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穿越时空,探秘贾湖先民的定居生活!

2021-11-30

一万一千多年前

远古人类开始从洞穴中走出

到旷野中定居

新的生活模式逐渐形成

当人类从狩猎采集

向稳定的农业生产过渡

广袤的中华大地上

多个聚落陆续登场

贾湖,正是其中之一

《中国考古大会》第二期

便将镜头对准贾湖遗址

将时间标尺

拨回9000至7500年前

同观众一起

踏上这段崭新的探秘之旅!

位于河南省舞阳县

贾湖村的贾湖遗址

是淮河流域

迄今发现最早的

同时期保存最完整的

新石器时代遗存

浅地穴式房屋

与多种墓葬形式的存在

表明贾湖先民

拥有稳定的定居生活

与不断壮大的聚落

贾湖所在的淮河流域

当时的气候和环境

与现在江南地区大致相似

因此贾湖人才施行稻作农业

同时也获得了

丰富的鱼类资源

使得八九千年前的贾湖地区

形成了最初的“鱼米之乡”

而石铲、石镰、石磨盘等

农业生产工具的出土

均反映出贾湖的稻作农业

已开始逐步系统化

考古专家还通过

对文化层和墓葬中出土的

动物骨骼进行分析

发现贾湖人在九千年前

已经开始驯养家猪

猪的驯化、饲养

是贾湖先民的一大创造

为人口增长提供了保障

人类可以从中

获得稳定的肉食资源

增强体质

也为当时族群的发展壮大

早期社会的进步

提供了动力

除此之外

贾湖遗址还发掘出

以红陶为代表的大量陶器

如炊器、食器、盛器等

工艺逐渐成熟,器形趋于丰富

在同一时期文化遗存

出土的陶器中

处于一定的领先水平

当时的贾湖

正处于狩猎采集

向定居生产过渡的阶段

所谓“食不厌精 脍不厌细”

采集、狩猎、种植、饲养

促成了贾湖的“食物多样性”

而陶器的多样性

也反映了贾湖人

对饮食文化的讲究

在贾湖遗址出土的陶器中

除了大部分的生活用具外

还有一小部分是冥器

也就是专门烧制的随葬品

这也是贾湖文化

对后世影响的一个佐证

贾湖遗址出土的

龟甲等器物上

还发现了17个契刻符号

有的竟与商代甲骨文的“目”

“曰”字有相似之处

反映了贾湖先民

有意记录某些信息的特征

而龟甲作为除陶器以外的

另一种随葬品

承载着贾湖先民的

一种精神信仰

也是后人得以窥见

其精神世界的

一个重要窗口

说到精神追求

就不得不提及

贾湖遗址中的

另一个重要发现

骨笛

1987年11月

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专家利用高科技

闪光频谱测音仪

对贾湖遗址出土的

几支骨管进行测音

测音结果表明

这些“穿孔骨管”可以吹奏出

五声、六声

甚至七声音阶

正是这来自于

八九千年前的远古笛声

打破了人们认为先秦时期

以宫、商、角、徵、羽

五声音阶为主的认知

一举改写了

中国和世界的音乐史

从高山洞穴到平原沃野

贾湖先民进入了定居的时代

从野外采集到人工种植

贾湖开拓出

八九千年前的水稻驯化地

一件件实用的远古红陶

丰富了中国人的蒸煮方式

一串串龟甲的节拍

一声声悠扬的笛声

让我们窥见了

祖先的精神世界

贾湖先民的美丽家园

甘其食,美其服

安其居,乐其俗

这是老子在《道德经》中

描述的理想生活状态

正是考古工作者的不断求索

才让我们跨越八九千年

得以看见

贾湖的水草丰美与日升月落

斗转星移

沧海桑田

每一次对历史的回望

都是一次文化的归乡之旅

无论时光如何变换

不变的是

我们对真善美的

孜孜以求

代代传承

永不改变

今天17:30档

CCTV-4

《中国考古大会》第二期

等你来解锁

“贾湖遗址”!

来源:CCTV4《中国考古大会》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新媒体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