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从辽金元耳饰和宋代耳饰的艺术比较,看其文化的相通性与差异性

2021-11-29

辽宋金元时期是我国古代饰品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高峰,不仅是对唐代文化艺术的继承,而且开辟了自己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在这个相近的历史时期统治中,中国北方地区是由多种少数民族统治的,期间少数民族契丹族和女真族的政权不仅和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宋朝汉族政权对立存在,而且之间文化艺术的交流和渗透也在默默发生着,在此历史时期创造的金银艺术品既有差异明显的北方少数民族风格,又有传统汉族文化的渗透,是一种相互借鉴和承袭的关系。

宋代时期的耳饰是古代耳饰发展的高峰期,除了自身根深蒂固的汉族文化艺术的基础,有一部分也是受同时期的辽代和金代等北方少数民族的来往和影响。

辽宋金元耳饰的分布情况

1.沟通神的一种媒介——饰品

早在原始时期人类就懂得用一些自然物质来装饰自己,例如兽骨、石头、煤精、贝壳等。我国的装饰文化在很早时期就出现,早的一些有北方的红山文化等,南方有良渚文化等,各地均出土了大量的一种名为“玦”的古代饰物。

大多考古研究专家都认为,这种有缺口的古代饰物经常出土于墓主人的耳部,可见是作为耳饰来使用的。

古人崇尚自然,在达尔文没有著成科学的《生物进化论》的时候,社会文明发展落后的情况下,大多部分地区的人们都是认为是由神创造的人类,因此无论是什么地区都会有神话的流传至今,在这种思想观念下就会产生一定的物质器物来祭祀山川和神灵。将这些饰品用作祭祀神灵的物质载体,其中的一种饰品就是古人用来沟通神的一种媒介,而耳朵是作为人体感知外部世界的重要器官。

有了祭祀的理由,随之而来就会产生一系列的祭祀活动,在四川省广汉出土的三星堆文化,被认为是中国巫术文化的代表,在广汉出土面具是神秘古蜀王国祭祀所使用的礼器,有一部分是穿有耳孔的,说明耳部在新石器时代被认为是人们与神沟通的重要器官,是服务于宗教作用的,并且兼顾特殊的社会活动内容。

从进入历史时期,汉族在每个不同的时期,由于统治地域和文化的不同,导致耳饰的佩戴情况也就有很大的不同。这也和各个时期历史的统治文化和各民族的不同风俗相关,商周时期耳饰的功能发生了变化,由于在周朝时,确立了“礼乐”制度,推崇天然而不重视雕饰。

中原汉族人受传统统治文化的影响,认为身体发肤是父母所赐予的,不损坏皮肤就是一种孝道,耳饰又是传统首饰中唯一需要破坏身体完整性的饰品,耳朵是身体部分较为小的器官,如需在耳部装饰就需要穿耳破洞,才能得以固定或者悬挂耳饰。

这种穿耳行为是不被当时的礼乐制度所接受的,所以耳饰在很长一段时间作为装饰品是不常见的,即使是后来在宋代时期女性流行起来佩戴耳饰,也是受统治思想文化的影响,穿耳之风是为了约束和提醒女性规范行为举止。

所以宋朝妇女普遍佩戴耳饰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之下也是统治阶级的统治产物。之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审美需求会随之日益增长,使得艺术文化的发展也会得以提升,耳饰这种本来就兼具装饰功能的饰品,被增添了更精美的艺术效果。

2.北方少数民族

汉代《釋名·释首饰》里明确说明,穿耳的习俗是用来惩戒一些少数民族妇女的,因为相比较于中原地区的妇女,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妇女的行为举止更加不受约束,一旦行为有所不得体,就会用耳饰穿破在耳垂之中,以疼痛来加以惩戒。

所以耳饰的佩戴是由少数民族地传入的,也是是伴随着一种刑罚而出现的器物。 从一些出土的北方少数民族墓葬来看,在很早时期一些北方少数民族人民就有佩戴耳饰的习俗了,北方地区前期出土藏有耳饰的墓葬主要以男性墓为主,例如在阿城市巨源乡金代齐国王完颜晏夫妻合葬墓出土的金耳饰就位于国王的耳部两侧,说明这些北方少数民族男性一直有佩戴耳饰的习俗。

还有很多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出土的男女墓中的耳饰都分布各异。北方少数民族耳饰的发现地区主要是以我国北方或者东北部分布为主,这里一直都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发源地和聚居地。主要地区有、黑龙江、辽宁、内蒙古、山西、河北等地。其中北方不同民族耳饰的发现数量也各异。

辽宋金元耳饰的基本类别

1.耳环

不论是北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还是在黄河中下游的汉族居住地区,出现耳环形式的形制是多于耳坠形式的形制。“金俗好衣白…耳垂金环。”可见金朝人是喜欢在耳朵上带以环形形式呈现的金耳饰。

所以在北方少数民族地区不乏出土许多精美耳环,因为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爱好在各个身体器官上加以装饰各种类型的环状物,例如,项圈、鼻环、耳环、手环等,一开始大多学者都认为是用来护身挡灾和装饰品作用的,直至近代依然流传着幼儿带项圈和手环的习俗。

2.耳坠

耳坠的制作工艺较比耳环的制作工艺要复杂,是耳环的一种延伸,装饰性的功能要大很多。耳坠多为耳环的发展后期出现。而且耳坠可以承载的装饰形式丰富多样。目前辽宋金元时期出土的耳环较多,耳坠出土数量较少,耳坠虽然出现的历史比较悠久,但是耳坠的盛行却是在明代之际。

金代耳饰的形制各异,有环饰,有坠饰且大多都比较小巧和简单,因辽、宋、金的历史原因,三国之间交往密切,在金灭辽之前,女真族臣服于辽的统治,在文化艺术上受契丹先进艺术文化影响,所以金代早期的耳饰艺术风格可与契丹的耳饰艺术风格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和分析,这种文化的影响并不会将受影响的那部分文化完全同化。

宋代耳饰

1.汉族耳饰的发展

两宋统治时期,不仅在文化艺术风格上有所改变,而且在妇女礼仪规范中也有所体现,为了规范女性行为举止,开始出现女性裹小脚,佩戴耳饰的行为,使耳饰在民间盛行,促进了耳饰形制和风格的发展。因唐朝后期民族问题突出,汉族地区的中华文明由开放转向保守。

宋朝时期更加注重本土文化的发展,由于唐代饰品中异域风格的减弱,宋代耳饰的风格也迎来了一个特殊的改变时期。所以唐宋两代本是前后承接的两个朝代,但是首饰风格差异明显,大多出土的宋代耳饰并无异域风格,出土的唐代耳饰都是极具异域风格,例如扬州市博物馆收藏的唐代嵌宝耳饰,具有西域文化艺术的特征。

2.金叶片形耳饰的形象

宋代的耳饰造型和纹样的仿生性贯穿整个宋代耳饰的艺术风格,这种仿生又称之为“像生”,主要的仿生对象是日常中很常见的事物,简单生动的瓜果、花草、动植物等,更贴近与民间生动的生活对象。 耳饰的形制也是较为简单自然的,最简单的宋代耳饰的造型是用一根金丝对折,然后围绕成长茄子的造型,中间较小的缝隙,穿耳的一头细,悬挂在耳边的那头较粗,极为简单并无过多的装饰。

宋代是中国古典文化最为辉煌的时期,用深厚的文化沉淀“意象”,创造了传统的吉祥图案,为中国传统耳饰注入了艺术文化的灵魂,让耳饰的意义不再是简单的装饰品,赋予了传统耳饰独特的艺术文化气质。

剖析辽宋金元耳饰造型艺术的相通性

1.金橡果耳饰

在黑龙江省绥滨县奥里米古城出土的金橡果耳饰,此耳饰以仿制橡树果实为纹样题材而制成耳饰。

中间一颗大圆锥型橡籽果实,底部以分散开来的五片树叶相托(已残两片),树叶表面錾刻叶脉纹路,叶厚 0.08-0.09 厘米,果实中间直接长0.92-0.98 厘米,空开圆心向四周点缀四排小点,做写实状,使得果实形态突出且逼真,在两片叶子中间接一根弯曲金丝,即充当花茎,又充当耳环脚与耳部进行系挂,整体重 13 克,非常小巧精致。

这对耳饰是金代耳饰的纹样深受汉族文化影响的重要见证,橡子果是世界上较为古老的植物,世界各地均匀种植,也生长在我国东北地区温带阔叶落叶灌木中,这里也是女真部落聚居的地方,也是北方少数民族部落发源之地和北方少数民族赖以生存之地,这里生长的橡果,是极具浓郁的地方性特色的,是女真民族人民日常所见之物。

古老的北方少数民族地区人民认为橡果象征着生育、力量、永生和繁荣等意义。将橡果设计成图案题材,并依照纹样制成耳饰,里面蕴涵了金代人民对子孙和健康这些世俗的愿望,和汉族地区将瓜果设计成纹样注入到耳饰的造型当中,意愿甜蜜的心理认知是相同的。

2.美好意愿

不论是北方少数民族地区,还是中原汉族地区,人们对世俗生活的美好意愿从来没有停止过,在古老时期,在没有对自然的力量和自身的发展能力有足够多的认识的时候,将寄托于神的庇佑,就连穿耳和戴饰品的风俗开始都是一种精神的宗教行为。

神是不存在现实生活中的,只能靠人类的精神想象然后依附在现实中存在的生物当中,所以最后形成图腾文化。

总结:

在宋辽金元时期我国在绘画艺术上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质的飞跃,把我国的古典艺术和文化都推向又一个历史的巅峰,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发展条件,对生活中事物意象的造型捕捉能力才会如此强烈。

不同民族耳饰艺术的发展,既有相通性,那么也会有差异性存在。因其所处不同的地域环境和社会背景造就了各民族的生活方式、文化习俗和审美倾向等都有不同,那么各个民族耳饰艺术的发展风格也会有所不同,最后形成的各民族耳饰艺术特征是非常独特和鲜明的。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