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在文化广场跳舞是什么感觉?连跳5年的他们这次将即兴起舞

2021-11-19

2008年,陶冶、段妮、王好在北京创立了一家全职的现代舞团,这便是最初的陶身体剧场。成立十多年来,陶身体剧场陆续席卷了世界四十多个国家、百余个不同艺术节。作为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现代舞团之一,陶身体曾多次受邀登陆上汽·上海文化广场,11月19日-20日,陶身体将带着第11部数位作品《11》,再度回归文化广场主剧场的舞台。通过全新的视角,与观众一起探索身体的美好与生命的意义,留给大家无限的想象空间。

受东方思想启发,陶冶结合个人舞蹈风格,开发首创了圆运动体系,创作“数位系列”作品《重3》《2》《4》《5》《6》《7》《8》《9》《12》《10》《11》——这些编号有别于常识中的数字排列顺序,它们是为了展现数字形态与身体运动之间的微妙联系与相互投射而生发。

陶冶有意只用数字为作品命名,因为他认为鲜明的阐释反而会让观众产生先入为主的印象,从而在观演前就局限了作品的理解方向。所以他删除了许多可能引发观众做出反应的情感元素,使作品的生命力得到更多元性的发展及延续。

此次将登陆文化广场的《11》,是编舞陶冶的第11部数位作品,也是时长最长的一部,约为60分钟。以陶身体的运动方式,超过30分钟就是极大的挑战。而这一次,编舞陶冶将通过段落推进和即兴的引入,尝试突破这个极限。在这一作品中,舞者们被设定了一个既限制又开放的规则:下身限定,上身即兴。他们将在各自独立的路径里左右往返。下半身的走向、步伐,乃至胯骨转动的空间、膝盖朝向的方位,都经过严谨的编排;而上半身,从脊柱延展,到肩、肘、腕、头部,舞者可以根据每一个当下自己最真实的感受,随机舞动。

文化广场与陶身体剧场的缘分始于2016年。此前,“数位系列”作品《8》受上海国际艺术节委约,在上海戏剧学院演出,让文化广场的制作团队看到了陶身体的作品。而继作品《4》《5》首次登上文化广场的舞台后,“数位系列”基本保持着每年都在这片文化乐土呈现的频次发生。这种关联萌发于文化广场对艺术呈现的某种期盼——希望本土青年艺术家能持续在剧场内发声。这并不仅仅只浮于艺术内容的表达,更在乎于内容的背面——艺术家哲思的传达。而文化广场与陶身体通过剧场这一介质,找到了表达的共同通路。

在上海文化广场剧院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费元洪看来,将陶身体剧场“数位系列”作品完整地呈现给观众,是对陶身体的舞蹈理念和品牌追求的认同,这并非商业性的考虑,而有着特殊的意义。在这些年的合作中,文化广场也逐渐培育起了一批陶身体的垂直观众。尽管受众数量有限,但粘性很强,他们对陶身体的品质和审美追求高度认同,也是文化广场希望看到的。

上海观众爱进剧场,这也让陶冶和段妮觉得每年来上海都特别开心——在这个城市中,很多人愿意进剧场去了解剧场艺术,并且以一种特别主动和积极的状态去参与现场。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