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张毅:以古老的琉璃技法致敬民族文化

2021-11-27

光明日报客户端 颜维琦

一场特别的作品展正在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举办。展览的主角是张毅,策展人是他的妻子杨惠姗,两人都是琉璃艺术的忠实拥趸,共同创立了琉璃工房。

一年前的11月,导演、琉璃艺术家张毅病逝,终年69岁。时隔一年,杨惠姗选择以举办“至善前行——张毅创作回顾展”的方式表达爱和纪念。

张毅,1951年出生于中国台湾,他是影视导演、编剧、制片人,也是琉璃艺术家。19岁起,就开始发表了小说。1979年,因连载小说《源》打开知名度,随后与张永祥共同改编剧本拍成同名电影,拿下亚太影展最佳编剧。

1982年,他与杨德昌、托德辰、柯一正共同执导《光阴的故事》,成为中国台湾新浪潮电影重要推手之一。其中,张毅导演的是这部电影最后一部短片《报上名来》,讲述的是1980年代初期台北闹市区一对小夫妻的故事,展现出当时台湾都市人的生活面貌,探讨已经初现倪端的现代“都市病”征兆。

升格导演之后,张毅先后创作多部经典电影,尤以1984年改编白先勇小说的《玉卿嫂》话题不断,当年也入围金马奖最佳影片。此后,张毅的另一部代表作《我这样过了一生》问世,这部作品让他荣获金马奖最佳导演,也让杨惠姗拿下金马影后。

张毅和杨惠姗退出影坛后便一起创办了琉璃工房。至此,两人开始研究、复兴失传的汉代琉璃烧制技法,并且通过国际琉璃艺术大展、在大学成立艺术研究室、建立博物馆等方式,让琉璃艺术走到了更多人的生活中。

此次展览不仅展出张毅的琉璃作品,还有张毅作为导演时期的成就。展品中有一个剧本手稿,那是张毅在初中时写的剧本,老师的批注则是:“小说、电影看得太多了,希望把精力放在考试上。”张毅为每件琉璃作品写下的说明文也在展览中得到呈现,可见其对待作品的态度。

张毅将其琉璃创作的核心定为“永远地创造有益人心的作品”。在张毅看来,没有一代人可以独自完成一门艺术,只能是有人先悟先走,后人承继发扬。此次展出的向自然之美致敬的“太湖石”、跨越挫折后的生命体悟“自在”、让法国百年博物馆惊艳的“焰火禅心”,以及东方水墨新里程碑的“一抹红”等四大系列,可以看出他的创作观。

琉璃材质的“太湖石”系列作品,带出一个瑰丽的仿自然景观。他把太湖石作为一个膜拜的物件,用一种人为的材质作出新的诠释,是一种对自然美的崇敬和景仰。在“一抹红”系列中,张毅用“一抹红”颠覆了绘画的平面概念,琉璃材质的通透,让自然的光线照进画作,在釉料渲染中,画笔的层次,无比清晰地显露出来。云、雾、海浪,在聚散之间,在具象与抽象之间翻腾。

“琉璃花朵”则是他在2012年创作的作品。他在沙模中预先埋入脱蜡花朵,直接在沙模中吹制花瓶,同时接合花朵与瓶身,让琉璃浆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奔放,凝结成最自然的状态。在充满不确定性中,展现随性、不受拘束的生命禅意。”张毅强调艺术是生长于文化的土壤中的,他深谙民族的叙事语言,文学与东方的禅意,是他鲜明的创作个性。”杨惠姗说。

展览将持续至2022年3月。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