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范稳推出现实主义转型力作,《太阳转身》聚焦边地脱贫攻坚

2021-12-01

11月28日,范稳将自己过去三年精心耕种的收获带来了北京,在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了现实主义长篇新作《太阳转身》。新书发布会上,文学评论家潘凯雄、施战军,作家石一枫,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李红强与作者范稳一起讨论了这部作品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发布会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当代文学编辑室主任、该书的责任编辑赵萍主持。

长篇新作《太阳转身》新书发布会现场

“只啃硬骨头,只写难的文学

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眼中,范稳是一位“硬汉”、是一位“勇士”:“范稳对文学始终怀着他独特的追求和态度,看上去文气的他实则是一个文学的硬汉,或者说是一个文学勇士。他只啃硬骨头,只写难的文学,也就是说,他的写作要翻山越岭,甚至要披荆斩棘。他有一股劲,这股劲让他的生命与他的文学同在。”

从“藏地三部曲”开始,走入生活的现场、民族文化底蕴深厚一直是范稳文学创作的鲜明特点。在脱贫攻坚题材创作中,他依然执着地行走。《太阳转身》是范稳壮丽转身的最新收获,这部长篇彰显了范稳作为优秀小说家的胆识和谋略。

小说以一桩儿童失踪案为发端,讲述了一位退休老警察在责任感和正义心的驱使下,坚持追踪案件直至水落石出的曲折故事。小说中的卓世民在战争时期是功勋赫赫、壮怀激烈的英雄,和平年月里又成为家喻户晓的刑侦战线上的豪杰,“他的一生戎马倥偬、身经百战,无论是在战斗的岁月还是和平年代,他就是不断书写传奇的那一类好汉,死神常常都得绕着他走。”

农村留守儿童侬阳阳的离奇失踪打破了卓世民原本宁静的生活,他与志同道合的战友兰高荣告别了舒适安逸的城市,一路追随线索到了他们曾经共同战斗过的杨家寨和南山村。在这里,他们重温了随时间而逝去的万丈豪情,他们要开辟新的“战场”,进行新的“战斗”,携手南山村的贫苦民众开创新的生活诗篇。卓世民不畏强权和恶势力,他以顽强的毅力经历了艰难的寻找,最后终于惩恶扬善,将侬阳阳解救,却在与歹徒的奋勇拼杀中走完了他辉煌荣耀的生命历程。

范稳在小说中颇有深意地提及壮族的创世神话,通过汤谷寨的《祭祀太阳古歌》的歌谣讲述了创世神布洛陀以拙朴原始的力量开天辟地的壮举。壮族人的祖先最终找回了自己的太阳女儿,太阳的转身南去,不是真正的离开,而是回归。我们正在经历和进行的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脱贫攻坚事业,必将如那转身归来的太阳一般,带来爱和希望。在小说的结尾,侬阳阳成功获救、林褚承得以医治、侬建光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南山村的脱贫攻坚事业如火如荼地进行。卓世民虽然悲剧性地离开了,但他就像壮族神话中的太阳,把光明和力量留给了世人。

这一次,范稳留下了范本!”

范稳此前的长篇小说主要是历史题材,但《太阳转身》却转而书写现实题材。他曾说:“能够置身于脱贫攻坚这场伟大战役中,是一种荣幸。作家是见证者,也是记录者。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如何去呈现,就显得尤为重要。”范稳并没有单纯而俗套地正面书写脱贫攻坚的艰难进程,而是选择独辟蹊径地写出了脱贫攻坚的荡气回肠的“前史”。这对范稳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挑战。在发布会上,评论家、出版人潘凯雄也袒露了自己当初的担心。

评论家、出版人潘凯雄

潘凯雄对范稳的创作十分熟悉:二人相识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2004年,时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的他推动出版了范稳“藏地三部曲”的开篇之作《水乳大地》。两年前,时任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的他看到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报的这个选题时,便提醒相关编辑:一定要用长篇小说的方式来完成现实书写,不要“报告文学化”。今年3月,潘凯雄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组织的改稿会上看到本书第一稿时,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在他看来,这本书所描写的人物辨识度强、典型性高,一定会在脱贫攻坚主题出版的版图中留下痕迹。

作家、《当代》杂志副主编石一枫

作家、《当代》杂志副主编石一枫对此也深有同感,他认为,写正剧时,难的是写出文学性。范稳的《太阳转身》为这个时代的作家树立了一个榜样,那就是:如何在直面现实的同时,又与现实保持恰当的距离、发挥虚构的长处,给文学创作留下闪转腾挪的空间。

评论家、《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施战军

评论家、《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施战军更是直言:“这一次,范稳留下了范本!”在他看来,范稳处理了“大地”(现实生活)和“太阳”(神话传说)的关系,也解决了“作家”与“转身”的关系。像范稳这样积累了成就的作家,转身很难,容易产生路径依赖,范稳通过《太阳转身》告诉大家,这种转身是必要的、有可行性的,并不与自己的过去断裂。

《太阳转身》中有很多条线索,卓世民、兰高荣追踪破案的线索,曹前宽为村里修路的线索,卓婉玉研究人类学的线索,侬建光、韦小香从壮族山寨到城市打工、又回归山寨的线索,以及褚志、林芳的发家史,曹前贵、五嬢的罪恶史等等。范稳展现了强大的叙述能力,将众多的线索结构在一起成为一个艺术整体。在他看来,“长篇小说这种体裁决定了它的丰富性和多线索性,它是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最好能像《清明上河图》那样包罗万象、事无巨细。民族、民俗、文化、历史以及都市、乡村、社会各阶层和人生百态。”

范稳之所以可以游刃有余地由历史题材向现实题材“转身”,是因为他长久以来坚持的创作方法:深入生活,扎根田野,将虚构的作品“种植”在扎实的采访与调查之上。在本书的责任编辑赵萍看来,范稳是那种要到生活的现场中去的创作者。无论书写历史还是记录现实,他都是一位“在场的”作家。范稳需要做大量的田野调查才能动笔,走村串寨、风餐露宿,多年来已经是他的一种常态。在创作《太阳转身》之前,范稳跑遍了云南边境十九个村寨,最终将文山选定为创作的焦点。

云南是祖国的西南边陲,而文山是边疆中的边地,是一个集边疆、民族、贫困于一体的地方。因为地处边境一线,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它还处于战争状态,开放的时间比内地晚了十余年。加之大面积的喀斯特地貌,文山州的脱贫,就显得特别具有典型意义,特别具有辨识度。

为了创作数次造访这里的范稳感叹,作家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更深切地体会到,只有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边防才能巩固扎牢;只有置身现场,才能更加真切地理解脱贫攻坚是一项多么功德无量的伟大事业。

“撬动贫困这座大山,可能只需要一个支点”

发布会上,施战军回忆起多年前和范稳的一次夜谈。施战军向范稳提到,中国尚未出现一部有分量的反映抗日战争的长篇小说,范稳默默记在心中。多年之后,范稳将长篇小说《重庆之眼》交给了施战军,施战军读后便决定刊发,并激动地写下了数百字的卷首语。今年9月,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了新版《重庆之眼》,封底上印着施战军当年写下的那段话:

《重庆之眼》让“重庆大轰炸”的历史,终于得到了后续震荡至今的全景式的充分书写。《重庆之眼》就是一部拥有了国家志气、国家底气、文人诚信和文化自信的作品。……切肤掏心的笔触,令人感慨万端,让我们从中将最动人的密码一一读出:读出英雄气、儿女情,读出江湖义、山河恸,更读得出家国事、民族心。

在施战军看来,范稳新作《太阳转身》依旧可以“读出英雄气、儿女情,读出江湖义、山河恸,更读得出家国事、民族心”!他认为范稳勇闯创作的无人区,与其他作家不同的是,他没有“旅游心态”,结结实实地以文学的方式给我们的民族文化与历史留下纪录。不仅如此,施战军认为范稳这部作品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他面对现实、面对社会问题时的立场、态度与思考。《太阳转身》对于脱贫攻坚的主题创作而言,是一部“破题型小说”!范稳用虚构的手法、引人入胜的故事以及有血有肉的人物,提出并回答了这么几个问题:

贫穷为什么会产生?贫穷对人性会有什么影响?脱贫攻坚为什么伟大?脱贫攻坚对个人、对人类为什么有意义?

在《太阳转身》中,卓世民、兰高荣两个退休老警察破获乡下儿童侬阳阳失踪一案写得跌宕起伏,极为精彩,也是小说中的重要线索,但从小说类型来说,小说中的这条线索类似于侦探小说,但范稳又融入了大量关于社会、历史、文化问题的思考,使之成为一个侦探社会、文化问题的小说。范稳不仅仅是简单地“再现”现实,同时把自己对于现实的洞察与剖析有机地融合于小说叙述之中——这种立场、态度与思考是现实主义创作最核心的价值。

作家范稳

范稳对于这个问题,其实有着非常成熟的思考,他说:“像脱贫攻坚这样划时代的伟大战役,作家首先应该在场。他应该既是一个参与者、发现者,同时也是一个记录者。也许对于小说创作而言,‘热炒热卖’式的写作、‘直奔主题’的写作,会显得缺少理性审视和深度思考。”

范稳在《太阳转身》中写到的南山村,既有从明朝开始光荣戍边的历史,也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边境战争的前线,小说中又写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后村中很多人因为贫穷参与到贩卖人口的罪行之中,经过政府治理整顿才好转,后来在村党小组组长曹前宽的带领下,花了十几年功夫才修通了公路,成为了脱贫攻坚的一个典型。不少小说在处理相似题材时,都会选择回避所谓敏感题材或社会阴暗面,但范稳不仅没有回避,反而将之有机地转化为小说内容的一部分。对此,范稳说:“贫困的故事千百万,致富的道路也许就那么几条。我看到了一条路对一个闭塞村庄的重要,也看到了观念的转变对一群人的改变。尤其是在边地少数民族地区,撬动贫困这座大山,可能只需要一个支点。”

正因如此,李红强总编辑认为出版《太阳转身》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幸事、喜事,是近年来出版的最重要的收获之一,因为人民文学出版社一直是把时代性、高质量和艺术性融合起来的长篇小说作为最重要的追求。人民文学出版社一直努力要为新时代文学出版做出新的贡献。范稳的《太阳转身》把正在发生的时代事件和时代的精神结合在一起,正是我们作为出版人长久期盼的现实主义精品。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