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文学《圆明园防渗之争》由东方出版社出版
近日,人民日报资深记者赵永新撰写的纪实文学《圆明园防渗之争》由东方出版社出版。据悉,该书以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和数百张现场图片,真实再现了圆明园铺设防渗膜这一环保里程碑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一波三折、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
自1988年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来,如何保护、利用这一遗址公园,一直是学界争论不休的热点话题。自2004年开始,圆明园管理处在园内开展大规模“环境整治”:在园内的湖泊、河道内铺设防渗塑料膜,把原有的数万米驳岸推到重来、加建防渗墙,支撑驳岸的“地下英雄”柏木钉惨遭破坏……这种大规模的“环境整治”,对于兼具古典园林、遗址公园与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于一身的圆明园而言,究竟是保护还是破坏?
圆明园中残存的的远瀛观。 赵永新 摄
据了解,2005年,一名来自兰州的学者发现上述“环境整治”后,认为这是对圆明园的极大破坏,遂投书多家媒体。当时负责环保领域新闻报道的人民日报记者赵永新接到消息后,在第一时间深入采访,之后刊发了圆明园铺设防渗膜的报道,在全社会引发强烈反响。随后,各大媒体纷纷跟进,各方专家与各界群众踊跃参与讨论。之后,原国家环保总局下发“停工令”,并举行了环境影响评价听证会,数十位参会代表围绕圆明园的定位、功能、价值,以及铺设防渗膜的是非利弊等展开“论战”。同年7月,原国家环保总局先后公布环保报告、下发“整改令”,此事才算告一段段落。
2005年春圆明园“整修”驳岸现场。赵永新摄
据介绍,赵永新在圆明园防渗事件中,首发报道后一直跟进此事,先后10余次到圆明园实地采访,并请教各方专家数十位,积累了大量一手资料。此后,他耗费数年之功,写成这部报告文学,对这一事件进行了全景式纪录,真实、生动再现了圆明园防渗事件的一波三折、柳暗花明,以及台前幕后的历史细节。
人民日报高级记者李泓冰在为该书撰写的序言《一部教科书级别的采访笔记》中提出:“永新愿意花费年之久,将这份关于一项新闻焦点事件的曲折报道过程实录,在十余年后,巨细靡遗,公之于众,又是读者的幸运。我以为,特别是对正在学习新闻的高校学生来说,更大有裨益,其份量甚至不亚于那些高头讲章。”
此外,《圆明园防渗之争》一书还得到了许多知名人士的充分认可——
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认为,圆明园防渗事件因素之复杂、过程之曲折、博弈之激烈,对于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不无启示。
北京大学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俞孔坚提出,圆明园防渗事件之于中国,唤醒了民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表示,圆明园防渗工程的讨论,促进了人们认识保护历史文化过程中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今天回顾这段历史,对于推动文化遗产与自然环境的整体保护,仍然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21世纪教育研究院理事长杨东平在看完《圆明园防渗之争》一书后认为,该书不仅翔实丰富,而且图文并茂、生动可读,远远超越了仅仅记录、保留的价值,而成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文化遗产保护和公共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教材级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