗诏,。
如果是忽然驾崩,按照传统顺位继承也会传给儿子,也轮不到赵光义。
那么赵光义何以马上登上皇帝位?
有人传言是毒杀,有人传言他控制了当时的局面。
而关于他上位不正的说法,其实当时就有。
农历的下元节,是祭祀亡魂,尤其是针对有过错的人加以宽恕的道教节日,宋太宗如果不是心虚,何以对这个离哥哥死亡忌日如此近的节日,如此上心呢?
在第五年的下元节就开始在宫廷内张灯三日,其实这也是一个演化过程,在每年的十月下元和哥哥忌日这段时间,他的居所,恐怕是最害怕黑暗吧。
而将这一节日扩大成全民的节日,要求像正月十五一样热闹,或者也是他一种内心的愿望吧。
何况哥哥之死是他上位的前提,隆重的人间的华彩才能抑制他的心虚。
实际上下元节永远赶不上上元节和中元节的热闹,但是既然是一个放假的节日,民间此时正好团圆于秋收冬藏之季,拜祭先祖保佑平安。而这么好的假期,更合适户外的旅游,因为初冬有着晚秋的明丽。
比如苏轼十月十五就再游赤壁,写下著名“天高月下,水落石出。”另外还有一首明丽的。
“中秋天气未应殊,不用红纱照座隅。
山下白云横匹素,水中明月卧浮图。
未成短棹还三峡,已约轻舟泛五湖。
为问登临好风景,明年还忆使君无。宋朝苏轼《十月十五日观月黄楼席上次韵》
这下元节的黄楼,天气和中秋节没什么区别啊,这样的夜晚,明月皎洁,根本不用灯笼照在室内。黄楼在江苏徐州,为苏轼所建立,原来在黄河南岸大堤上,是苏轼治理徐州水患留下的一座近水高楼。将洪涝地区改造成山水佳境,苏轼的功绩巨大,他本人也相当快意。
十月十五登楼,远山白云,水中明月,静谧浩荡,大有田园家乡的隐居之感。
而苏轼的家乡是在四川,所以这里治理得如同他的家园一样安逸,有成就的快乐感。
“离海月盈丈,寒光万里明。
众星敛欲尽,一镜独徐行。
重露滴松鬣,高风吹鹤声。
老来殊畏冷,不尽倚阑情。”宋朝陆游《十月十五夜对月》
早冬十月的圆月别有清冷和寒光,自信没有多大过错的陆游和苏轼才不怕鬼怕神,他们在清凉的冬夜里举头看月。
那寒光千里,皎洁如霜雪,真正是听风声鹤唳,享受清月美景。
在苏轼和陆游的心中,下元节没有宋太宗那么神神叨叨,这是一个初冬最美的月圆之夜,明月代表着无私,清凉,开阔,无畏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