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西方视角,东方面孔:“审美多元”抑或“审美绑架”?

2021-11-26

迪奥上周在上海举办了一场名为《迪奥与艺术》的展览,其中一副由陈漫拍摄的照片,在社交网络上引发了很大争议。照片中的亚裔模特手拿迪奥经典款戴妃包,细长的眼型、乌黑的眼影、暗沉的肤色、油腻的头发、清朝的护甲套,让不少网友直呼“阴间”。而在她另一组名为《中国十二色》的作品中,模特的妆造依旧是夸张的涂抹和对眯眯眼的强调,显然是有意为之。

问题并不在于审美的多元与否。有网友认为,应该反对“肤白貌美大长腿”这种西方视角规训下的审美价值观,发掘和体现国人之美的真正所在,维护审美多元性,这种说法当然没有问题。单眼皮、小眼睛的长相在中国人中非常普遍,也绝不是应该被攻击的审美对象。问题在于,模特本人的长相并非如此,照片中所呈现出的亚裔形象,是摄影师为迎合西方对中国人审美的刻板印象,对模特故意丑化后的结果。

相类似的还有2018年,意大利品牌杜嘉班纳在网上发布了题为《起筷吃饭》的广告,广告中的模特展示了如何用筷子吃披萨、意大利甜卷和意大利面,其形象同样是细长的眼睛、上挑的眼线,模特的动作矫揉造作,台词中充满了侮辱、轻佻和性暗示。这种所谓审美绝不是纯粹的艺术审美,而是一种与意识形态相关联的“政治审美”,是西方国家对遥远东方所进行的傲慢想象和凝视。在被刻意丑化过的眯眯眼形象背后,隐藏着西方国家对神秘东方主义的固执、对“黄祸论”的认同、对亚裔的鄙夷和恐惧以及根深蒂固的殖民地情结。

短片《华人洗衣店场景》 1895年 美国

华人出现在西方文艺作品中的时间不可谓不早。早在1895年,爱迪生公司就拍摄了短片《华人洗衣店场景》。华人在1848-1855年间因为加州的淘金热而大量进入美国,1864年和1869年建造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工程也导致了大量华人劳工涌入。随着黄金储量减少、淘金竞争加剧,华人引起了一部分本土主义者的憎恶,他们声称加州的金子属于美国人,华人们被强行驱逐出了金矿。1878年,美国国会决定制定排华法案,并于1882年通过,全国尤其是加州的报刊开始指责华人导致了白人失业等多种问题,警察也借机随意逮捕华人。排华法案要求华人劳工十年内禁入美国,否则将遭到监禁或驱逐。而那些已经在美国定居的华人被剥夺了美国公民权,只能避居在唐人街内,做一些美国人不在意也不会抢夺的生意,洗衣店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加西亚·马尔克斯在《霍乱时期的爱情》中有过如下描写:

“没有一个人相信,获奖的那首十四行诗的作者竟会是个中国人。他是上个世纪末在修筑两洋运河期间为了逃避吞噬巴拿马的那场黄热病横祸,和其他许多中国人一起到这里来享其天年的。他们说的是中国话,他们在此地生存着、繁衍着,他们内部完全一模一样,谁也分辨不出他们之间的区别。……人们凭直觉把他们分成两类:好的中国人和坏的中国人。坏的中国人躲在港口的阴暗角落里,象国王似的吃喝,或者坐在桌子上对着一盘葵花籽烩老鼠肉较然死去,人们怀疑他们是些拐卖女人和无所不卖的人贩子。好的中国人是那些开洗衣店的,他们继承了一种神圣的科学,把旧衬衣退还顾客时洗得比新衬衣还要干净,领口和袖口熨得就象刚刚摊平的圣饼。在灯谜赛上击败七十二名训练有素的对手的,就是这些好中国人中的一位。”

在18世纪末,西方人眼中的华人形象是负面、遥远而模糊的,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当属傅满洲。他是英国小说家萨克斯·罗默在“傅满洲”系列小说中创造的虚构人物,1875年在《福尔摩斯遭遇傅满洲博士》一书中首次出现,号称世上最邪恶的角色,是一个又高又瘦,高耸肩膀,长着竖挑眉,留着两撮下垂胡子,身穿清朝官服的邪恶博士。在小说和电影中,傅满洲博学多才,集所有科学知识于一身,他拥有三个外国大学的学位,同时是一个语言天才。在罗默看来,西方世界不幸的根源就是黄种人的代表傅满洲和他所统领的黑帮的存在。漫威漫画中的大反派傅满洲、超级英雄尚气的父亲(后因版权问题改名郑祖),正是照搬了小说和电影的形象。

电影《傅满洲之血》 1968 美国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1904年创作了短篇小说《前所未有的入侵》,当时飞机还是只能滑翔一段距离的大号玩具,爱因斯坦要1年后才能创造物理学奇迹年,辛亥革命还得等7年,而一战则在10年以后。他在文中描写到:

“中国返老还童了!这时的中国离完全失控只有一步。她发现了自己新的自豪感和意愿。在日本的指导下,她开始自作出新的主张,虽然并没持续很久。在日本的建议下,她一开始已驱逐了所有的西方传教士,工程师,训练官,商人,教师。她现在开始驱逐来自日本的代表。后者在被中国政治家接见,获得荣誉和勋章之后被送回日本。西方惊醒了日本,日本也补偿了西方,但日本却没有被中国补偿。中国在感谢她的好心的援助的同时,却把她的背包和行李甩到了门外。

“真正的危险在于中国的繁殖力,于1970年开始,第一次有人提出预警。而一段时间之后,毗邻中国的所有领土已经开始抱怨中国移民,但现在世界突然了解到,中国的人口是五亿。因为她的觉醒,中国人口又增加了几亿。……在随后的五年中,中国在所有的边境的方向,在快速地扩张。这个入侵的过程很简单。首先出现中国移民(或者更确切地说,中国人已经在那里,不知不觉地居留和扩张长达数年)。接下来出现是武装冲突和扫荡所有反对派的民兵战士大军,以及他们的家庭和家庭行李。最后作为殖民者在征服的领土安定下来。从未有这么奇怪和有效的方法可以征服世界。”

在这篇小说中,沉睡中的中国被日本的先进文化唤醒,开始飞速发展。它庞大的人口数量占据了世界各地,世界联军不得不采用细菌战的方式来消灭中国。

电影《陈查理在伦敦》 1934年 美国

几乎与“傅满洲”同期,好莱坞电影中还有另外一个经典的华人形象,那就是神探陈查理。陈查理是美国作家厄尔·德尔·毕格斯笔下的一个夏威夷侦探,他温和、机智,拥有深不可测的解谜智慧,但总是说错英语,口头禅是“孔夫子曰”。最早的陈查理出现在1926年的《没有钥匙的房间》中,扮演者是日本人,之后的扮演者多来自日本和韩国。白人演员华纳·奥兰德一连主演了十多部陈查理电影,让陈查理变得广受欢迎起来。陈查理形象的风靡,有可能是因为上世纪30年代以后,日本人逐渐取代华人成为“黄祸”的靶子,华人形象有所好转。

电影《袁将军的苦茶》1932年 美国

1932年的好莱坞电影《袁将军的苦茶》,塑造了一个中国军阀的形象。一位名叫梅根·戴维斯的女子来到中国,在火车站与未婚夫失散,为军阀袁将军所救,同时也被他挟持,安置在行宫中。袁将军的小妾李玛是敌人的间谍,袁将军察觉后欲将其处死,但戴维斯为李玛求情。当李玛将袁将军的财产地点泄漏给敌军后,他的军队弃他而去,袁将军喝下毒茶自杀。西方舆论对此表示厌恶,认为西方女人不可被东方男人征服,当时的国民党政府亦对影片内容提出抗议,认为它丑化了中国人的形象。

电影《大地》1937年 美国

1937年在美国上映的《大地》改编自赛珍珠同名小说,小说和影片展现了一系列勤劳朴实的中国农民的形象,生动描绘了他们的家庭生活。贫农王龙娶了一个大家庭的女佣娥兰做妻子,娥兰沉默寡言、吃苦耐劳,甚至在刚刚生完孩子以后还挣扎着爬起来,和丈夫一起顶着烈日在田里劳作。但王龙嫌她不够美貌,对她十分冷淡。大饥荒来了,王龙被迫举家前往南方谋生,在一场动乱中浑水摸鱼发了财,回到家乡以后,在娥兰的帮助下逐渐富裕起来。但王龙愈发嫌弃发妻的平庸,另娶了一个妓女。赛珍珠表示,自己写作的目的是想真实地再现中国当时的客观现实,向西方如实地介绍中国。她说:“我不喜欢那些把中国人写得奇异而荒诞的著作,而我的最大愿望就是要使这个民族在我的书中如同他们自己原来一样真实地出现。”

上世纪70年代后,李小龙和邵氏功夫片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西方人心目中的华人形象。《精武门》《猛龙过江》《龙争虎斗》等影片在短时间内震撼了整个国际影坛,大家意识到原来中国人并不都是柔弱易驯服的。

遗憾的是,几十年过去了,西方人对东方、对亚裔、对中国人的刻板印象,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出现在外国影视作品中的中国人,仍然无法摆脱滑稽和边缘的身份形象。西方人眼光中的东方之美,在东方人看来,始终带有一种错位感和不适感,遑论部分形象中还有刻意抹黑的成分在。在提倡审美多元化的今天,部分西方品牌和媒体(包括国内的部分艺术家和自媒体),以此为幌子,对一些反对声音进行“审美绑架”,实际上是拒绝承认和接受今天的东方和中国,试图通过玩弄话术、偷换概念、冷处理、精英话语权压制等手段,来为自己的行为开脱。无论创作者是有心还是无意,亚裔形象被丑化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应该分清尊重审美差异和容忍蓄意丑化的区别,不是一切以艺术为名的行为都具有合理性,“美”从来都和真与善相关,而不是满足自我臆想的小动作和小把戏。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