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文学批评应如何“剜烂苹果”

2021-11-20

鲁迅在论及文学作品的批评问题时,曾在《关于翻译(下)》一文中写道:“希望刻苦的批评家来做剜烂苹果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引用了鲁迅的这一比喻:“批评家要做‘剜烂苹果’的工作,‘把烂的剜掉,把好的留下来吃’。不能因为彼此是朋友,低头不见抬头见,抹不开面子,就不敢批评。”

在时局混乱、国外译作数量较少的情形下,鲁迅提议批评家们“用吃烂苹果的方法,来救一救急”,“倘不是穿心烂,就说:这苹果有着烂疤了,然而这几处没有烂,还可以吃得”,以此尽最大努力来去芜存菁,为读者提供精神食粮,侧重于强调文学批评不能过于粗暴和严苛。而在大量文学文本被生产和传播的今天,“剜烂苹果”的含义显然要更为复杂和深刻,需要有更广阔的视野、更包容的态度,同时也要有更细致严谨的选择和比较、解读和研判。批评家需要从两个维度来尽到文学批评的义务,一是肯定好的,二是否定坏的,既不能“棒杀”也不能“捧杀”,既不能一味吹捧也不能全盘否定,要以全面、辩证、审慎的眼光来从事批评工作。

“剜烂苹果”首先要判断苹果值不值得剜。文学批评的主要功能与目的之一,是要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并作出价值判断。判断的基本标准,要看是否符合人民大众的精神需求。在鲁迅看来,批评家要做的工作,“实在有三点:一,指出坏的;二,奖励好的;三,倘没有,则较好的也可以”,也就是要甄别挑选、褒优贬劣、激浊扬清,扮演好一个鉴别者和引路人的角色,使读者在选择文学作品时能够少走弯路、多有获益。这里隐含了文学批评的面向,即批评家们所做的工作,不是局限在文学小圈子里的自娱自乐,也不是隐晦高深的学术游戏,而是以广大读者为对象进行的、社会性的服务行为。

社会主义文艺应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论创作还是批评,从根本上讲,是为人民服务、反映人民关切。文艺创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文学批评亦是如此。当一部作品,从根本上违背了人民的意愿和精神需求、违背了文艺发展规律、与社会主流价值观念有所抵牾时,它也就失去了被审视和阐释的价值,不值得批评家对它进行分析推介,也不必再进入读者大众视野。

要“剜烂苹果”,还要准确判断哪些部位应该剜、哪些部位不该剜。换句话说,就是要准确分析并指出作品的优缺点所在,这是文学批评的又一重要功能和目的。文学作品的有机组成是复杂多元的,涉及语言、情节、结构、思想等诸多层面,批评家们需要通过运用专业知识,从不同角度切入文学作品来进行具体分析,并告知读者应如何对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如何在完成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审美,进而提高读者的文学和审美素养。这就需要批评家们加强自身的理论涵养,既要增强文本解读和阐释的专业性、深刻性,同时兼顾批评语言的透彻、准确、清新,让读者大众在面对一部文学作品时,同样能够拥有判断其艺术水准高低优劣的审美能力,能够从优秀作品中充分得到思想启迪和艺术熏陶,而不仅仅是被动接受批评家们语焉不详的简单定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除读者外,批评家的反馈意见对写作者而言同样十分重要,批评家不仅是在教读者如何阅读,也是在教作者如何写作。当局者迷,外在于文学创作过程的批评家们反而更能够以清醒姿态介入文学写作,发现并指出问题,敦促写作者修正和改进。对于社会和时代而言,批评家对文学作品的理解阐释,很大程度上即时地反映了当下的审美机制和价值取向,深刻影响和引领时代文明风尚和文化导向。因此,批评家责任重大,需要努力把好文艺批评方向盘,“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

要“剜烂苹果”,批评家们还需要端正自身态度,进行有效的文学批评。当下各类文学作品层出不穷,社会文化生态呈现出多元化面貌,文学环境众声喧哗,不论阅读还是写作,都亟需文学批评的在场和介入。在这种情形下,批评家们更需要沉着冷静、坚守本心,维护文学批评的专业性和独立性,不应该让文学批评沦为帮衬商业营销的“软文”、疏通人情世故的手段、发泄私人不满的工具,而是要说真话、讲道理,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和职业道德,就事论事、就文论文,与快餐式的、片面化的、故作惊人之语的种种不良批评作斗争,沉潜在文本之中,用心用情批评,既不以偏概全,也不空发议论,既不大肆吹捧,也不危言耸听,让“剜烂苹果”的工作真正做到精准深入、言之有物,真正起到推动文学创作发展、提高读者文学审美、引领时代文学风气的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