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刘子超《午夜降临前抵达》:不能出门的日子,你需要一本旅行文学

2021-11-26

旅行文学在西方有着几百年的传统,过往的异域经验大多是由西方人的视角书写。而在中国作家的行列中,刘子超被不少人赞誉为这一代最杰出的旅行作家之一。《午夜降临前抵达》是刘子超的首部旅行文学作品,获得了2015年书店文学奖·年度旅行写作奖,同时入选了当年豆瓣年度好书的榜单。

欢迎大家持续关注“评审团”,我们将不间断地为大家送上最新鲜的阅读体验。书评君期待,在这个新栏目下,向所有人提供关于阅读的优质评价,也同新的优秀“书评人”共同成长。

The Jury of Books

评审团

本期书目

《午夜降临前抵达》

作者:刘子超

版本:新经典文化|文汇出版社 2021年8月

作者简介:

刘子超,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职于《南方人物周刊》《GQ智族》。作品包括《午夜降临前抵达》《沿着季风的方向》《失落的卫星》,另译有《惊异之城》《流动的盛宴》《漫长的告别》。

2019年,中亚作品(《乌兹别克斯坦:寻找中亚的失落之心》)获评“全球真实故事奖”(True Story Award)特别关注作品;2021年,被评为“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年度青年作家”。

评审员 001

Sofia

旅行者的自在与落寞

在阅读《午夜在降临前抵达》期间,我也同时在“啃”《西方文明简史——历史中的主导权和多样性》。这两本书,看似大不相同,却让我产生了相似的感觉。

一本是以旅游者的身份讲述中欧的故事,另一本则是关于整个西方文明史,从犹太教到基督教,从宗教革命到工业革命,从地中海到新大陆。历史中的“主导权“在原书中是“supremacy”,“多样性”是“diversity”,独特之处就在于它的研究视角——在作者看来,主导权力要求服从和统一,但不同个体又是十分多样的,正是这两种力量的交织驱动着历史的矛盾和发展。而刘子超这本游记发生地正是在中欧,一片在主导文明夹缝中生长的区域,帝国主义互相角逐的竞技场。

豆瓣有个小组叫“边境文化爱好者”,里面有中越边境的德天大瀑布,中朝边境的鸭绿江,中蒙边境的满洲里,中尼边境的吉隆沟……在旅途中忽然收到一条“您已进入……欢迎您!“的短信,在长途火车上颠簸地期盼着下一个全然不同的目的地,似乎是每个旅行者都会感到兴奋的事。边境情结,是一种过去与未来交织,怀旧与探索矛盾,新奇与不舍互相撕扯的复杂心理。旅行,是一次重新做人的机会,新,不仅新在脚下的土地,定位的坐标,还新在自我的边界。

在日常生活中,我时常在想,我身边的这些人跟我到底有什么关系?刷着朋友圈,却一个字都看不懂,就应了朱自清的那句话:“ 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可是我知道,我并不是什么都没有,只是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每个个体之间都好像有一堵无形的墙,每个人都想被听见,却总是落寞而归。不管是在大学里,还是在社会中,每个人似乎都缺少一个公共身份,或者至少是共同身份。即便活在自己的家乡,也是活在陌生人的世界——我们吃陌生人生产的粮食,乘陌生人驾驶的公交车,得到陌生人传播的信息。在一个陌生社会里,如果没有一个感觉的出口,在和不相关斗争的过程中,个体要么麻木,要么积郁,要么精神分裂。

于是,为了防止自己疯掉,我开始旅行了。在一个没有人认识我的社会,我所有的身份都消融了,对当地人来说,我是一个外来者,我可以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用担心其他人的目光。不用担心因为太年轻被当作小孩子,不用担心因为太老而觉得自己没用,不用担心学生的身份被所谓的“社会人“羡慕”无忧无虑“的时光,也不用担心被大伙猜测单身与否,做什么行业。

旅行中被问到的问题都十分简单,也很好回答:

“你从哪儿来?”

“你为什么来这里?”

抛弃身份的限制,旅行者只要满足两个很简单的条件就被当地人所接受:1.来自足够遥远的地方;2.对当地有十足的兴趣。而这两个条件早已寓于“旅行者“这个唯一的身份之中了。

为什么是旅行文学而不是旅行Vlog?因为旅行是很私人的体验,同一条路线不同经验的人走,就像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Vlog的确很精彩,可是看完之后我只会羡慕博主的生活和向往视频中的目的地,却不知道为何要向往,为何要抵达。而阅读旅行文学的过程本身就像是一次旅行,打开地图跟着作者进行一次时空穿越,那些在火车上、餐厅里遇到的可爱的人们通过文字再现,就像当时坐在他们身边的是我,观察他们的是我,有那种“相遇就注定了离别”的感受的,也是我。那种寻找的状态,闪现的惊喜,不为人知的景观,热门景观蕴藏的丰富历史才是旅行途中最大的礼物,即使很清楚再美的地方也有一别,也不会贪恋太多。

怀旧,本身就是一种浪漫。

阅读评分:7分(满分10分)

评审员 002

陈华丹

在现实与历史之间切换自如

受电影“爱在”三部曲里面的《爱在午夜降临前》影响,初次看到《午夜降临前抵达》这本书名,总会误以为是本关于爱情类的书籍。后来才发现,原来是《失落的卫星》作者刘子超,在中欧旅行时,写下的一部旅行文学作品。作者分别选择在夏季与冬季,使用不同的出行方式,在中欧地区漫游了两次。用集结当地人文,历史,艺术以及景观的方式,真实地记录下这两次在欧洲腹地旅行的所见,所遇,所思和所想。北京大学文学系毕业的刘子超,文字功底深厚,作品总能让人眼前一亮,爱不释手。

《午夜降临前抵达》是一部有语言朴实且有深度的作品,即使无法追随作者的足迹,也会让人受益匪浅。阅读起来,不得不佩服作者惊人的阅读量和知识储备。每抵达一个地方,作者总能在描述现实与叙述历史之间切换自如。没有让人产生生搬硬套的违和感,体现了作者在写作处理上成熟的技巧。如同作者就在你跟前,对他的这一段旅程与你娓娓道来。

对于景观,历史,人文,见闻的描述,各占篇幅,满足读者们的不同口味。我不是作家,无法从文学或者写作的角度去评价。作为读者,不得不敬佩作者把自己的旅行转化为文字,让旅行又在文字中升华。在一个陌生的国度,没有时间的紧迫感,也没有明确的目标,慢悠悠地做一个生活的观察者和旁观者。时而阅读,时而写作,时而随意游荡。在游荡中思索,在游荡中回想过去。饿了,钻进餐厅吃上一顿;渴了,钻进酒吧喝上两杯。相信这是很多人,终极一生都在追求的旅行模式。

欧洲,本身就是一个露天的博物馆。有着她悠久而独特的历史和浓厚的艺术氛围,倘若要在这博物馆里行走,基本的知识储备还是很有必要的。《午夜降临前抵达》不会告诉你具体要如何抵达中欧,也不会告诉你旅途中的注意事项,但会告诉你关于这地方过去的一些人,一些事,以及当下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态度。

《午夜降临前抵达》不仅有历史内涵的韵味,还有当下人民生活的气息。让人阅读起来很愉悦,如果读一本纯历史性的书籍,或者或多或少有些单调;但如果读一本纯读记流水账式的游记,会让人感到缺乏内涵而有些乏味。书中作者刻画旅行中遇到的人和事,简短却又不失完整,再由这些人和事连接起相关的历史篇章。如果要说不足的话,个人认为,或许可以适当再增加篇幅去描述当地比较有特色的一些著名景点,还有关于景观的一部分。

阅读评分:8分(满分10分)

评审员 003

未央

对世界的轻轻一瞥

2021年,人们逐渐从疫情的创伤中艰难起身,看起来整个人类世界要重新回到轨道,回到旧有的秩序中,慢的,但是令人有希望的往前走,所以我们开始自以为是的觉得已经来到了所谓的“后疫情时代”,终于能够出门看世界,终于能够不戴口罩自由呼吸,终于能够在被日常生活折磨的体无完肤时可以轻松逃离。而事实总是证明人类的盲目自信与自大,“后疫情时代”的断言也言之过早,病毒幽灵一样到处溜达,时不时,某一些人,某一个地方就被轻松击溃。局部的正常当然不能成为世界已经重回正轨的例证,还是有哪里不正常,人们还是要被困住。

于是去海边的计划一再的搁浅,买了票再退,买了票再退,如此折腾好几回,海在我的心中变成了一种幻象,之前所有去过海边的经历仿佛多重曝光的照片,每一次的一点经历累摞叠加,我心中是另一片海。在这样的时日里,海即是外头的世界,是短期内无法到达的某一个岸,是与自我无法和解之时的空幻的解药,是心中脑中的乌托邦,外面世界遥远到,仿佛我从来都没有去过任何地方。

日日困守眼下,自嘲像一头困兽,心中牢笼愈加坚固,与乏味的工作、无解的生活对抗久久。时日流转,外部世界越来越模糊,看起来光阴要一直这样下去,隔绝于一些,疏离另一些。病毒也越来越近,直到这几天又被带到漩涡中央,口罩,消毒液,绿色黄色的码,关了的健身房,这一切真实的,凶猛的,残忍的吞噬脆弱日常。哲学与法律将我带走很远,很远的一面墙壁跟前,得找到一个出口,摆脱这荒谬而坚固的日常。

于是这本书不期而遇,出版社的赠书,等了两个月才姗姗来迟,作者在冬天夏天抵达,在布达佩斯,在佩奇,在卢布尔雅那游荡,游荡看起来好像不太正经,但正是这种看起来漫无目的的游荡,可能重塑了一个旅行者的内心,也在很多时候重塑了读者的内心。

我对欧洲的想象是法国,是瑞士,是荷兰,极少对这一片大陆的想象附着在中欧,附着在那些我们的文字与宣传报道中极少着墨的匈牙利、捷克以及斯洛文尼亚罗马尼亚,那是另一个世界,是平行着的有人生活的世界,在我想象的边界之外,但惊喜的是,作者选了这样的一片区域,更新国人对这一片疆域的看法。

除了昆德拉,除了苏联印记,这片大地仿佛陈旧的无可描述,但其实这里还有绝佳的葡萄酒,有各种口味的啤酒,有痛恨苏联的移民,有迷茫的年轻人,有疏离于人间的孤独的女房东,有哈布斯堡的遗迹,有浪漫,有变幻,有难以纾解。

看这本书的时候在想,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想象,其实更多的植根于我们的文化对外部世界的塑造。从这种塑造开始,我们带着一种明显的意识形态的印记去认识一个更宽广的世界,在出发很久之后,要用新的,个体的感受和经验去覆盖替代旧有的认识,其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于中欧这样一个遥远之地,作者每到一处大量的研究当地的历史文化,游荡在很local的酒吧与咖啡厅,这大概就是一种对旧有意识的抵抗和疏离,只有用这样的方式,才能抵达自我对事物以及世界的想象之处。

我当然羡慕能够用脚步丈量世界的人,独自在路上,遭遇浪漫或者危险,都是人生中稀有的宝贵经验,但我更羡慕的是,一个人要有怎样的觉醒,才能摆脱一些,在路上对自己的内心不断的塑造,诚如他自己在书中所写,“旅行或多或少会改变一个人。会使那个人朝着更宽容,更理性,对世界的理解更全面的方向迈进几步。”以这样的文字与想法为指引,所以也就有了他的《失落的卫星》,从一个人的书写的变迁中,能感受某一段时期的经历对他的改变和革新。眼下,作者正长久旅居藏地,在高原的腹地,他又会发现和获得什么?向读者交代什么?

中欧的游荡历程中,他所遇见的满口脏话身无分文逃票的荷兰小伙,独自旅行的美国男人,独自生活的女房东,美丽飘扬的波兰姐妹,邀请陌生人共进晚餐的犹太物理老师,以及许许多多路上的陌生人,火车站哭泣的女人,大巴上吃隔夜炸鸡的年轻人,去意大利法国打工的斯洛文尼亚人,一辈子吃一家餐馆的老妇人,世界是如此的参差不齐,又是如此的整齐划一,这些人可能是我们身边遇见的某个人的平行世界的另一人,也或者根本就是某时某刻的我们自己,旅行的人在旅途中遇见的,我们在现实世界中也遇见着,遭遇着。

疫情依然肆虐,世界看来再也回不去以前的样子,像作者这样的游荡简直成了奢望,我看海的愿望要一推再推,好在有这样能够书写的旅行者,让人的心到达遥远世界某一处。套用诗人奥登的诗:“一边对生活怀着彻骨的恨意,一边对世界保持永远的热情”。

阅读评分:9分(满分10分)

综合意见

综合评审员的意见,《午夜降临前抵达》得到了8分(满分10分)的评价。《午夜降临前抵达》是刘子超的成名之作,也是近些年来中文世界兴起的旅行文学的代表作之一。作家分享他在身处世界的边缘和裂缝中的所见所闻,同时唤起了我们自己对旅行的记忆。如评审员所说,旅行者的身份获得了读者的确认,新冠疫情的影响不知会持续多久,旅行文学成为了这段时间最好的慰藉。

你们如何看待这本书呢?觉得评审团的意见如何?欢迎在留言区留下你的鼓励与批评!

作者 | 各位评审员

编辑 | 李永博

校对 | 李世辉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