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村行|现在的中国“淘宝村”以前竟以烧瓦为副业,这个村子太有趣啦
在外闯荡,我们身上的烙印都是温岭;而在温岭,我们的来源大多与村庄有关。村庄里,往往埋藏着我们最为厚重的记忆,凝结着最为浓郁的情绪。
《百村行》系列报道,以最简单的笔触,写最深情之故乡。
五里泾村
陶人埏埴以为器 水火既济质千秋
清代箬横桥下人陈一星,著有《果园诗草》一书,书中有《泊舟五里泾桥上一钩新月远望有作》:双堤横跨是何桥,老树萧疏四望遥。月上一钩天穆穆,泾开五里夜迢迢。霜寒葭菼伊人远,梦醒琵琶古塞高。倚枕短篷思不寤,寸肠已断复魂销。
这里的五里泾桥位于泽国镇五里泾村,明《嘉靖太平县志》记载:“五里泾 在十七都,通官塘。”清《嘉庆太平县志》上则介绍了五里泾得名之原因:五里泾 在水洋、江洋两界间。自镇东桥(俗名五里泾桥)抵念佛桥,其长五里。念佛桥近大池陈,瓦甓所出……
从这段文字可知,五里泾之所以称为五里泾,是因为从镇东桥(俗名五里泾桥)到念佛桥(即现范桥)这段河道,其长度为五里,故名。
2008年,时在中国戏曲学院任教的戏曲理论家、批评家傅谨,在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温岭戏班 民间信仰与戏剧的繁荣景象》。之前,他曾实地考察活跃在台州的民间戏班,写成《草根的力量:台州戏班的田野调查与研究》(初版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曾获中国图书奖)。《温岭戏班 民间信仰与戏剧的繁荣景象》这本书篇幅少许多,包括“我眼里的温岭”“民间戏剧的繁荣与广场演出”“祠堂与庙宇”“林家祠堂的复建和祭祀”“林家祠堂的演出及组织”等内容。书中所称的林家祠堂,就是五里泾林氏宗祠。这本书就是围绕林氏宗祠的复建和祭祀、演剧活动而展开讨论的。
五里泾村文化礼堂
林赵张徐为五里泾四大姓
五里泾村有前赵、田洋赵、后岸、前岸四个自然村,其中前赵是村委会驻地。
五里泾村有林、赵、张、徐四大姓,其中林姓人家占60%左右。据村民介绍,林姓主要定居在前赵和后岸、前岸,赵姓主要在田洋赵、前赵,徐姓在田洋赵,张姓在后岸张家。五里泾赵氏,为西桥赵氏一族(这一族分布在温峤赵桥等地)。张氏为箬横坊边张氏分支。徐氏祖先则自温州乐清虹桥迁入。
泵业小镇产业园一期
五里泾林氏宗祠始建于明正德年间
记者从方志出版社出版的《泽国镇志》上获悉,2014年,《五里泾林氏宗谱》为村民林合聪收藏,不过,到村部打听时得知林合聪已故,现藏谱的是老支书林云头(谱名培云)。
在林云头家,记者得知,因为台州林氏族人要编《台州林氏史志》,有谱序等内容的2014年修《五里泾林氏宗谱》第一卷已于去年送去了椒江编辑部,林云头给记者拿来了一本房谱。
“吾林氏源启轩辕,出自比干,长林得姓,西河博陵受封,济南下邳著望,晋安发祥,长河三千,百派繁荣……”从房谱中一篇《五里泾林氏家族谱序》中得知,五里泾林氏祖先也属闽林晋安世系之莆田系,五里泾林氏始祖为林朋之,由洄浦赘入牧屿前洋陈氏,后裔昌盛。五里泾林氏最早的宗谱,由五世林宗泽修于明正德三年,其后多次续修,民国三十四年(1945)为第八次续修,一直到1994年为第九修,2014年为第十修。
五里泾林氏后裔分布广泛,2014年修谱时统计,除五里泾本村外,还有定居于美国、加拿大等国,国内台湾、上海等地,省内杭州、宁波,温州乐清大荆后岙、阁口、盛家塘,以及台州内温岭温岭街、青屿、坞根、杨家渭、后洋郑、虎头山、塘下、吴岙、珠村、长屿、小河头、庵前、上山、上洋岙、大池陈、上汇头、金边、许家渭、流庆村,玉环坎门、楚门、石施坑、三角眼、泗头、下湫,路桥桐屿等地的。
五里泾历代祖孙行次字母(行第字母),其中名行为:友恭士藻宗永良尚世明洪光庆伯仲,增续名行:本培奕盛德裕家祖荣保国忠义全舜日乐尧天允再能克顺正道圣贤传。在五里泾村,目前本字辈人最大,但只有两个男丁了,都在前岸。五里泾村最小的后岸人到荣字辈了。
五里泾林氏宗祠
五里泾林氏宗祠为传统古建筑风格,有五间屋面,占地面积较大,院子内四角各放着一口铸着“五里泾林氏宗祠,2020年6月8日”字样的消防用铜水缸。
据林云头介绍,这座新祠堂,是在明正德三年建成的老祠堂旧址上复建的,原来的老祠堂是四合院建筑,人民公社化时,曾改为牧西大社,因为祠堂是公共建筑。五里泾大队部也曾设在这里。祠堂这里还办过牧场、五里泾小学(现在是泽国三小五里泾校区,建在村内另一条河边)、卫生所。
改革开放后,老祠堂内还办过翻砂厂、纸箱厂,祠堂里原有老匾,在办厂时被当床睡。在办纸箱厂时,不小心发生了火灾,将木结构的祠堂烧毁了。
老祠堂烧毁后,林氏族人复建了三间屋面的祠堂,傅谨博士2004年12月来五里泾村考察时,看到的就是当时的这个祠堂。当时,祠堂北面还是老的石拱桥(现改为平桥)。
现在这座祠堂是2007年2月由临海市江南古建设计顾问有限公司设计,乐清市古建工程公司建造的,于2008年冬至举行落成典礼。林云头介绍,建造宗祠的钱由五里泾林氏族人乐助,其中侨胞林新新、林新平兄弟俩慷慨乐助,各出了100万元,林氏其他族人捐了200多万元,整座祠堂建设费450万元左右。祠堂图片已载入《泽国镇志》(方志出版社)。
从林氏祠堂演出看民间演剧繁荣景象
在《温岭戏班 民间信仰与戏剧的繁荣景象》的第三章《祠堂与庙宇》中,傅谨博士这样写道:
“温岭以广场式演出为主的民间演剧,其繁荣景象主要体现在农村地区非常活跃与频繁的演出活动。在传统社会中,农村地区的社会结构是非常松散的,这种松散的社会结构,与自给自足的农耕生产形态之间,形成一种对应关系。晚清以来中国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广大的农村地区,原有的自给自足的、小型的社会单元,因为经历了几度现代行政意义上的区域重新分割而遭到破坏或者被现代意义上的行政体制置换,但是,农村演剧活动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于正在复苏的传统社会结构以及基于更具精神向度的文化因素,而不是基于行政的或地理因素建构形成的现代意义上的乡村行政区隔。
温岭五里泾林家祠堂的演出是一个典型的个案。”
“祠堂虽然建在后岸,但林家的分布范围并不限于后岸,其至也不限于下五里泾,而是遍布整个五里泾区域,因此,这个由五里泾地区的林氏家族共同拥有的祠堂,形成了一个超越行政区隔的另一种区间概念,与行政意义上的组、村以及乡都没有重合关系。”“无论是乡、村,还是所谓的大队、生产队、公社,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它们更多的只是一个由行政架构定义和命名的行政意义上的区域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