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大江健三郎|给孩子讲《卡拉马佐夫兄弟》

2021-11-19

今年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诞辰200周年。《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与托尔斯泰齐名的俄罗斯十九世纪的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最后一部小说。卡拉马佐夫三兄弟的父亲被人杀害了,兄弟中的长兄德米特里受到怀疑,被逮捕判罪。他的同父异母弟弟中,伊凡是个对宗教有着深入思考的年轻人,像个学者。伊凡写的剧作《大法官》——构成小说的一部分——一般认为对于理解《卡拉马佐夫兄弟》具有重要的意义。今天,活字君与书友们分享大江健三郎写给孩子们的《卡拉马佐夫兄弟》。

写给孩子们的卡拉马佐夫

大江剑三郎 文

本文节选自“大江健三郎人生成长散文”系列

《致新人》,2021年3月第一版

1

我在一所中学讲演之后,收到了学生们写的听后感,其中一个女孩子这样写道:

“我决心要读一年前买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

我很想对这个孩子进行一些指导,但恐怕没有机会再去那个学校了,所以在这里写一写。我认为这部作品在世界文学中是非常优秀的小说之一。这部长篇对于成人来说也是很难啃的,因此,我专门琢磨过适合孩子们阅读的方法。

最初是为了指导一位前辈作家的女儿阅读此书。后来,我在柏林的日语补习学校,给学生指导过如何阅读《卡拉马佐夫兄弟》德语译本。应该从哪页读到哪页,中途需要重点理解时,应返回到哪页等,我把这些都一一记录在了卡片上。

这就相当于从茂密的小说之林中选出能让孩子——我考虑的对象是初中生到高中低年级——充分理解的某棵树一样。看起来不太容易,但就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来说,却是易如反掌。

我在那所中学,以学生的作文为题材给学生讲作文的写法、修改法,等等。我反复地讲了要特别注意准确使用标点符号,以及文章的换行问题。

收上来的作文中,有个男孩子写道:

“您结合作者的性格及其今后的生活方式,对文章的写作特点进行点评,请问是否有这个必要呢?”

我想先回答这个问题。写文章和说话有许多共同点。说话时准确地加入标点符号,就是说加入顿号和句号讲话的人,是能够勇敢而坦诚地面对说话对象的人。总是不结句,或者表达含混不清的人,不是说话之前没想好,就是有意糊弄对方。我认为这样的人不够诚实,没有面对人生的勇气。

我在那所中学还讲过,在写文章时要注意按不同的意思、不同的观点来划分段落,这是非常重要的。将这些段落一个个连接起来,展开自己的思考。如果不很好地归纳意义段落,就不清楚怎样和下面的论点相连接,对于读者尤其如此。该分段的地方没有分段,就会和下面的段落重叠,使思考陷于停顿,即头脑中的交通堵塞。因此,准确划分段落是第一重要的。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无一不是鸿篇巨制,而且每部小说都非常精确地按照内容进行分段。实际上,为方便孩子阅读,将《卡拉马佐夫兄弟》切割成中篇都没有问题。此外,我要强调的是,正是用这样的方式写成的小说里,蕴含着陀思妥耶夫斯基特有的小说细节的趣味性和贯穿整体的确切的表述。

2

亚历山大·亚历山大洛维奇·阿列克谢耶夫 绘

《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与托尔斯泰齐名的俄罗斯十九世纪的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最后一部小说。卡拉马佐夫三兄弟的父亲被人杀害了,兄弟中的长兄德米特里受到怀疑,被逮捕判罪。他的同父异母弟弟中,伊凡是个对宗教有着深入思考的年轻人,像个学者。伊凡写的剧作《大法官》——构成小说的一部分——一般认为对于理解《卡拉马佐夫兄弟》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家上大学时,通读过这部小说的话,会觉得这一部分很令人深思吧。

兄弟中最小的阿历克赛——用俄罗斯人最常用的爱称就是阿辽沙——在相当于日本初中升高中的年龄,退了学,进了修道院。父亲被杀,长兄被逮捕后,他离开修道院,回归了社会生活。我推荐给大家的是这个阿辽沙和镇子上中学生之间的友谊的故事。

大家打开这部长篇的最后部分,第四部第十章《男孩子们》,从开始看起。这卷里详细描写了一个叫作柯里亚·克拉索特金的中学生。前面他也出现过——必要的时候,我会提示回看的页码——陀思妥耶夫斯基写第四部的时候已考虑到这一点,即使没有看过或者忘记了前面的内容也不会受影响。

柯里亚和寡母一起生活。他在人们的眼中是个聪明勇敢、“天不怕地不怕”的孩子。他总是特立独行,在班上很受同学们尊敬。

不久前,柯里亚瞒着伙伴们养了一条名叫彼列兹汪的狗,还教会它不少技艺。一个冬日,他第一次让大伙儿见到了这条狗,这是因为他要带这条狗去看望得了重病、不久于人世的低年级同学伊留莎。

途中柯里亚他们等着和阿辽沙会合。阿辽沙和中学生们的关系很亲密,他一直劝说他们去看望伊留莎,但他和柯里亚说话还是第一次。

于是,虽说只有十三岁,但见多识广、富有个性的柯里亚和阿辽沙交谈起来。他们谈话的内容生动丰富,主要围绕着一条名叫茹奇卡的狗展开。先是阿辽沙见到柯里亚带来的这条狗,就询问起来,柯里亚露出神秘的微笑,说:“这不是那条失踪的茹奇卡。”接着,他说起了伊留莎以及大伙那么关心茹奇卡的原因。

柯里亚说话很有魅力。尽管出自一个孩子之口,却可以读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看法。作者在表现人的纯真美好的一面时,也没有忽略展现其肮脏丑陋的一面。特别有关孩子之间,友爱与反感是怎样错综复杂的精彩描写,可以使大家从中获得乐趣。

3

亚历山大·亚历山大洛维奇·阿列克谢耶夫 绘

谈话中提到的用人斯麦尔佳科夫,在这部小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这里我想要说明一下,伊留莎觉得自己受斯麦尔佳科夫的唆使,对狗进行了“残忍卑劣的伤害”,把茹奇卡杀死了,因此自己才得了再也治不好的病。

柯里亚为什么会带上一直瞒着伙伴们的彼列兹汪,去看望贫穷的伊留莎,就不言自明了。然后,柯里亚他们从医生那儿得知,伊留莎已经病得不行了——伊留莎自己也很清楚这一点——我想大家会从这些出场人物的形形色色的表现与悲欢之中受到强烈的感动。

下面转到我编写的《卡拉马佐夫兄弟》的后半部分。为了大家能看懂前面不太明白的地方,我想请大家返回去看一下前面的两个部分。

一个是第二部第四章的与处于病态感情之中的中学生们发生关联这一章。从第二自然段的“可是,阿辽沙不能总是这样思考下去了”开始看到这一章的最后。我引用的是原卓也先生的译文。

这里首先描写了阿辽沙看到这伙中学生和河对岸的一个少年——还能够去上学的健康的伊留莎——互相扔石子的情景,才和他们发生了关联。

接下来从第六章第三段到第七章结束,会出现第一次出场的人物和大家不习惯的、听着费劲的对话,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特有的写法,请大家忍耐着读下去。伊留莎的父亲,外号“丝瓜瓤子”,德米特里曾经欺辱过他,对这一暴力行为,伊留莎曾拼命抵抗过。这是和小说整体相关的人物关系,所以请大家现在将目光投向伊留莎和柔弱的父亲之间特殊的感情纽带上去。

下面看一看后半部最重要的部分。刚才看的第四章的结局,也可以说是整个小说的结尾,即“伊留莎的殡葬,石头旁的演说”这一章。这是描写生病的少年死了,阿辽沙和中学生们参加葬礼的场景。

开始的时候,父亲“丝瓜瓤子”说伊留莎希望葬在路旁的石头下面,这使大家很为难。最终,伊留莎下葬在教会的墓地后,阿辽沙和中学生们一起来到那块石头旁,发表了庄重的演说。这个演说是我迄今为止读过的许多小说中印象极为深刻的内容之一。

在这个生病的孩子死去前后,哥哥的判决也下来了,因此,阿辽沙要离开镇子了,这个演说也算是他的告别词吧。

《卡拉马佐夫兄弟》到此为止是前一部小说,其实应该加上描写十三年后发生的事件的另一部小说,才算完成。陀思妥耶夫斯基开始写作时有个整体的构思,但写出了现在的这部作品后不久就去世了,所以没能完成另一部小说。

这里请大家注意的是,阿辽沙与中学生们分别之前的演说,具有没有写成的后一部小说的前言的意义。在石头旁发表深切怀念死去少年演说的阿辽沙,十三年后成为了一个什么样的人?听演说的少年们后来怎么样了?作者之所以这样写,是为了极力促使读者去想象这一切的一切。

首先阿辽沙讲述了对死去的少年的爱,现在怀着怎样的心情为他下葬,并要大家不要忘记所有这些。

“人们对你们讲了许多教育你们的话,然而,或许只有从儿童时代保存下来的美好、神圣的回忆才是最好的教育。如果一个人能把许多这类回忆带到生活里去,他就会一辈子得救。即使只有一个美好的回忆留在我们的心底,或许在某个时候,它就能成为拯救我们的一个手段。我们以后也许会成为恶人,无力克制自己去做坏事:也许会嘲笑人们流眼泪,恶毒地嘲弄那些像柯里亚刚才喊出的‘我要为全人类受苦’的话。也许我们不会变成那样的人,但是,无论我们变得怎样坏,只要一想到我们曾经怎样安葬伊留莎,在他一生最后的几天里,我们怎样爱他,我们怎样一块儿亲密地在这块石头旁边谈话,那么,即使是我们中间最冷酷、最爱嘲笑别人的人,也不敢对于他在此时此刻曾经是那么善良这一点暗自加以嘲笑!不但如此,也许正是这个回忆,会阻止他做出最坏的坏事,使他改变主意,说:‘是的,那个时候,我是善良的、勇敢的、诚实的。’”

柯里亚和少年们从心里赞成阿辽沙说的话,他们齐声表示要将伊留莎的回忆永远留在心中,一辈子手拉着手走下去。小说在他们齐声表决心之中结束了,这决心就是:“卡拉马佐夫万岁!”

4

亚历山大·亚历山大洛维奇·阿列克谢耶夫 绘

我和阿辽沙及其他孩子的看法不一样,我不认为伊留莎和大家死后都会复活,并快乐地相见。

但是,我意识到自己在过去的漫长人生中,一直是把自己对伊留莎的回忆,以及对许多伊留莎的回忆留在心中的,今后还会永远和这回忆手拉着手走下去。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