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山大地的红色起点,长篇纪实文学《钟山星火》在南京首发
现代快报讯(记者 陈曦)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迎接南京首个党组织成立百年,11月25日下午,由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办,江苏人民出版社、南京市作家协会承办的长篇纪实文学《钟山星火——南京首个党组织诞生记》新书首发座谈会在南京图书馆举行。
△新书首发座谈会在南京图书馆举行
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徐宁,省文联主席、省报告文学学会会长章剑华,省委党史工办副主任吴逵隆,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刘旭东,省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鲁敏,南京图书馆馆长、党委副书记陈军,南京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一级巡视员纪增龙,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任家龙,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金伟忻等领导和嘉宾出席了活动。
△《钟山星火》讲述了南京地区第一个党组织诞生的过程
《钟山星火》追溯了“五四运动”后,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中国工人运动的杰出先驱、首任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主席王荷波在南京期间,带领浦镇机厂工人们开展革命事业,建立起南京第一个工会组织(中华工会)和南京第一个党组织(浦口党小组)的历史过程,以文学视角生动呈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南京酝酿、落地和初期发展的跌宕经历,被列为江苏省作协第七批“重大题材文学作品创作工程”和南京艺术基金2020年度“文学图书类资助项目”。
△徐宁
徐宁对《钟山星火——南京首个党组织诞生记》的出版表示祝贺。她指出,本书讲述的是南京地区第一个党组织诞生的过程,讲述了王荷波同志在南京战斗工作的这段经历。作者孟昱大量钻研史实,搜集史料,尽可能地通过走访和采访去接近历史场景,体验时代氛围。在创作时,他没有对史料进行简单堆砌,对文献进行简单串联,而是让自己回到那个年代,试图用那一批革命者的情感去铺就当年的历史。孟昱创作此书,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创作过程,更是一个年轻人向伟大的建党精神礼敬,向中国共产党百年红色历史认真学习的过程。
徐宁强调,《钟山星火——南京首个党组织诞生记》是“江苏文艺名师带徒计划”的一个重要成果。作为孟昱的老师,省文联主席章剑华对孟昱悉心指导,认真传授。《钟山星火——南京首个党组织诞生记》的出版,标志着章剑华对孟昱的“名师带徒”即将进入尾声,高徒即将出师。徐宁希望孟昱秉持名师的精神,在今后的创作道路上继续追寻,继续耕耘,用更多的创作实践,更多的创作成果,带领和携手更多的青年同道一起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去奉献心血,去创作精品,将更多的艺术精品奉献给这个伟大的时代。
△章剑华
章剑华与孟昱是“名师带徒”计划中的一对。三年来,按照计划要求,在面对面授课、深入实际采访、认真进行创作、传承师风艺德等方面积极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果。章剑华先后创作了《大江之上——长江大桥建设三部曲》《世纪江村——小康之路三部曲》,还正在创作《向苍穹——天宫三部曲》,而孟昱也创作了长篇纪实文学《钟山星火》《城市村庄》,以及师徒正共同创作《承诺——乡村振兴纪实》。章剑华认为,《钟山星火》主题重大、史实准确、立意深刻、文字生动,艺术再现了南京首个党组织的诞生历程,生动刻画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光辉形象。该作品的出版有着多方面的意义:一是建党百年的献礼之作。这部作品是一名青年党员、青年作者向党的百年献上的最好礼物。二是党史教育的生动教材。书中记录的历史、讲述的故事、塑造的人物、体现的精神,正是党史教育的生动教材,而且是身边的、又鲜为人知的珍贵教材。三是建党精神的具体诠释。书中的人物和故事充分体现了建党精神的内涵,是对伟大的建党精神的具体诠释,对于理解、弘扬建党精神有着很大的帮助。章剑华强调,自己将与徒弟一起,以更多更好的创作巩固和扩大名师带徒计划的成果。
△孟昱
作者孟昱介绍了创作《钟山星火》的契机:一是“名师带徒”计划中老师章剑华的创作方向是非虚构文学,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也抱着好奇与憧憬去触碰这片新鲜的领域。二是恰逢老师创作《大江之上》,在跟随老师的采访过程中他深受感染和触动,不由想到自己是否可以创作一部类似的文学作品。他最先的构思是以浦口火车站为依托,通过贯穿70年里发生在那里的代表性事件,折射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巨大变迁,但是在搜集资料过程中一个事件突然引起他的注意,那就是浦口党小组诞生。他了解到浦口党小组竟然是中国共产党落地南京的起点,这其中的分量不言而喻。更让他激动的是,市面上还没有同类的纪实文学作品,这对他来说仿佛看到了一座富矿。在与老师沟通后,确定下这个选题,经过近一年的搜集、采访、写作,初稿得以问世,老师从书名、章节标题等各个方面都提出了非常专业的修改意见。
△师徒赠书
首发式上,章剑华、孟昱师徒现场向省委党史办、市委宣传部、市委党史办、南京图书馆赠送了作品。在随后的座谈研讨会上,章剑华、刘旭东、鲁敏、陈军、衡正安等专家学者纷纷发言,对该书的创作与出版予以高度评价。刘旭东认为,《钟山星火》从填补题材空白的角度具有开创意义,并在人物塑造、对人性洞察、对人际关系表述和对社会事项的描述等方面,体现出强大的文学力量,作品对于工友之间、兄弟之间、夫妻之间、劳资之间的人物关系,处理得非常耐看。鲁敏认为,该作在区域性和全国性、史料性和文学性上做到了有机的统一,适当的虚构配合得很好,人物细节对话还原得当,尤其是对于公和私的斗争、利益和形势的考量、小我和大我的对话、资本与劳工的抉择,写得非常生动,栩栩如生地还原了当时当地的场景和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