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评论区捧哏,怎么就成这届年轻人社交的新把戏了?
如果有人问
网络为文学的发展
作出了哪些杰出贡献
小编首先会提名:神级搞笑评论
无需任何华丽的辞藻
光是短短几个字
就将通俗文学的语言魅力
以及损人利己的人物性格
展现得淋漓尽致
而比这更神的
则是接力延续搞笑系数的捧哏评
它们多隐藏在评论区的楼中楼里
却往往可以凭借
令人鼻孔喷饭的控场能力
出于神评而胜于神评
顾名思义,捧哏评的作用
就在于配合评论中的留言
让笑点进一步升级
根据不同的留言
捧哏评也有对应的招数
如果对方发表了神级评论
不要多想,一律先把身份
抬到“老师”的高度
众所周知,老师是辛勤的园丁
哺育着人们的文化乐园
因此,它不仅是一份职业名词
更是一份虚指尊称
用“老师”来称呼神级评论的发言人
更包含着无限的隐喻
你的作品点亮了我的精神世界
根据神级评论的内容
称呼还可以再次细分
博主称,自己在社交时偶尔很活跃
偶尔又很沉默,不知是何情况
下方立刻有人作答:社交牛杂症
回答的巧妙之处
就在于对“社交牛X症”
这一网络名词作出了化用
只改动了一个字
既言简意赅地概括了博主的症状
又与生活中常见的食物相联系
达到“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的功效
对此,捧哏达人们为他颁发了
老师之外的新荣誉
妙手回春、专治杂症的人民“医生”
代指作家的“文坛大师”
更是捧哏评里的高频词汇
一个人,写一万部作品,不足为奇
比如具有农家乐审美
写的诗全都不值得背的“十全老人”乾隆
一个人,仅存两首作品
却能让人记住,才是真的大师
比如高中名篇《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张若虚
捧哏达人们深谙此道
只为一句评论
就颁发文坛大师的称号
其实用夸张的方式
来衬托评论的价值
当然了,也并不是随便哪位网友
都当得起“老师”这一光荣称号
对于发表废话文学的网友
捧哏达人会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用“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的思路精确打击
而对于一些
视网络为法外之地的神级评论
捧哏达人们也会变着花地明贬暗也损
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们捧不出
正所谓,世界上本没有神评
捧哏的人多了,也就有了神评
在捧哏达人的内卷中脱颖而出
也有方法论可言
首先,可以推陈出新
给本质上没有区别的说法换些修饰词
诸如“我当初就不同意您退出文坛”的说法
实在有些泛滥了
不如化被动为主动
身体力行来表达
对神级发言人的赞美与恭维
在出版业行情堪忧的现下
能出书足以说明文字质量之高
作者粉丝之众
还可以在时间、精力和金钱上内卷
一本著作已然不够
想精通文坛大师的写作之道
必须要通过系统理论化的学习
或是直接拜师
由学习写作的艺术
上升到学习生活的艺术
更高级的做法
则是不正面吹屁
直接召唤亲朋好友
共学评论区生存法则
一切尽在不言中
每句评论承载的信息始终是有限的
想要让它在有限的字数里
表达出无限的内涵
就要学会这条捧哏中级法则:
利用时间差,取其所长,为我所用
达到强中自有强中手
一山更有一山高的功效
一位专爱“炸厨房”的博主
分享了给鸡翅收汁的过程
对于这盆辨别不出原材料的食物
优雅些的说法,是“铁板煤炭”
直白些的说法,是“米共乱炖”
但都不如文坛大师的谐音梗来得贴切
面对这条神级回复
捧哏达人们自然不吝赞美之词
不难发现,上面两条发言
都掌握了捧哏初级法则
它们各有各的长处
前者,是用自己的态度
展现出神评作者的咖位
功成名就,所以一早就退出了文坛
后者,是用自己的行动
描摹出神评作者的影响
你虽不在文坛
但文坛里到处都有你的传说
真正的捧哏王者不会急着评论
而是会精挑细选,海纳百川
不但兼具了上面两条评论的优点
还化用了生活中
耳熟能详的主持人与栏目名
更具真实感
捧哏的高级法则
讲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提炼出原评论的核心观点
充分发挥高中积累下
轻松凑足800作文的胡编功底
把旧的评论彻底拍死在沙滩
原来的评论只有一句话
意为在他家里
总是老婆先用新手机
他用老婆换下来的
喜出望外的语气却难掩悲凉的底色
用青春疼痛风格来总结,大概就是
你弃之敝履的,是我望尘莫及的
捧哏达人
精准捕捉到了这一表达句式
与句式背后的黑色幽默实质
将其无限扩写
一连串的亲戚传递,隐藏着的是
层级分明的家族地位链条
结尾画风一转,“想想就开心”
更加让人心生怜意
整体读来,比星新一更耐人寻味
比欧亨利更出其不意
说捧哏达人们
是当代民间通俗文学巨匠
真的一点都不为过
带有捧哏性质的评论
实际上并不是这两年的新发明
它至少可以追溯到十几年前
各大商业门户网站以及天涯
贴吧等论坛的评论区
当时,中国的移动社交网络刚刚起步
人们获取信息
和表达观点的心愿同样旺盛
更旺盛的还有
地域、空间被网络连接之后
与陌生人之间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交流欲
这些网站和论坛
就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