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工作者郑暖:采集中山记忆 成就历史拼图
位于兴文路7号的中山市档案馆,是中山市档案信息中心,也是档案工作者郑暖工作的地方,收集、征集档案,整理、保护档案,在这份看似平淡乏味的岗位上,她一守就是18年。手迹、书信、文件、照片、音视频档案……18年间,她对红色档案史料进行悉心整理、保护性抢救、依照档案管理专业要求进行规范管理,使这些珍贵的属于中山的红色资源得到妥善保管、永久保存。她说,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是档案人的初心使命。
郑暖在观看市档案馆《记忆中山》大型固定展览(展品)。
●在枯燥中谨慎前行
11月17日,上午刚刚完成档案系统口述史的采访和拍摄任务,郑暖就忙着下午的归档,而这些只是她日常工作的一小部分。谁都知道档案工作枯燥无趣,但日日与故纸堆打交道却是郑暖的乐趣。“2003年我大学毕业,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档案局,当时,家人朋友也很不理解,为什么年纪轻轻要做这样一份寂寞庸常的工作。”郑暖有自己的答案,历史学专业毕业的她从事档案,专业对口,再加上大学老师上课时时刻提醒他们“研究历史每一篇文章都要有真实的内容做支撑,每一个观点都要有原始素材做依据”,而档案工作的核心就是讲求原始性和真实性的统一,“从事这份工作,我可以接触到最原始的一手材料,而这些材料正是对历史真实的记录,老师所教授的理念在工作中一以贯之,我也能发挥所长,应用在工作里。”
从此她单薄的身体就投入在了浩如烟海的档案工作中。档案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时光流逝,若不及时收集,便淹没在尘埃里,郑暖说这份工作往往要与时间赛跑。2018年,他们得知在抗日战争年代中山三山虎山战役中战斗过的一位老战士仍然幸存,并生活居住在珠海后,立刻驱车赶往,尽管史料中对于这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有过众多记载,但是始终停留在材料层面,缺乏亲历人物的讲述和细节。老人八十多岁,当他颤颤巍巍把三山虎山战役的具体经过讲述一番后,郑暖发现其与史料记载基本吻合,并且补充了很多当时材料中的细节空缺。
虽然采访和搜集需要反复确凿,多次沟通,但是郑暖却不厌其烦,因为档案是后人了解历史的凭证,容不得半点虚假,每个步骤,每个细节,她都严谨细致、一丝不苟。采访结束不到一年,老人家就去世了,但他留下的关于三山虎山战役的口述史却成为后人了解中山抗日战争年代重要的补充史料。
●让沉睡的档案“复活”
在收集征集工作中,郑暖把工作重心放在了中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相关档案史料中,从政府到民间,广泛收集征集到邓小平、杨尚昆、彭真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手迹、照片、音视频档案,黄峰、罗章友、杨子江等中山革命先辈关于中山革命历史的忆述书信等红色档案史料超过1000件。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郑暖在浩瀚的馆藏民国档案中挖掘红色资源,为今年我市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举办的各类专题展览、编辑出版《红色珠中江》(中山、珠海、江门三地综合档案馆联合出版)提供大量馆藏红色档案史料。组织开展对中山89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重点革命遗址进行拍摄,并取得阶段性成果。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中山人,她热爱这座城市。2015年姥姥的旧居拆建新房,她发现了许多老物件,如票证、照片、实物,她把姥姥家翻了个底朝天,父母20世纪60年代买的收音机,反映70-80年前珠三角地区民俗的衣物,还有姥姥保存的公私合营的股权证,她都捐给了档案馆。
“档案构成国家和社会的记忆,有年月的年轮、前史的印痕,档案也是前人走过的路径,是后人夜行的明灯,档案里有‘富矿’。”郑暖说,档案工作虽平凡、枯燥,但它连接着昨天、今天和明天,要把前人留下的档案守护好,把党的历史、国家的历史、城市的历史守护好。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近年来,档案信息化成为了档案工作的重点。她也以档案信息化建设为契机促进档案现代化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确保馆藏档案,尤其是红色档案的科学管理、永久保存。提升档案信息化开发利用水平,让“沉睡”的档案“复活”起来。从档案录入、扫描等信息化基础工作,她悉心指导,细心检查每份扫描文件的质量是否符合标准,目录著录是否与纸质件相符合等,为提升档案管理科技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市民查找档案提供更多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