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镇米皮:陕西省/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秦渡镇位于西安市鄠邑区东部,紧邻着沣河西岸,也被称为“秦镇”。米皮是秦镇的金字招牌,以筋、薄、细、软闻名,跟乾县锅盔和岐山臊子面并称为“关中三大面食”。2007年5月11日,秦镇米皮制作技艺被列入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13日,秦镇米皮制作技艺被列入西安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秦镇米皮使用沣河西岸的稻谷制作而成,具体工序包括泡米、磨浆和蒸制等步骤。最后,用重量约十斤的大铡刀将米皮切成细条,拌上特制的辣椒油、香醋和盐等调味品,还可以添加黄瓜丝、芹菜和豆芽等配菜。皮薄细软,色白光润,白中透红,红里透香,吃起来酸辣劲道,让人感到很清爽。因为米皮通常为凉食,所以也被称为“凉皮”。
2021年11月13日中午,我和家人来到秦渡镇,路边到处都是卖米皮和油糕的店铺。在公路南侧一家名为“秦镇第一味”的网红店内,吃完米皮、油糕和肉夹馍后,我们走进秦渡镇的老街道中。从北向南,穿过街巷,可以看到很多秦镇米皮的老店,都称自己的店是“百年老字号”。
西周时期,秦渡镇所在的地方是丰京,周文王伐崇国后建都于此。后秦弘始三年(401),皇帝姚兴带领文武百官离开长安城,前往南郊的草堂寺听取鸠摩罗什讲经。经过这里时,在此设渡口,称为“秦渡”。从此以后,秦渡成为长安城西南的交通要道,也被称为“秦渡津”。明朝宣德元年(1426),这里正式更名为秦渡镇。
沿着秦渡镇的老街道向南走大约600米,西侧坐落着薛德全米皮总店和吕家米皮老店,南北相邻,生意很好。虽然已经过了中午吃饭的时间,但是这两家店里还是非常热闹,吕家米皮老店前排着很长的队伍。由此可见,许多人来到秦渡镇,就是为了在这里吃一口正宗的秦镇米皮。或许,在当地人看来,离开秦渡镇后,陕西其他地方的米皮都不好吃。
相传,秦镇米皮初创于秦代,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清朝乾隆年间,秦镇开始出现专门卖米皮的店铺,最早可以追溯到秦镇南街的尚家。后来,清朝咸丰年间的单家、光绪年间西街的赵家和杨家、民国时期北街的薛家等店铺纷纷崛起,经过200多年的发展,秦镇米皮名震三秦。
相传,秦始皇统治时期,陕西关中地区发生大旱。沣河缺水,稻谷枯萎,农民只好在田里挖井浇地。打下的粮食尽是稗秕,碾出的大米质量太差,农民无法向朝廷纳供。当时,有一个叫李十二的人,把大米碾成米粉,蒸出米皮后,献给秦始皇。秦始皇吃后,感到很喜欢,便命这里每年的贡品只献米皮。
据说,李十二在某一年农历的正月二十三日去世。当地人为了纪念李十二,每到此日总要蒸些米皮,这种制作米皮的技艺一直延续到今天。如今,在秦渡镇的老街道上,依然可以看到很多专门卖制作米皮用具和调料的老店铺。
2018年,西安高新区开始托管鄠邑区秦渡镇街道。2018年12月18日,秦镇商铺群被西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未来,秦渡镇的商铺群和米皮制作技艺将会得到保护,让这座千年古镇在崭新的时代继续焕发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