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谈人体解剖教学中人文理念植入

2020-08-17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地,肩负着培养品德优良、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人才的责任,因此,在学科教育中,教师应重视人文理念的植入,保障学生专业能力过硬的同时,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在人体解剖教育中,教师也应深刻认知到人文理念的重要性,加强人文理念的植入,培养学生医德,增强学生救死扶伤精神。

1.人文理念植入人体解剖教学中的意义

人文理念,即人类共同的精神现象,是一定时期内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道德标准[1]。人体解剖教学,是医生所必须掌握的一门知识,须知,医务人员面对的工作对象是患者,而非疾病,患者具有独立人格,具有主观能动性,若医务人员无法以宽容与尊重对待患者,极易导致医疗纠纷。对此,在医学院教育中,教师应积极融入人文理念,提高学生尊重患者、包容患者、宽容待人的理念,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了人文理念的植入,仅重视专业能力的培养,最终导致学生进入岗位之后医德不足,忘记了学医的初衷,看利益治病而非依靠自身德行治病,医疗纠纷事件发生几率明显增大。

2.人体解剖教学中的人文理念植入及策略

医学职业,是一门最富人情的职业,身为一名医生,应关心患者,以患者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为中心,将医学与人文合一,充分发挥医学本质。然而,据统计,近几年间,医患纠纷不断增多,其中,因医疗技术不足导致的医患纠纷仅占据20%,而医生自身服务态度不到位,对患者关心不足导致的医患纠纷占据80%。此种现象得到重视,提高医学院学生的人文素质刻不容缓。对此,下文对人文理念在人体解剖教学中的植入展开探讨。

2.1培养学生尊重意识

在人体解剖教学中,尸体、解剖标本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资源,是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无声导师[2]。在解剖课教学中,教师应加强人文理念的植入,培养学生尊重尸体、尊重生命的情怀。具体来讲,对于遗体捐献者,自学校与捐献者其鉴定遗体捐献协议之后,教师应积极安排每一名学生走入捐献者的生活,了解捐献者的疾苦,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予帮助,以此提高学生尊重劳动人民的意识。如此,学生在对尸源进行解剖时,思及捐献者,就会产生感恩之心,并将其升为学习动力。对于无名尸源,教师可引导学生查找资料,推理死者生前健康状况、死因,并在解剖课完毕后上交报告。该种课堂方式,充分将人文理念融入课堂,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还增强了学生尊重尸源、尊重患者的意识,提高学生职业道德,而在解剖尸源时,这份尊重也会使学生更加细心谨慎,为学生未来走入岗位奠定基础。

2.2加强人性化教育,增强学生道德情感

在人体解剖教学中,教学越人性化,越能展现人文理念与关怀,学生越容易接受,以此保障教学效果。若教师忽视了人文理念的融入,将尸源作为毫无生命的教学工具,学生将很难接受,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对此,在课堂上,教师应引入医学伦理观教育,引导学生了解尸源的来之不易,使学生尊重尸源,尊重生命,并深切感受健康所系,生命相托的意义,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

2.3建设人文底蕴较强的师资团队

人文理念在人体解剖课上的融入效果,与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经验、人文素养等息息相关。为真正发挥人文理念的效果,学校应积极建设人文底蕴较强的教师队伍,为人文理念的落实奠定基础,为学生树立榜样。对此,学校应定期组织讲座,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只有教师职业道德较高,才能为学生树立榜样,培养出重视生命、尊重患者、职业道德较高的学生。同时,教师应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爱护学生,关心学生,培养师生情感,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人文理念。

3.总结

总而言之,在人体解剖学教育中,为实现高效课堂,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尊重患者、尊重生命的意识,教师应重视人文理念的植入,培养学生尊重意识,加强人性化教育,增强学生道德情感,建设人文底蕴较强的师资团队,为社会培养出人文素质较高、医术较为精湛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侯燕红.人文理念在不同护理模式时期的应用与分析[J].解剖学研究,2017(04):108-109.

[2]何祖江.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未来护士的综合素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56):129.

作者:刘娟娟 单位: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

取消 发布
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0